□潘丹萍
建筑施工課程作為中職院校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教育內容涉及諸多專業(yè)理論和實踐內容,在教育過程中既要呈現出理論知識的實踐價值,使理論知識通過實踐檢驗,也要從諸多角度與方面對于綜合性內容進行具象化敘述和科學化分析,呈現出建筑施工教學課程實施的現實價值,為中職學生日后在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奠定夯實基礎。現如今,建筑施工技術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和難題,為建筑行業(yè)長效發(fā)展提出難題。而伴隨建筑施工技術的更新以及BIM技術的運用,為建筑行業(yè)提供了發(fā)展新動力,也為各種挑戰(zhàn)和難題提供了解決思路與方法,為我國建筑行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開辟了新道路。在此環(huán)境下,將BIM技術引進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可以使學生在就業(yè)前對于BIM技術形成系統(tǒng)性了解與掌握,這對于學生學習和應用新技術具有積極意義。
(一)BIM技術原理。BIM技術主要以三維數字技術為依托,集建筑工程項目諸多信息數據于一體,建構了工程數據模型,是對于工程項目實體設施和功能特點的信息化表達。BIM技術亦被稱為繼CAD技術后,建筑領域的又一次科技革命??梢哉f,BIM技術屬于7D結構性數據庫,其甚至能夠把數據信息具體到某種材料或者某個構件。借助BIM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規(guī)避工期延誤的情況發(fā)生,使建筑工程在實施進程中提升整體工作效率、降低風險發(fā)生率。在信息化時代下,BIM技術已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廣泛應用。對此,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模式亦要進行一定轉變,從而滿足時代發(fā)展及社會進步對于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二)BIM技術優(yōu)勢。一是有助于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普遍以教師知識講解為核心,而運用BIM技術,則強調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借助新手段和新技術的應用,切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改善教育效果與質量。在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引進BIM技術設計三維圖形,不但可以豐富課程教育內容,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們接受與理解所學知識,進而調動起對于BIM技術的學習興趣。二是有助于呈現出三維形體基本特點。運用BIM技術可以形象且直觀地為學生們呈現出三維形體基本特點,從而在教育過程當中適當降低建筑施工教學課程知識學習難度。以BIM技術中的3D可視化功能為支撐,中職學生可以在計算機中實現建筑物的建造設計,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創(chuàng)新性與積極性。三是有助于構建可視化信息數據資源庫。以建筑工程實際為依托開發(fā)項目,真正集成了諸多信息資源,建構了完善的知識鏈,可以有效解決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任務重、課時少以及學生專業(yè)知識了解片面等問題。運用BIM技術手段,可以把碎片化知識建構為完整的知識鏈,讓學生們在建筑施工教學課程知識學習中深度理解與掌握相關知識內容。
(一)教育目標與教育觀念亟待更新。一方面,教育目標模糊。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所包含的內容豐富多樣,知識點難易跨度較大,所以需要教師在教育開始前應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但實際上,部分教師在課堂教育實踐中,對于教育內容及知識點的側重點把握不足,廣泛應用BIM技術,致使BIM技術無法切實發(fā)揮出應有作用,對教師教育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成效具有反向影響。該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教育目標模糊,并未合理將BIM技術引進到建筑施工教學課程當中,難以掌控課程知識難點與重點;另一方面,教育觀念缺乏創(chuàng)新?,F如今,國內中職院校建筑施工課程授課教師的教育觀念較為陳舊,仍然采取傳統(tǒng)教育手段教授課程知識,忽略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及視野的拓寬,傾向于基礎性理論知識的教學。這是因為部分教師在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按部就班,忽略了BIM技術應用價值,導致BIM技術在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的運用和發(fā)展受到限制。
(二)教育內容及教育方法把握不足。BIM技術的誕生與應用促使建筑行業(yè)邁進3D時代,諸多中職院校均針對BIM技術展開了相應研究。但是,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仍存在眾多問題。具體來說,在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對于課程教育內容的整體性把握仍存在部分問題,教育內容和BIM技術的契合性也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在混凝土結構平法識圖知識教育中,教師需要在課前明確課程教育重難點與側重點,借助BIM技術的運用,著重講授課程重點教育內容,使學生們可以通過BIM技術理解和吸收課程重點知識。然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對于BIM技術的運用缺乏合理性,難以全面把握重點內容,也并未充分發(fā)揮BIM技術優(yōu)勢。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在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運用BIM技術進行教學時,教育方法把握不足,其仍采取傳統(tǒng)教育方法,在講述完理論知識后,留下部分時間供學生實踐,并未將BIM技術貫穿教育全過程,導致BIM技術應用實效性降低。
(三)教師專業(yè)化教育能力有待提升。BIM技術運用到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的最終效果,取決于教師的專業(yè)教育能力水平。而實際上,中職院校多數建筑施工教學課程教師并未對于BIM技術展開了深入探究,很難發(fā)掘BIM技術用于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的主要價值和作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專業(yè)化教育能力以及BIM技術應用能力較低。除此之外,BIM技術運用到中職建筑施工教學課程當中,需要學校方面投入較多經費,而國內部分中職院校一方面缺乏足夠的經費來培養(yǎng)教師隊伍BIM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缺乏足夠經費支撐BIM技術在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的應用。該現象不僅導致教師專業(yè)化教育能力難以提升,也限制了BIM技術在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的有效運用。
(一)明確教育整體思路與目標,促進BIM技術有效運用。我國BIM技術無論是發(fā)展推廣還是應用均處在初級階段,BIM技術專員與BIM技術支持還未達到成熟發(fā)展的狀態(tài),在建筑行業(yè)尚未獲得全面普及。因為BIM技術平臺經費投入較大,若在中職院校中迅速鋪開,則會轉變中職建筑施工教學課程的現行體系與教育內容,從而對教育工作造成較大沖擊?;谥新氃盒=逃F狀來看,可以考慮把部分新增課程融入以往建筑施工教學課程體系當中,把BIM技術與現行建筑施工教學課程體系融合。伴隨社會發(fā)展速度加快,各中職院校均可基于自身辦學實際進行BIM技術的應用以及改革創(chuàng)新。中職院校在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運用BIM技術,旨在使學生們充分了解當前BIM技術的發(fā)展態(tài)勢,正確認知BIM技術相關原理,進而逐漸建構BIM技術建筑信息傳播、表達與共享的思維模態(tài),熟練掌握并應用BIM技術軟件,進而不斷培育中職學生交流合作能力。
(二)創(chuàng)新建筑施工的教育內容,深化BIM技術滲透程度。中職院校重視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育,所以在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引進BIM技術,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以及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積極作用。一方面,教師應以中職院校建筑工程教學課程的人才培育目標為基準,設計出契合學生群體發(fā)展的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借助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建筑工程教學課程內容來推動教育內容與BIM技術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在完成建筑工程教學課程知識與BIM技術的深度融合后,教師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借助課程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確實提升學生們實踐能力,讓學生可以把教材知識與實踐工程項目充分融合,并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群體建設優(yōu)質的時間教育環(huán)境,同時為學生們提供BIM技術實操機會,從而讓學生在畢業(yè)時便可以順利就業(yè),減少其在崗位工作上的過渡期。
(三)改革建筑施工的教育方法,切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在中職院校傳統(tǒng)的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學生通常處在被動地位,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掌握主動權,教師在課堂中占據過大比例,具有絕對性的主導地位,且多數教育活動均以教師為核心進行。此種教育方法知識課堂教育氛圍過于呆板和沉悶,難以調動學生們對于建筑施工教學課程知識的學習興趣,以及對BIM技術應用的積極性。所以,將BIM技術運用到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課程中,推動建筑工程教學課程創(chuàng)新,需要轉變以往教育方法,借助市場調研、企業(yè)實習以及工程實踐案例的收集,依托于BIM技術實施信息化與電子化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置于核心地位,借助案例教學法實施理實結合的建筑施工教學。與此同時,教師亦要采取引導式和激勵性教學法,讓學生們可以切實掌握主導權,調動其學習熱情。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教育實踐中引進新型教育工具,例如信息化教育以及多媒體教育等工具,在建筑施工方案講解中,可以選擇以多媒體動畫技術為輔助,以此來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教授所講知識。而在課堂教育結束后,教師應針對各教育環(huán)節(jié)加以總結和歸納,總結出各教育環(huán)節(jié)知識重點,借助與學生群體協同探討,明確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并共同探尋解決措施與方法,從而強化課堂教育實效性以及BIM技術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伴隨國家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各所中職院校應積極響應號召,廣泛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展開教育工作。中職院校建筑施工教學課程應緊跟社會發(fā)展腳步,引進BIM技術進行教育方案與教育工作的設計和實施,切實提升教育質量及育人水平,為我國建筑行業(yè)長效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專業(y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