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璐是當下活躍的青年詩人,時代的洪流在這代人身上沒留下太多沖刷的痕跡,寫作更多體現(xiàn)為面向內(nèi)心的深掘與呈現(xiàn)。意象的營造、語詞的組接、意念的涌動大都在屬于純粹審美意義的層面上進行。對習慣了時代共鳴背景下口語化詩歌的讀者而言,讀他們的詩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有另一類“朦朧”的錯覺。寫作與閱讀之間的疏離,是不同年代的從文者美學趣味差異造成的,藝術(shù)革新之路往往就在矛盾與對抗中走向螺旋式前進。
年輕一代詩人的美學追求體現(xiàn)為對漢語精粹特質(zhì)愈發(fā)嫻熟的掌握,在近乎孤絕的審美創(chuàng)造中,他們揮動詞語的舞棒,點燃奇炫的語言之光,賦予世間萬物別樣的意義效果。讀李昀璐的近作,會發(fā)現(xiàn)靈思妙想在年輕詩者身上并非凌空蹈虛,詩歌的魅力與特點,依然還是以此物喻彼物,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萬物之間的內(nèi)在規(guī)律通過詞語的變幻,實現(xiàn)觸類旁通。只不過,詩歌詞語的意義指涉,有著更為寬闊的空間,指向的不確定性,造成多種可能性的解釋,甚至似是而非,繁復多義,常人難以為其尋找清晰的注腳。這也蘊藏著詩歌美學的強大張力。詩由心生,與世界對話的方式?jīng)Q定了發(fā)言方式,他們的獨具只眼,使詩歌更多是內(nèi)心與世界的一種對唔,一種體認,一種無須他人理解或共鳴的話語傾訴。如《從月亮回來》:“不可再返回/在引力中,成為另一個人的衛(wèi)星/擁抱自己的圓缺與盈虧/這不是誰的月亮/她每天都不一樣,直面過無數(shù)/守夜者內(nèi)心的礦難和平靜/她是一口深情的枯井/一只孤獨的眼睛”。這樣的詩歌不避宏大對象,渺小的詩人個體與龐然大物的月亮之間,有著潛在的對應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表現(xiàn)在詩人對月亮清幽冷寂的感知與體恤,在賦予書寫對象擬人化特征的同時,更深入地觸摸到那一份難以言表的孤獨。在詩人心中,月亮是幽深的,溢滿靈動之氣,自然也飽含著生命的熱量與體溫,可觸可感,可親可敬。這樣的詩歌超出了表層意義的膚淺贊美,有著更動人心弦的力量?!独匣L箏》中,她這樣寫道:“每個放風箏的人/都想飛,靠一根線/拉住藍天另一端……空曠的原野上/有人牽著老虎風箏/虎爪一遍遍掠過頭顱/在胸腔,發(fā)出低沉地共振”。肉身無法高飛,只有風箏能夠遠眺,靈魂經(jīng)由不同樣式的風箏承載,飛向另一個陌生的領域。說到底,這是人類對超越自身有限性的一種想象,老虎風箏在大風中飄舞,放箏人的情思、意識早已超脫肉身束縛,走向更為宏遠而虛幻的境界。強烈的缺失性體驗,在眼睛隨著風箏的飛舞中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償,因此才會與風箏之間實現(xiàn)“低沉地共振”。詩人觀察世界的細致與精深,對人類潛在意念有著深刻把握,在對這種意念的共情體驗與精確書寫中,實現(xiàn)了身體與情感的共同楔入,詩歌自然產(chǎn)生感染力。
李昀璐的詩歌追求詞與物的深相契合,即語詞的含義有著扎實的落腳之地,讓每一個語詞在奇妙的組合中變化出豐富的意義空間,從而超出原有的所指,走向更大的意義增殖。同時又追求語言的及物性,語詞的表意功能須有明確的物體作依托,在有跡可循的抒情路徑中顯現(xiàn)想象力,兩者之間形成穩(wěn)固容諧的對應關(guān)系,避免牽強附會,為文造情。這考驗詩人對于漢語敘事和抒情功能的修煉,也逼迫其在觀察客觀世界中盡力達到較深的維度,透過現(xiàn)象把握內(nèi)在本質(zhì),特別是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在語詞表現(xiàn)客觀現(xiàn)象中,詩人可以盡情發(fā)揮想象,如這首堪稱經(jīng)典的《雨季》:“云貴高原牧羊的眾神/整個夏季都在洗白云朵/然后在秋末的雷聲中/亮出了細長的刀”。短短四句詩,涵蓋了云貴高原豐富的美學特質(zhì),其核心可視為自然與神性的交融。崇山峻嶺、江河溪流中隱匿的“神”從事著象征日常生命情態(tài)的“牧羊”,這是神性與人性的共通或角色互換,神靈不再遙不可及?!跋窗自贫洹眲t彌散出這片遼闊高原風煙俱凈的氣息。隨著畫風一轉(zhuǎn),雷電如一把利刃劃破長空,其急切、銳利、寒光閃閃的意象與前面形成強烈反差,烘托出高原立體多樣的生態(tài)。季節(jié)變化象征時序更移,動靜相襯更顯生命活力,人神共居則喻示了這片土地之上精神世界的駁雜與多元。這些多維意象均在一個較高視點上來呈現(xiàn),立意的高度體現(xiàn)出詩人在構(gòu)建藝術(shù)空間時的格局與視野。
對李昀璐詩歌象征性極強的抒情意象的褒揚,并非指她的寫作只追求精神的高蹈揚厲。事實上,她也有世俗的體驗,也有來自親情、來自民間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的描摹,詩歌的抒情落腳在生活的質(zhì)感之中。如《外婆》,對外婆“我要走了”的反復書寫,強化了一位老人臨終前對人世的眷戀與深情,這是仁者與智者的表現(xiàn)。滴水可折射太陽的光輝,從事無巨細的交代后事中,反觀出老人一輩子對周圍世界、對親人毫無保留的善意。詩歌的意旨并未停留在客觀描寫的層次,它持續(xù)深入:“我在遠方,忽然一陣驚慌/濟南凜冽的寒風,摧枯拉朽/跋涉千里,到云南的時候/就輕輕地穿過/洋鐵線上/空蕩蕩的衣袖”?!拔摇迸c“外婆”的情感相容無間,牽掛傳遞千里,情緒彼此激蕩,讓詩人有了痛徹心扉的感覺。這種痛感不是靠聲嘶力竭來表現(xiàn),而是以內(nèi)心的“驚慌”、衣袖的“空蕩蕩”和“凜冽的寒風”,從內(nèi)到外加以呈現(xiàn)。詩歌從客觀敘事轉(zhuǎn)向主觀抒情,脈絡更加清晰,意義更加豐富,情感的力量不斷加大。她的另一首《ID》則是透視世態(tài)人情的形象之作:“在取號機前,她蹲在地上/笨拙的尋找身份證/塑料袋中,一個個本子被取出來/離婚證,失業(yè)證,機動車駕駛證/過期的社會保障卡,從空藥殼中掉出來/使得拼圖更加凌亂/那個低頭在地上/平鋪自己過去的人,動作緩慢”。詩中的“她”無疑是這個世界“沉默的大多數(shù)”,卑微如塵埃,一本本證件是一段段生命歷程的反映,可以想象其背后不堪的人生經(jīng)歷。詩人的悲憫與同情不言自明。這兩首詩都寫得明白曉暢,但又蘊藉深沉。
從詞與物高度契合的對應中,李昀璐試圖建構(gòu)起詩歌表達的抒情話語,努力追求藝術(shù)呈現(xiàn)過程中的較高辨識度。這種對客觀世界的精細觀察,對內(nèi)心維度的深入掘進,對漢語表情達意功能的不懈探索,形成多維的詩歌闡釋空間。從她的身上,可見出年輕一代寫作者向著純文學境界奮力邁進的執(zhí)著。在當下文學語境中,這樣的努力值得贊許,因為藝術(shù)的革故鼎新正是需要從中正之道走向開闊之境。
作者簡介:楊榮昌,1982年生,武定縣人,青年學者,文學批評家?,F(xiàn)供職于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張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