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妮娜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隨著城市高層、超高層建筑的不斷增加,高空拋物案件頻繁發(fā)生,在帶來公共安全隱患的同時也嚴重擾亂了社會管理秩序,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針對部分嚴重的高空拋物行為,僅按照民事法律規(guī)定作出處理,不足以發(fā)揮法律的懲治與預防作用。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不同情況下此類行為的罪名認定進行了明確。2020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十一)》)出臺,將高空拋物行為單獨成罪,對于有效懲治相關犯罪,以及預防和遏制高空拋物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高空拋物行為的頻繁發(fā)生,因此而導致的損傷事故接連不斷,“頭頂上的安全”引起廣泛關注,社會輿論反應強烈,人民群眾對此存在普遍擔憂。根據(jù)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顯示,2012—2019年之間涉及高空拋物的案件中,民事一審案件為926起,刑事一審案件僅為29起。由此可見,在2019年11月高空拋物《意見》出臺以前,對于此類案件極少動用刑法手段予以懲治。隨著高空拋物行為的泛濫,尤其是惡性高空拋物事件的不斷增加,對于導致嚴重人員傷亡或嚴重財產(chǎn)損失等社會危害性較大的高空拋物案件,若仍一律采用民事賠償?shù)姆绞竭M行處理,難以符合民眾正義的觀念與樸素的法感情。同時,由于對此類案件懲罰力度不夠,也使得高空拋物行為違法成本較低,難以起到有效警示教育作用。另外,從醉駕入刑的司法實踐來看,根據(jù)公安部交通管理部門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2020年醉駕比例比醉駕入刑前減少70%以上,醉酒駕駛行為入罪十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對于情節(jié)嚴重的高空拋物行為動用嚴厲的刑法手段進行規(guī)制,亦將使“嚴禁高空拋物”的觀念深入人心,進而達到減少或遏制此類行為的良好效果。
隨著經(jīng)濟社會不斷進步,人類應對的主要風險從自然災害轉變?yōu)樯鐣顒?、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風險。此類風險具有明顯的人為性、難以預測、后果嚴重的特征,高空拋物行為所引發(fā)的風險即屬此類?!缎谭ㄐ拚?十一)》增設高空拋物罪,對情節(jié)嚴重的高空拋物行為進行事后懲罰的同時,適當將刑法介入階段進行前移,對相應法益展開前置化保護,以遏制風險發(fā)生,防止出現(xiàn)損害結果,體現(xiàn)了我國目前刑事立法積極預防的特征。另外,通過增設諸如高空拋物罪類型的微罪,以避免或減少部分重罪的產(chǎn)生,也體現(xiàn)了現(xiàn)階段我國刑事立法的發(fā)展方向和積極預防的立法理念。
根據(jù)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檢索結果顯示,在2019年11月高空拋物《意見》出臺以前,對于高空拋物行為,在符合相應犯罪構成要件的情況下,一般按照“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已有罪名作出處理,且所有案件均有實害結果發(fā)生。由此可見,在此階段,高空拋物行為只要未產(chǎn)生實害結果,即便存在較大社會危害性,也難以受到法律懲治。2019年,高空拋物《意見》出臺,明確規(guī)定:“故意從高空拋棄物品,尚未造成嚴重后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guī)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該規(guī)定在司法適用過程中可能面臨如下問題:第一,高空拋物行為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要件之一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對于一些情節(jié)嚴重、但未達到“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且不構成其他犯罪的高空拋物行為難以納入刑法規(guī)制;第二,自高空拋物《意見》公布至《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實施期間,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共檢索到38起相關案件,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進行定罪處罰的案件高達35件,以上案件是否全部滿足“足以危害公共安全”要件,是否均符合《意見》的相關規(guī)定,值得討論;第三,對于此類案件的處理,如果大多數(shù)均被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確實存在量刑過重之嫌。因此,高空拋物罪的設立,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統(tǒng)一裁判尺度,促進司法實踐對于高空拋物犯罪更加合理科學量刑的必然選擇。
根據(jù)2021年1月至6月全國檢察機關主要辦案數(shù)據(jù)顯示,自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實施開始,已有108人因涉嫌高空拋物罪被提起公訴,涉案人數(shù)在《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17個罪名中位列第三。因此,盡快明確高空拋物罪構成要件要素,對于司法機關正確適用該罪名,實現(xiàn)裁判尺度統(tǒng)一至關重要。
對法益范圍的界定將直接限定對犯罪構成要件進行解釋的思路。與《意見》中認定該行為侵犯法益屬于公共安全不同,《刑法修正案(十一)》將高空拋物罪規(guī)定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這一章節(jié)中,將本罪所侵犯法益認定為社會公共管理秩序,具體而言應為公共空間管理秩序。從司法實踐中的高空拋物案例來看,高空拋物行為大多波及面較為有限,一般不具有開放性或擴散性,難以達到危害到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或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或財產(chǎn)安全的程度,將本罪法益明確定位為社會管理秩序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綜上,高空拋物罪所針對的是打破公共空間安寧有序狀態(tài),侵害公共空間管理秩序,但尚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如果高空拋物行為確已危害公共安全,則應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高空”的認定。高空,一般指距離地面較高的空間,但“高”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需要將其進一步明確化、標準化以便于司法適用。首先,高空的界定不應僅限于地面以上。隨著現(xiàn)代社會對地下空間的開發(fā)和利用,由地面向地下進行拋物的事件同樣可能發(fā)生,只要拋物點與物體落地點形成一定高度差,即可構成高空拋物行為。其次,高空既包括建筑物的高空,也包括其他高空。此處的建筑物應從廣義上進行理解,既包括為人們提供日常生產(chǎn)或者生活等活動環(huán)境的建筑物,也包括不具備、不包含或不提供人類居住功能的構筑物,如橋梁、堤壩、紀念碑等。對于其他高空的范圍則應有所限制,應限制為在此處實施高空拋物行為可能會侵犯到社會公共管理秩序的公共生活區(qū)域。如行為發(fā)生在無人生活居住的深山或海面的高空、私人院落內(nèi),則該行為不應入罪。最后,對于高空高度的界定,多數(shù)觀點主張將高空的標準具體化。如有的學者主張“借鑒關于高空作業(yè)的定義……參照《國家住宅建筑設計規(guī)范》……認為拋擲物運動最高點距離地面需達到2m較為合理”。筆者認為,對于高空的高度不應作出具體數(shù)值的標準化規(guī)定,即使在高度落差較小的情況下,如所拋之物本身存在較大的傷害性,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傷害或損害后果。比如一層陽臺拋擲菜刀,同樣可能損壞樓下停放的車輛或傷害經(jīng)過的行人。因此,為更好的實現(xiàn)立法目的,只要行為人的拋物點與墜落點形成一定高度差,就應屬于高空拋物行為。
2.“拋”與“擲”的認定。“拋”與“擲”均有投、扔之意,二者無實質(zhì)差別。由“拋”“擲”二字可知,本罪應以作為的行為方式構成,對于不作為的方式,如果滿足其他犯罪構成要件,應當按照相應的其他罪名作出處理。比如甲居住于十層,其窗戶玻璃破裂后,甲明知玻璃有隨時掉落的危險而遲遲不予修繕,如果該玻璃從高空掉落,產(chǎn)生損傷后果,構成刑事犯罪,應按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等罪名進行認定。
3.“物”的范圍界定。對于所拋之物的范圍與種類,不應有特別限制。首先,從司法實踐來看,高空拋物案件中所拋物品多種多樣,無法對此處的物品作出明確的范圍限定。其次,即使看似傷害性較小甚至本身無傷害性的物品,如果從高空拋出也有可能造成損害后果。如一枚重量為三十克的雞蛋,如果由十八樓向下拋擲便會將人的頭骨砸破,若由二十五樓向下拋擲,其沖擊力甚至能夠致人死亡。因此,對于所拋之物的范圍和種類不應有明確限制,以保證立法目的充分實現(xiàn)。
4.“情節(jié)嚴重”的標準界定。高空拋物行為入罪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侵犯了公共管理秩序,立法主要保護的是公共秩序安寧狀態(tài),因此,該罪應屬于抽象危險犯。在判斷是否構成犯罪時,一定要對“情節(jié)嚴重”的標準進行嚴格把控。
筆者認為,對于“情節(jié)嚴重”的認定,應從行為本身危險性、行為危害后果等因素綜合考量,要求確實達到行為本身危險性大或行為危害后果嚴重的程度。行為本身危險性要結合拋物行為發(fā)生的時間,拋物起點高度,實施拋物行為的建筑物周邊環(huán)境及行人情況,所拋之物的類型、體積、質(zhì)量、形狀等進行綜合判斷;行為危害后果要考量拋物行為是否嚴重影響公共生活安寧與社會管理秩序,是否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chǎn)重大損失等。
高空拋物罪要求行為人從高空拋、擲物品,從“拋”、“擲”兩者詞義來看,均為行為人主動向外拋擲物品。可見,高空拋物罪在主觀方面應為故意,如果主觀上為過失則應屬于高空墜物,多由民事法律進行規(guī)制。
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將高空拋物行為正式入罪之前,該行為往往根據(jù)案件具體情況被判處相應罪名,如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等。根據(jù)《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必然會面臨高空拋物罪與其他相關罪名競合的問題,準確把握高空拋物犯罪與其他犯罪的界限,對本罪的正確適用有重要意義。
高空拋物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發(fā)生競合時,認定構成何種罪名關鍵要看所實施行為是否已產(chǎn)生“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具體危險。如實施從高處向樓下人群密集的廣場大量拋物,或從高空向高速公路中行駛的車輛拋擲足以使其傾覆的物體等行為,即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由上文分析可知,高空拋物罪的主觀方面為故意,即故意實施高空拋物行為,具有侵犯社會公共管理秩序的主觀意圖。如果行為人在實施高空拋物行為時,明知該行為具有導致他人死亡或身體傷害的危險、具有損壞特定財物的危險,而積極追求或放任該結果發(fā)生,或針對特定對象有意進行高空拋物行為,應當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故意毀壞財物罪。
高空拋物罪入刑,對于有效遏制高空拋物行為,完善高空拋物刑法規(guī)制體系,統(tǒng)一司法裁判尺度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適用中仍面臨對本罪犯罪構成要件理解不一的問題,因此,高空拋物罪亟待出臺相應司法解釋對具體適用條件予以明確。同時,在司法實踐中,應注意明確本罪與相關犯罪的競合問題,準確適用高空拋物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