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巾
在改革開放環(huán)境中出生和成長的青年人,具有之前中國任何青年群體所沒有的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他們出生和成長的這30多年是中國社會急劇變革的時期,社會經濟結構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東西部地區(qū)、沿海與內陸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巨大差異以及中國巨無霸式的城市出現,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遠離故土,到大城市來追求夢想,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她)們遠離故鄉(xiāng),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的寄托,沒有家庭生活。他們因為物質上的窘困,居住在遠離市中心的偏遠的郊區(qū)或是城中村,生活拮據、捉襟見肘;他們孤身一人來打拼,缺乏感情上的寄托,缺少朋友和伴侶,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日子過得孤寂單調無聊,由此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空巢感”。
在美國,1950年,僅有22%的成年人是單身,獨居者占全國住戶的9%;而今天,50%的成年人是單身,獨居者占全國住戶的28%。這些獨居者聚集在現代化的大城市,包括華盛頓、西雅圖等,尤其在曼哈頓區(qū),50%以上的人口獨自生活。其實,美國獨居生活的比率還是比較低的,從世界范圍來看,獨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分別是:瑞典、挪威、芬蘭以及丹麥,在那里,幾乎40%~45%的住戶都是獨居者。而在自古以來重視家庭生活的日本,也有30%的住戶獨自居住。中國、印度和巴西三國的獨居人口,則是增長最快的。中國的獨居人數持續(xù)上升,從1990年獨居人數占到全國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根據國家統計年鑒,2013年全國獨居人數已達到14.6%。上海是中國獨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4 戶中就有1戶獨居,北京的比例則是20%。
青年是未來社會的主干,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而且青年問題和青年發(fā)展日益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重大課題。作為社會承前啟后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的群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一直關注青年的發(fā)展,明確肯定了青年群體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高素質高學歷青年人在社會發(fā)展建設過程中的合理分配會推動社會的進步。而人口日益膨脹的空巢青年人口正是這一類青年的代表,解決了空巢青年所代表的社會問題也就是解決了社會發(fā)展中新鮮血液的問題。
確定調研對象。本調研小組選取了北京市昌平區(qū)回龍觀社區(qū)的居民作為調研對象。回龍觀社區(qū)位于北京北部,占地面積約為850 萬平方米,常駐人口近30 萬人。回龍觀社區(qū)人口密集,經濟適用房所占比例較大,距離經濟中心較近,在此打拼遠離故鄉(xiāng)的年輕人較多,因此本調研小組選擇回龍觀社區(qū)作為調研區(qū)域,以回龍觀社區(qū)居民作為調研對象,深入對空巢青年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
我們對回龍觀社區(qū)居民進行訪談及抽樣問卷調查,同時通過對該地區(qū)外來務工人員聚集的地方進行走訪,了解該地區(qū)空巢青年的生活狀況和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從而分析空巢青年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針對這種狀況的對策。
確定調研方法。本課題綜合運用了問卷調查、文獻調查、實地走訪等多種方法進行調研方法對北京市昌平區(qū)回龍觀空巢青年進行了調研。
我們在龍禧區(qū)、龍騰苑、風雅園、龍錦苑、龍華園、三合莊園、流星花園等多個大型居民區(qū)發(fā)放了調查問卷。同時,我們實地走訪了回龍觀社區(qū)的龍躍苑東三區(qū)、北京新龍城、三合莊園、北京龍躍苑一區(qū)、回龍觀流星花園等外來務工人員聚集的地方,并對社區(qū)的部分居民進行了訪談。
文獻調查。查找網絡資源,搜集并篩選有關“空巢青年”的相關信息,包括新聞報道、專家座談、專業(yè)期刊、視頻等。
問卷調研。設計調查問卷,實地走訪北京市昌平區(qū)回龍觀社區(qū)。向當地居民發(fā)放調查問卷,在其獨立回答完所有問題后,回收調查問卷。共計發(fā)放問卷1065 份,回收有效問卷872 份,回收有效率為81.9%。問卷采用一對一發(fā)放形式。
訪談調查。密切追蹤典型個案開放式訪談,主題詮釋和談話方向取決于被訪問者,不受研究者的阻撓和引導,被訪問者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研究者可提出他們認為重要的議題,表達相關經驗,不受當時的研究主題所局限。我們累計做了18 次訪談,每次約20至50分鐘。受訪人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剛畢業(yè)的大學生等。成員用心設計采訪問題,詳實記錄訪談內容,探尋受訪者內心的真實心聲。被訪者高度配合,訪談結果令人滿意。
根據調查結果,結合參考資料,進行邏輯分類和深度比較分析,總結出空巢青年的現狀以及形成的原因,進而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提出合理的解看法及有效的建議。
針對空巢青年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利用課余時間,我們大挑團隊在回龍觀地區(qū)對青年團體開展了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065份,收回有效問卷872份,并對一些人進行了采訪調查。調查中,男性比例較大,總共有556 份,占到63.7%。調查對象的年齡集中于20-30 歲,占到總體比例的75%。在男性群體之中,其中20-25 歲的占總體比例的24.1%,25-30 歲的人數占總體比例的19.7%,30-35 歲的占總體比例的14.6%。問卷的具體內容分為三部分:1.目前生活情況2.對生活的滿意程度3.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居住情況的調查與分析。目前青年群體基本生活存在著極大的相似性,主要的居住方式是合租,占總體比例的45.6%。據受采訪的人描述,在工作之前很大程度上不能接受與人合租的現實,但由于目前北京房價的加速上漲和青年本身初入社會收入較低的現實,合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合租的伙伴多為年齡相仿、初入職場的青年群體,早出晚歸堪稱日常。另外,獨居的人數也相對比較多,占32.0%。獨居的人數占相對較高的比例,是一部分青年的收入相對較高,這一部分青年的職業(yè)主要集中在互聯網等領域內。在調查的人群中,與父母居住的青年群體占總體比例的11.7%,是相對較低的比例,由于調查地區(qū)偏向于外來務工人員的聚集區(qū),所以家在本地的人數相對較少。
飲食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我們其中特別了解到飲食方面更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其吃飯的時間和地點也并不規(guī)律。調查數據顯示,早餐有近半數的人選擇放棄,其余的也大多只是選擇在上班途中簡單的買些早餐充饑,只有7.4%的人能夠堅持每天營養(yǎng)健康的早餐;工作日午餐有30.9%的人選擇訂外賣,他們認為這樣既方便快捷又是比較劃算的方式;自己在家做飯占總體最大的比例,有54.5%的人選擇這樣的方式,在家自己做飯比較干凈衛(wèi)生,而且每個月也可以省一大筆花銷;選擇在餐館吃飯的群體占11.0%,但是這樣每月的花費是相對比較多的,所以,很少人選擇在餐館吃飯作為自己主要的吃飯方式。晚餐的選擇則大有不同,經調查,有41.6%選擇自己做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自己做飯能夠減少開支以及更能展現生活樂趣,另外近25%的人依然選擇在外就餐或訂外賣,節(jié)約更多的時間休息。
生活規(guī)律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我們特地了解了受訪人群的生活狀況。每天都很規(guī)律的作息占很小的比例,據受采訪人說,現在在事業(yè)的上升期或者剛剛進入職場,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規(guī)律。但絕大多數是規(guī)律也占很高的比例,占總體人數的52.1%;生活狀況做到完全不規(guī)律的占很小的比例,只有7.9%;生活狀況不是很規(guī)律的占總體人數的40.0%。
生活滿意度的調查。針對目前生活情況的滿意程度的調查反映,對生活滿意的青年人數百分比只達到24.1%,對生活滿意程度為一般的占到49.8%,不滿意的僅有26.1%。當代青年對自我個人生活的滿意程度較低,大部分都是處于一般和不滿意的生活狀態(tài)中。社會壓力給予他們的不僅僅是物質的摧殘,更有精神的空虛。生活情況滿意程度主要分為從物質生活和精神收獲兩個方面,我們發(fā)現,從物質生活水平上,多數青年群體秉著“初生牛犢的不怕虎”的沖勁兒干勁兒基本都可以接受,初入社會的他們,覺得生活條件差一點無所謂,年輕人不怕吃苦。更大的問題出在精神體驗方面,許多人表示,由于離家外出工作,孤身一人在外,缺乏家庭的理解和朋友的陪伴,加之生活交際圈不斷變化,精神的寄托更加難以尋找,從而感到的是深深的孤獨感與陌生感。對于青年他們與親朋好友的聯系方式我們也進行了足夠深入的調查,許多青年因為缺少陪伴而十分愿意與以前的親朋好友聯系,有59.7%的青年選擇網絡來與好友聯系,32.2%的人用電話來聯系感情,傾聽感情所寄托的聲音,但是卻只有8.1%的青年會與自己的好友有當面敘舊或者聊天的生活習慣,也因為自己一人在外,朋友不多或者好友相距甚遠所導致絕大一部分人都無法與朋友相見,更有甚者基本和好友斷絕了聯系。針對這樣的結果,我們繼續(xù)進行深入研究,把空巢青年的生活擴展到其工作之余,對休息時間的業(yè)余愛好進行了統計,有23.4%的人選擇在工作之余休息,緩解一周工作下來的疲憊,此外,只有一少部分人有其他的方式來填補業(yè)余時間,比如逛街、美食、運動、讀書等。年輕人的生活在許多上了年齡的人們眼中看來應該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工作應該有更多美好有意義的成分,而當今社會社交成本的劇增以及給年輕人的壓力實在是太多太重,致使很多空巢青年的生活單調、乏味。
對未來規(guī)劃的調查。原以為空巢青年進入大城市總是有了理想和目標而為之奮斗,自己所吃苦耐勞,勤奮工作都是因為心中有堅強的意志和對理想的堅持??墒俏覀儗Υ舜谓邮苷{查的人詢問了未來五年的期望,結果并不太樂觀大部分人表示并未有過多的規(guī)劃與期盼,只想每天過好現在的生活,持觀望態(tài)度算好走一步算一步;只有少部分人對在北京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期望,在未來的幾年中要結婚、創(chuàng)業(yè)、買房等等。在大城市生活得他們,顯得十分渺小和無助。
空巢青年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家經濟發(fā)展的較大差距,人民收入的兩極化嚴重。許多年輕人不滿足于自己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與收入狀況,希望改變自己碌碌無為、平淡無奇的人生命運,走上了孤身一人走進一線大城市的道路。近年來人們口中所說的“北漂”、“廣漂”、“上漂”就是空巢青年的幾種典型代表。
中國人多地廣,共同富裕是先富的幫助后富的,消除平均主義,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也是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奮斗目標。近四十年來,國家經濟體制的改善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西部大開發(fā)”政策的實行,讓我們看到了實現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希望。不過共同富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僅僅幾十年的發(fā)展還無法讓我們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完全實現共同富裕。首先國家東西部地區(qū)就有很多差距,雖然在國家大的政策下,東部沿海地區(qū)在努力幫持西部內陸地區(qū),但相比較人均收入水平還是有較大差距;其次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差距也處處存在,城市勞動力的工資待遇比鄉(xiāng)村的更好,城市高水平的消費帶動企業(yè)商家和各種各樣大小型經濟體入資發(fā)展,為人民群體提供更多發(fā)展的機會[4]。
中華民族是一個積極進取、擁有很強上進心的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物質與思想財富,同時許多應該在社會發(fā)展中所摒棄的糟粕也摻雜其中。比如:對父母的愚孝、男女不平等的觀念、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從20 世紀中葉我國的飛速開始,人們就慢慢的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城里人富裕、生活水平高、見的世面廣、可以享受農村人享受不到的人生樂趣。形成了只有在大城市中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的錯誤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許多年輕人不滿足于現在的生活狀況,寧肯自己出去打拼出一個天下,也不愿意留在本地建設家鄉(xiāng)。他們想通過進城務工改善自己乃至家庭的生活,改變自己的命運。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城市空巢青年和農村空巢老人數量急劇增多。
在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巨大的市場經濟體制[4]下,各個中央企業(yè)、國家企業(yè)、私營企業(yè)大力發(fā)展卻形成了嚴重的區(qū)域化,國家為了更好的發(fā)展,企業(yè)為了利益的最大化,再加上人口分布、自然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單位所在地的設置只分布在沿?;蛘吣承┤丝诖笫∨c一線城市,導致某些地方的就業(yè)機會稀少,就業(yè)率低下。首先處于偏遠地區(qū)、低就業(yè)率地區(qū)、以及勞動力待遇較差的地區(qū)的具有一腔熱血和抱負的青年群體大量遷移到生活壓力大的一線城市去尋找改變生活狀況的道路,空巢青年的人數增多。其次,全國各高校應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也受到用人單位區(qū)域化的嚴重影響,許多本專業(yè)畢業(yè)的應屆生因用人單位的區(qū)域化無法回自己的家鄉(xiāng)或者自己想去的地方就業(yè),這就導致無法保證高水平知識人才對自身就業(yè)環(huán)境與工作待遇是否滿意,孤身一人在外的大學應屆畢業(yè)生在進入社會初期成為空巢青年群體的一員,中國每年的大學應屆生人數十分巨大,用人單位設置的區(qū)域化為大學生在畢業(yè)后變?yōu)榭粘睬嗄昶鸬搅撕艽蟮耐苿幼饔谩?/p>
許多青年群體進入社會后,個人生活并不豐富,每天在重壓之下忙于工作,工作時期住所與上班處兩點一線,周末宅在住處,自己的社會圈子較小,除了工作同事以外,很少有機會進入其他社會圈子認識更多的人改變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生活,自己一直處于孤獨與寂寞的境遇。
空巢青年已經是一個不可避免愈演愈烈的社會現象,未來在一線城市的“空巢”人口也會越來越不可避免的進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生活視野之中。無論是主觀留在這里還是被動成為空巢青年的每一個年輕人都是這個城市和國家的建設者,城市和居民都有理應給予他們應得到的權利和尊重。
根據此次調研結果,我們給出以下針對空巢青年現象的對策是既要保障和提高空巢群體在城市之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要通過調節(jié)整體的經濟發(fā)展來促進一部分空巢青年能夠自主的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就業(yè)方面,要真正把充分就業(yè)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有限目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yè)政策,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崗位。中國自1982年開始,歷年的高校應屆畢業(yè)生人數總體上成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2016年已經達到765 萬人,作為世界上每年高等教育畢業(yè)人數最多的國家,社會應當重視并加強利用這一寶貴的資源。不僅僅讓高校畢業(yè)生都集中留在沿海城市從事著可能與自己專業(yè)并不相關的行業(yè),而是充分發(fā)揮畢業(yè)生們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讓人才回流,提高專業(yè)與崗位的匹配程度,用技術和產業(yè)帶動內陸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經濟發(fā)展,從而進一步促進將來人才的回流[5],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住房方面,要優(yōu)化保障性住房的供應,以高校畢業(yè)生和長期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為重點,向他們提供可負擔的穩(wěn)定住所。建議將城市保障性住房覆蓋的重點人群從本地戶籍居民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調整為常住居民家庭的百分之二十以上,放寬租賃型保障房(公租房和廉租房)的申請戶籍限制;根據產業(yè)富集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更多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通勤比較便捷的位置選址建設保障房,做到讓每一個在為這個城市的發(fā)展添磚加瓦的空巢青年能夠住得起房,也能住的上好房,而不是每天生活在巨大的住房壓力之下。同時針對家庭成員共同居住的需求,調增兩居室,兩室一廳等戶型的比例。
要深入推進公共服務的全面覆蓋,進一步增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在二三線城市和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的覆蓋。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重點解決入園難,就學難,看病難,異地養(yǎng)老難等容易引發(fā)“非自愿空巢”現象的突出問題。對財力相對較弱的城鎮(zhèn)實行一些政策上的鼓勵和扶持,支持其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員隊伍的建設,對于財力相對較強的城市立在提高公共服務的便利和效率。
觀念方面,要喚起人們對于這個日益龐大的群體的重視和關注。在調查中發(fā)現,對于空巢青年群體來說,真正讓他們對生活無奈的是無法成功的融入到這個社會的社交群體之中,而自己的朋友親戚有大部分都在家鄉(xiāng)或者其他城市,導致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之中缺少了最基本的與人溝通的途徑和對象,信息交流發(fā)展的便利只是在形式上,而作為獨居者的他們內心卻缺少這個社會對他們的重視和尊重。
城市大規(guī)模的獨居人口給服務業(yè)帶來了新的創(chuàng)業(yè)切入點,近年來隨著空巢青年這種人口比例的上升,和互聯網線下經濟的發(fā)展,各種針對個人定制化的服務業(yè)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趨勢,給創(chuàng)業(yè)者和傳統服務業(yè)帶來了新興的機會,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獨居人口的上升而帶來的單身人口比例的上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而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匿名性導致希望從互聯網社交結交更多朋友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對于這些空巢青年來說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往往在網絡社交中所表現出的虛偽和對拜金主義的推崇讓他們感到很無力,出于他們在本地缺少穩(wěn)定的社交圈子和對融入一個集體的需求又導致在這方面仍有很大的需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一代網絡社交會成為網絡社交的下一個熱點,很有可能引起下一代網絡社交的高潮。
總的來說,隨著當前社會發(fā)展越發(fā)迅速,空巢青年在大城市中占有的比例越來越大。相比于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兒童,空巢青年的社會影響力逐漸增大,更加不容忽視,國家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差距,傳統觀念的誤導以及社交區(qū)域窄,與人交際少是產生他們的主要原因。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分析了空巢青年產生的影響因素以及提出了保障和提高空巢群體在城市之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等一些策略,以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信息參考和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