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鵬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是清代文人汪文柏送給當時的制壺名家陳鳴遠的《陶器行》里面的一句,其中的意思就是說人間的珠寶也沒有陽羨河邊的泥土珍貴。陽羨,今天宜興的古稱,“一丸土”就是紫砂礦料。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神奇之處和魔力,使得紫砂從歷史上一直到今天依然讓人們心馳神往,而且在收藏界紫砂的價值也是屢創(chuàng)新高?宜興獨特的地理位置,在山水交融之間孕育了紫砂礦料,經(jīng)過高溫燒制以后,透氣性非常好,與此同時,宜興的紫砂藝人非常善于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結合了許多的陶刻裝飾手法,使得紫砂藝術代代相傳,鼎故革新,形成今天的赫赫盛名。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伏虎瓶》是典型的陶刻藝術精品,主要的看點完全集中在畫面的題材和陶刻技巧之中,一面人物肖像,一面書文鐫刻,非常的精美,富有人文氣息,陳列起來觀賞令人耳目一新。此瓶造型古樸典雅,形態(tài)四方,挺拔雋永,瓶底部置足,細節(jié)處理非常到位,頸部收縮,層次感突出,兩邊的垂耳設計也非常的具有創(chuàng)意,圓環(huán)的設計使其在把玩的過程之中鈴鈴作響,頗具有藝術氣息。陶刻裝飾的一面是伏虎羅漢,上面松枝高垂,意境典雅,羅漢神態(tài)自若、輕松愉悅,頭上佛光普照,胯下的老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風,溫順地臥在下面,仿佛是自己的親密好友和日常的陪伴。另一面則是鐫刻“巖前獨靜坐,圓月當天耀。萬象影現(xiàn)中,一輪本無照。廓然神自清,含虛洞玄妙。因指見其月,月是心樞要。世有多事人,廣學諸知見。不識本真性,與道轉懸遠。若能明實相,豈用陳虛愿。 一念了自心,開佛之知見。”字跡清麗,布局合理,陶刻入微,流暢自然。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陶刻作品《伏虎瓶》,作者通過經(jīng)典的造型和佛教題材,為我們營造出一種非常具有中國傳統(tǒng)韻味的環(huán)境,特別是這樣的作品陳列起來供朋友們欣賞,既可以看到作者的精湛技藝和文化基礎,又能夠凸顯主人的藝術品味和精神寄托。
伏虎羅漢,是佛教中由乾隆皇帝欽定的十八羅漢中的第十八位彌勒尊者。在傳說中,羅漢所住的寺廟之外,經(jīng)常有猛虎因為餓肚子而長嘯,伏虎尊者于是把自己的飯食就分給這只老虎,時間一長,猛虎就被他的善良所感動和降服,經(jīng)常陪伴著尊者一起玩耍,左右不離,所以得名“伏虎羅漢”。《寒山子詩集》則是亦經(jīng)亦偈亦詩的文學形式,對后來的人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風靡歐美數(shù)十年。從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感悟,還有更多對佛法的闡釋,啟迪著我們頓悟一切,在滾滾的紅塵之中淡定平和。紫砂陶刻作為一種非常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技藝,特別是在紫砂文化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之下,我們更加重視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佛教紫砂陶刻題材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其中我們不僅能夠欣賞到紫砂藝人的篆刻水準,更能夠感悟到金石之韻味和其中的佛教淵源。這件紫砂藝術作品《伏虎瓶》可以說是比較典型的江南宜興作品,因為紫砂和佛教的淵源很深,宜興在歷史上也是有著“江南佛國”的美譽,許多的僧人也對紫砂藝術有著很高的造詣。而從作品本身來看,佛教題材盡管在歷史上演繹了很多,但是這件作品依然充滿了禪意和創(chuàng)新,可以很直觀明了地展示出紫砂藝術和佛教文化的相互交融。
結語:在紫砂藝術之中,佛教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比較容易表現(xiàn)、讓廣大壺友們?nèi)菀捉邮艿念}材,從器型上來看,有容天壺、僧帽壺等等;從裝飾上面來看,各種羅漢、還有關于佛教的詩詞都能夠很好地展示禪茶一味的精神內(nèi)核,讓飲茶品茗的休閑之儀式更多地融合文化的意味,也讓我們在長期賞玩紫砂精品的時候,能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藝術審美和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