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咚
枇杷屬于薔薇科的一種常綠喬木,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果樹,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
枇杷葉大,長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葉面色深,葉背色較淺,生有絨毛,四時不凋,冬月開黃白色小花,眾花成簇具有香氣,花瓣五出淺裂蒂大,三四月結(jié)實待熟,有纖毛,后則熟黃。
枇杷樹形態(tài)很美,四季常青,枝繁葉茂,是一種良好的常綠觀賞樹種。在南方,枇杷樹是一種很常見的果樹,它除了能結(jié)出好吃的果子,其葉還可炮制中藥。因其葉形似琵琶,名為枇杷,又因它們的葉可制中藥,又名杷葉、蘆桔葉、巴葉。枇杷葉全年可采,曬至七八成干時,可扎成小把,再曬干,曬干后存儲,置干燥處備用。炮制后的枇杷葉有很好的止咳作用。
每年的10—12月,可以看見枇杷樹先后不斷開花,枇杷花氣味清香、微甘,含有多種維生素,是一種性質(zhì)寒涼的保健食材,有益于提高人體免疫力,具有獨特的保健作用。
枇杷對低溫有一定的適應(yīng)力,能忍受冬季- 10 ℃的短暫低溫。花朵雖小,勝在繁多,潔白的小花成簇地綻放于枝頭,散發(fā)出的蜜香吸引著饑腸轆轆的“覓食者”。
覓食者里有昆蟲,有小鳥,在食物匱乏的冬天,能吃到滿滿能量的香甜花蜜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作為回報,這些“覓食者”在享用花蜜的同時,順便幫助枇杷完成繁衍大計——傳粉工作。
江浙和沿海一帶是著名的枇杷產(chǎn)區(qū),春末夏初,正值江南黃梅時節(jié),枇杷成熟上市,宋代詩人戴復(fù)古在《初夏游張園》中描寫道:“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毖睾X南一帶的枇杷則在每年3月成熟,當(dāng)?shù)厝艘暺錇椤伴_春第一果”,吃枇杷迎接春天的到來。
成熟的枇杷,果皮極易剝離,果肉細(xì)膩,汁水豐盈。一口下去,濃郁的果味碰撞著口腔,讓味蕾得到極大的滿足。枇杷是很多人的心頭寶,雖然個頭很小,但它的口感非常清甜,而且枇杷的營養(yǎng)價值非常高,因此被稱為“果中之皇”。
枇杷特別適合人們在夏天食用,它能清熱解毒,也能預(yù)防中暑,而且對暑濕感冒也有一定緩解作用。
成熟的枇杷果實落到地面,遇到適宜條件,種子會發(fā)芽,樹下常常能看到枇杷幼苗,所以吃完枇杷,可以留存幾顆種子,種在花盆里,耐心等待發(fā)芽,收獲屬于自己的枇杷盆栽。與此同時,樹上開始醞釀和萌生花苞,新的生命蓄勢待發(fā)。
雖然枇杷其貌不揚,深秋不畏寒霜,那白中夾黃的花,散發(fā)著誘人的微香。等到次年春天 ,滿地鮮花開放的時候,枇杷樹已經(jīng)掛滿金黃果實。其葉、其花、其果俱好,消炎止咳名聲遠(yuǎn)揚。
又是一陣沁人心脾的枇杷花香撲鼻而來,這個冬天,找尋一下身邊的枇杷樹,感受一下枇杷花香。
好吃的水果枇杷與樂器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枇杷與琵琶,一個水果,一個樂器,古時曾經(jīng)通用。
來自游牧民族的樂器——琵琶,漢代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于漢代劉熙的《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币饧磁咽球T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作批,向后挑進(jìn)稱作把,根據(jù)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一彈一撥之間,曲韻流淌。
作為果中珍品的枇杷,自唐代就被列為貢品,如果是親朋好友之間以枇杷相贈,那一定代表著深厚的情誼。
相傳,有一個客人仰慕明代書畫家沈周的才華,托人送來了一盒枇杷。沒想到送禮的人可能是不認(rèn)識字,也可能是太粗心了,居然在禮單上寫著“琵琶”。
沈周看到后,不禁啞然失笑,于是給那個客人寫了一封幽默滑稽的回書:“承惠琵琶,開奩視之,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乃知司馬揮淚于江干,明妃寫怨于塞上,皆為一啖只需耳。嗣后覓之,當(dāng)于楊柳曉風(fēng)、梧桐夜雨之際也。”大意是說謝謝贈送的“琵琶”,雖彈奏不出聲音,但卻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