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名稱: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年代:唐
尺寸:通高14.5厘米,口徑2.3厘米
出土: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
材質:銀質,局部鎏金
造型:壺身扁圓,壺的一端為豎筒狀的小口,附一鎏金覆蓮瓣形蓋帽,壺口后方的提梁如張開的弓;提梁和壺蓋之間用銀鏈相連,既有裝飾性,又兼具拴系壺蓋的實用性。壺身下方為一喇叭形的圈足,與壺身連接的地方還裝飾有同心結。
在奧運會賽場上有一種特殊的比賽,需要人與動物一起完成:選手們身穿燕尾服,頭戴黑禮帽,在樂曲中駕馭著賽馬,完成8字形、蛇形等一個又一個精彩而復雜的動作——這就是盛裝舞步。其實,在我國古代史書中早就有類似“馬術”的記載,假如把這些古代舞馬送上奧運賽場,說不定也會大放異彩。
我國馴養(yǎng)舞馬的歷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那時候,宮廷里飼養(yǎng)了許多“御馬”,貴族的娛樂活動里可少不了它們。三國時期的大文學家曹植記錄過一種大宛馬,它不僅能像人一樣“拜”,還能踩著鼓點跳舞。有人說曹植的文章屬于文學作品,不一定可信,但在記載南朝歷史的《宋書》和《陳書》中,也多次出現(xiàn)過“進獻舞馬”的描寫,這就不得不令人信服了。
到了唐代,舞馬就更為流行了,連一代女皇武則天都養(yǎng)過舞馬。詩人張說所作的“屈膝銜杯赴節(jié),傾心獻壽無疆”,更是生動描繪了舞馬匍匐跪地、口銜酒杯為皇帝賀壽的宏大場面。不過,后世很多人都覺得他有點夸大其詞了。直到人們看到1970年陜西出土的一件銀壺后才知道,原來詩人筆下的舞馬絕非杜撰!
這件銀壺剛剛被發(fā)現(xiàn)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它腹部上的舞馬所吸引。只見這兩匹舞馬體形高大,肌肉線條勻稱;柔順的鬃毛整齊地披在額頭和脖頸上,尾巴高高翹起;脖子上還系了一條綰成雙結的絲帶,末端隨風輕輕飄起。舞馬的身姿極具動感,它們前蹄伸直,后蹄彎曲伏地,口中銜著一個酒杯,將唐代宮廷的舞馬表演完美地、永恒地給定格了下來。
據(jù)說在唐代,每逢重大節(jié)日或者慶典,皇室都會安排精彩的舞馬表演,唐玄宗時期更是達到了巔峰。這位帝王酷愛音樂,精通音律,或許是因為愛屋及烏,他十分喜歡能感知音樂的舞馬。當時飼養(yǎng)在宮中的舞馬有數(shù)百匹之多,唐玄宗不僅指派專人馴養(yǎng)和訓練,甚至親自去馬場督導排練,為舞馬表演編排新式動作。除此以外,他還給每匹馬都起了名字,真是一位可愛的皇帝。
每年八月初五這天(唐玄宗生日),皇宮都會舉辦隆重的慶典來慶賀,舞馬表演自然是宴會的壓軸大戲。參加表演的舞馬們,身上穿著華麗的“衣服”,頸上戴著精美的瓔珞。當樂工們奏起《傾杯樂》時,它們便昂起頭顱、揚起尾巴,不停地變換著“舞姿”。難道這就是舞馬的真正實力?當然不是,精彩的還在后面。只見舞馬師駕馭舞馬縱身一躍,跳到三層高的胡床之上,在馬背上不停地旋轉;然后他們讓壯漢抬起胡床,遠遠望去好像在半空起舞。
唐玄宗訓練的舞馬,不僅會跳舞,還會銜杯祝壽。在舞馬表演即將結束時,舞馬銜著斟滿美酒的金杯,匍匐在地向唐玄宗敬酒祝壽,一下子將宴會的氣氛推向高潮。詩人張說看了表演后嘖嘖稱奇,寫下千古名句“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然而,這樣的盛況并沒有一直持續(xù)下去。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攜史思明發(fā)動“安史之亂”,唐玄宗慌忙出逃至四川成都,當時他自顧不暇,哪里還有心思帶上心愛的舞馬。那些風光無限的舞馬被安祿山的大將田承嗣接管,并當作普通戰(zhàn)馬飼養(yǎng)在軍營里。
一天夜里,軍營中舉行慶?;顒樱勘鴤兦闷疖姽?,很久沒有聽到音樂的舞馬聽到鼓聲立刻精神十足,踏著鼓點舞動起來。田承嗣是一個大老粗,他哪里見過舞馬,以為這是妖孽作祟,便命令士兵用笤帚抽打舞馬??蓱z的舞馬還以為是自己跳得不好,便跳得更加賣力,跳得越來越整齊。結果,舞馬被士兵們活活抽死,從此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說完舞馬的歷史和故事,再來聊一聊訓練舞馬所用的馬吧。不管是出土文物還是史書記載,舞馬都特別高大威猛,不用猜就知道,它們一定是百里挑一的良馬。事實也是這樣,舞馬都是從西域地區(qū)引進的,生活在那里的馬身材高大、善于奔跑,戰(zhàn)斗力也非常強悍,人們稱之為“天馬”。
其實,我們國家也有原生馬,不過和西域寶馬比起來就遜色多了,原生馬身材矮小瘦弱,不僅不適合訓練舞馬,而且作戰(zhàn)能力也不行。正是因為自家地盤上的馬不行,中原地區(qū)的帝王才一直對西域“天馬”垂涎不已,從先秦時期開始,就不斷引進西域良馬。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越來越多的良馬被引入中原,除了用作戰(zhàn)馬之外,還有一部分被訓練成為舞馬。
唐朝大詩人李白寫過“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為我們描繪出西域駿馬的模樣:它們脊背的毛色如同虎紋一樣漂亮,脊骨如龍翼一樣堅韌有力,特別適合訓練成為舞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