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沫 龍方媛
不以分數論英雄,愿與孩子共成長。這是一群父母用16年踐行的教育理念,更是他們送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一轉眼,“雙減”落地的第一個學期已過半,可仍有許多家長“水土不服”。他們焦慮于卸下“扁擔”,自家孩子就沒辦法贏在起跑線上,也焦慮于校外培訓關停,節(jié)假日里的娃成了散養(yǎng)的“羔羊”,無處可放。特別是“三孩政策”實施,很多人不免猶豫:養(yǎng)一個娃尚且手腳忙亂,要是三個,沒有三頭六臂怎么行?
然而,有這樣一群家長,他們雖沒有三頭六臂,卻用16年抱團養(yǎng)娃的經歷告訴我們,養(yǎng)娃也可以輕松愉悅。他們同在一個叫“陪娃成長聯盟”的組織,簡稱“娃盟”,主旨很簡單,就是陪娃玩好。誰知,用心陪玩多年,竟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抱團養(yǎng)娃,解放父母
人們常說家庭事業(yè)兩難全,家住杭州的堂媽、周媽、易媽也有這個煩惱。他們都是老師,平時工作忙,常常顧不上自家的娃。為了破解平衡難題,他們只好巧用假期。
2006年暑假,堂媽提出三家結成聯盟,搭伴去旅行,周媽和易媽積極響應。作為大學同學,她們本就“三觀”一致,性格互補,是“親閨蜜”。而三人的孩子年齡也相仿,生于1999年的易兒比堂堂大兩歲,比周周大3歲,這更是讓她們“友誼的小船”得以延續(xù)到下一代。
那年夏天,三家一起去舟山抓螃蟹,玩得特別愉快。更讓周媽感到驚喜的是,自家女兒周周,在三個孩子里最小,原本一直需要媽媽哄睡,可那一次,在小哥哥小姐姐的帶動下,竟然自己睡著了。她忍不住感慨:“原來帶一群娃比帶一個娃要簡單多了!”
原本不過是想遛遛娃,不承想,大孩子帶小孩子反而解放了媽。仔細想想,這種情形在現實中挺常見的。自己帶娃恨不得全家總動員,親友聚會孩子們分分鐘大聯歡。背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每個孩子都需要玩伴兒,有了小朋友,“大朋友”自然樂得做陪襯。只是,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雖說物質條件與過去相比大大改善,孩子卻不免有些孤獨。
在這種背景下,“娃盟”可以說歪打正著,切中孩子渴望小伙伴的心意,父母也解放了。因而,當幾個家庭嘗到聯盟的甜頭后,更堅定了抱團陪娃、用心玩耍的決心。
適時放手,淬煉內驅力
在“娃盟”,陪玩是第一重要的事情。越是沉浸其中,越有可能創(chuàng)造驚喜,玩出名堂。
孩子們上小學時,“娃盟”策劃了一次“古都游”。誰知游著游著,娃們不再滿足于此,而是有了新發(fā)現:“人民幣上的這個地方我們去過,哪兒沒去過呢?”于是,“古都游”變成了“人民幣游”:北京、西安、南京……“為什么放在人民幣背后的是這些地方呢?”帶著疑問,大家的熱情更高了,還競相擔當起導游,講起各個景點的故事。猶記得長城之上,易兒拿著語文書大聲朗讀課文《長城》,引來眾人圍觀。
到了孩子上初中時,參與的家庭多了,玩得也更嗨了。那時,綜藝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正熱播。趁著新鮮勁兒,媽媽們也發(fā)起“任務卡”,扔出三個關鍵詞:自駕、湘西、七天,剩下的讓孩子自己策劃,最后開旅游“招標會”。
沒想到,參加“招標會”的6個孩子說得都很好,有個孩子還用上了節(jié)假日高速免費的政策,可沒少拉票。雖說也犯了些小錯誤,但在父母點評后,他們很快就將方案從1.0升級到了4.0版本。
而每一次旅行中,他們還穿插著安排睡衣趴、親子模仿秀等諸多趣味活動和自律大比拼:24小時不玩電子產品、做讀書分享會、活動結束后還不忘復盤……
就這樣,在大人、孩子的共同參與下,“娃盟”打破了獨生子女家庭之間的壁壘,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多孩”的成長環(huán)境,有競爭也有互助,有自主也有合作。在良性循環(huán)中,孩子們提升了自制力、策劃力、組織力,也學會了與人為樂。
當然,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每個孩子要面對的不僅是“熟人”,還有真實的自己和陌生人。他們的活動不只注重向內“團建”,還特別注重向外延展,比如生存訓練。
小學暑假,他們推出了“小鬼當家”的活動:讓孩子獨立去火車站買車票,到上海世博園根據地圖找媽媽,賣報紙雜志,用掙的錢解決一家人一日三餐……
買票那天,是4個小孩坐公交車去的。好笑的是,他們排了4條隊,各買各的票,有個孩子買的還是站票。買完票更囧,他們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車了。“回家得去反方向!”偷偷跟著的堂堂外公實在憋不住提醒了他們,娃們這才恍然大悟。
最難的是賣報紙。6個小孩分成兩組吆喝著,報紙沒賣出去,城管先來了,他們不得不撒嬌、逃跑、躲貓貓……饒是如此,他們也沒放棄,一組賣了160塊,另一組也賣了60塊。
掙錢如此艱辛,“割肉”就變得異常痛苦。發(fā)現食材很貴,娃們只買了黃瓜和番茄。丫爸忍不住想提供點香腸,不料,孩子們小手一叉:你不知道賺錢有多難,有的吃就不錯了!被娃訓斥了,家長們卻笑開了花。小家伙們不僅沒知難而退,還學會了體諒父母!
初中時,訓練難度不斷增加。2016年寒假,孩子們領到了新任務:宣傳杭州G20峰會,集齊50個以上陌生人的簽名;賣掉20只玩具猴,負責所有人一天的生活費。啥?賣猴?青春期的孩子要面子,不愿公開兜售。好不容易在父母的鼓勵下,鼓起勇氣去搭訕,卻連連被拒,自信心備受打擊。
后來,有一家四口過來,堂堂覺得毛絨玩具對孩子或許有吸引力,再三躊躇下送上笑臉。讓他驚喜的是,第一單生意就這么成交了。漸漸地,孩子們不再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也戰(zhàn)勝了自己內心的軟弱。
很多時候,父母總覺得孩子小,忍不住給予他們全方位的保護。殊不知,放手亦是一種歷練。給孩子嘗試的機會,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內驅力;敢于試錯,才能踩著錯誤進階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愛與陪伴,鏈接親情
其實,在“娃盟”,家長們的成長也不比孩子少。
“娃盟”創(chuàng)立初期,爸爸參與得比較少,可沒想到,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一年國慶節(jié),“娃盟”大燒烤。孩子負責挑選組員,有4位家長落選?!拔也灰野?,我爸除了吃,什么都不會干?!薄拔野帧惫唬袔讉€懶爸爸誰都不要。還是媽媽們抬來了“梯子”,讓他們買獎品,先出錢再出力。
后來,老爸們的參與度果然多了。有位爸爸是公司負責人,哪怕工作再忙也趕來參加活動。就這樣,從單純做好后勤保障,到主動召開運動會、積極“撕名牌”,再到認真做點評……爸爸們的參與日益深入,傳說中的“喪偶式育兒”就這樣被改變。
而父母共同參與、用愛陪伴,也是“娃萌”經驗之所以成功的關鍵一環(huán)。對此,堂堂特別有發(fā)言權。在出國前一晚,他知曉了一個秘密。原來,“猴年賣猴”那次,他的第一個顧客是媽媽找來的。當時,堂媽見孩子生意冷清受打擊很心疼,便給了人家50塊錢,希望對方買個猴子。沒想到,人家又把錢還了回來。
“孩子,未來生活中遇見各種挫折,你要學會勇敢面對,記得有家人在看不到的地方支持你,也一定會有像第一個買你們玩具的那家人一樣幫你?!甭犃藡寢尩脑?,堂堂雖也有些遺憾,但更多的是感動。在“娃盟”,有太多像堂媽一樣的家長,他們不糾結于孩子考多少分、上多少培訓班,但在孩子成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卻從不曾缺席,“用心安排”,用愛與陪伴帶領孩子走出困境、走向獨立。
除了愛與陪伴,理解也很重要。在孩子上初中時,“娃盟”曾利用“五一”開展了一場辯論。孩子們拋觀點、舉例子、抓漏洞……把大人們都看呆了。有位爸爸回憶道,他以為孩子還小,認知不足,可沒想到他們思維活躍,理解有深度,表達有氣場,刷新了自己對孩子的認知,也下定決心要拿出足夠的精力了解孩子,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隔閡。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越大越不愛和父母溝通,恰是因為父母沒能及時調整自己,仍拿兒時那一套去對待青春期的孩子。要想減少矛盾,唯有蹲下與他們做朋友,用心聆聽彼此的心聲。
而“娃盟”舉辦“吐槽大會”,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溝通渠道。記得在孩子們上大學后,還曾玩過。讓父母哭笑不得的是,吐槽到后面,他們發(fā)現自己吐不過孩子了??尚χχ?,大家又哭了?!拔艺嫱虏怀觯X得爸媽太好了,沒有什么不好!”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多年用心的陪伴,孩子全看在眼里,也早學會了理解。
孩子們越來越大,“娃盟”的活動少了很多,然而,跨年卻是他們的保留劇目。哪怕是在疫情期間,哪怕相隔萬里,他們也會開展線上跨年,聽一聽彼此這一年的困惑與收獲。
在2020年“娃盟十五年”線上跨年活動中,大家的發(fā)言特別感人。有孩子說,“娃盟”治愈了自己的輕微社恐;有孩子說,“娃盟”在不斷見證自己的成長;有孩子說,“娃盟”教會了自己選擇;還有的孩子說,“娃盟”讓彼此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可以看到各個家庭間不同的溝通交流方式、矛盾處理方式。
媽媽們也深有感觸,有些東西靠學校和家庭教是不夠的。這屆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在集體里彼此照鏡子,更能學會與他人合作、協(xié)商、共情。還有媽媽坦言,“娃盟”讓自己不再焦慮,反而感到帶娃很幸福。爸爸們也說,娃的成長只有一次,“娃盟”讓他們意識到了家庭完整的重要性,也增加了責任感,自己的成長不比孩子少。
正如堂媽所說,全家一起成長,才是“娃盟”最大的意義。
一顆初心,做最用心的父母
“娃盟”16年,轉瞬即逝,亦滿是挑戰(zhàn)。
本著一顆陪玩的初心,“娃盟”從三個孩子到四個、六個、十個,家長的心態(tài)也在轉變:從只想找個伴兒到玩好玩出名堂,從只想把娃塞到老師的組織里到親自陪伴,幾家人能玩下去,是“三觀”一致,是彼此包容。
還記得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也曾有過猶豫,想著孩子大了,學業(yè)忙了,搞活動可能耽誤學習,要不就別搞了。可孩子們卻說:“不行,至少要搞到我們18歲。”后來,看到孩子們在“玩”中的收獲不比課堂上少,父母才更堅定了信念。當然,其中也不乏想不通的家長,他們選擇了退出。不過,不強迫、不偏頗,求同存異恰是“娃盟”備受歡迎的底色。
現實中,很多家庭以為教育孩子更多是學校的責任,特別是孩子上學以后。其實不然,無論哪個階段,家庭、學校、社會缺一不可。對此,作為“娃盟”盟主的堂媽深有感觸。在她看來,家庭教育就像心臟,具有造血功能,如果心臟不好,整個人肯定也不好;學校教育更像手腳,教孩子怎么走;社會教育有時就像一件外套,是底線教育,外套不要了,無異于裸奔。
心臟如此重要,他們必須用心做好家庭教育。“娃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探索:以幾個家庭為單位,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設一個相對安全的“仿社會環(huán)境”,通過“家長引領+同伴學習”的教育方式,在各種家庭活動中,結合孩子的成長階段,培養(yǎng)孩子面對未來世界的綜合能力。
事實證明,“娃盟”做得很好,孩子們成長得非常出色。有的孩子出國留學,有的考上頂尖大學,有的學習藝術……他們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而且,他們還很自信、善良、熱愛生活。符合內心所需,讓孩子更好地成長,這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嗎?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于2022年1月1日起實施。正如教育專家所說,家庭教育促進法不是給家長增添負擔,而是一種回歸:讓家長意識到自己的主體責任,更好地承擔教育責任。
從某種程度而言,“娃盟”的教育理念恰好契合了新的立法,讓我們見證了家庭教育的魅力。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不是簡單的照顧者、監(jiān)護人,而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師長、朋友。高質量的陪伴,愛是起點,成長是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