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竑
明清時期,文人篆刻流派興起,印章藝術(shù)得到很大發(fā)展,進入一個可以與秦漢時期相媲美的新的巔峰期,其中“私印發(fā)展到明清……已經(jīng)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shù)”①?!皩W而優(yōu)則仕”,明清時期官員多從科舉學子而出,很多官員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飽學之士,除了在朝或在地方為官外,還身兼書法家、畫家、收藏家等身份,在各個領(lǐng)域也多有建樹。明清官員私印有較高的篆刻藝術(shù)水平,亦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明清官員在自己的書畫、信箋、手稿等處常鈐蓋私印,今人從其中可以較全面了解官員的生平經(jīng)歷、志趣交游及藝術(shù)造詣等諸多情況,具有較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通過對其研究,我們可了解明清時期印章的發(fā)展特點及社會人文情況。南京博物院收藏明清印章豐富,其中有不少明清官員私印,今擇其部分精品進行賞析探討。
1.明“范允臨印”白文?。河裼?,瓦鈕。印面為正方形,邊長2.3厘米,高2.8厘米。印面刻篆書“范允臨印”,回文排序。范允臨(1558-1641),字至之、長倚、長倩,號長白,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官員、書畫家。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授工部主事,官至福建布政司參議。工書畫,時與董其昌齊名,著有《輪廖館集》。范允臨傳世書畫作品上所鈐印章多以名號印為主,常見“范允臨印”(白)、“長倩”(白)、“允臨”(朱)等印。南京博物院所藏此方玉印,布局飽滿規(guī)整,線條以直線條為主,轉(zhuǎn)折處方圓兼濟,整體雅致勻稱,有漢印之風。此印為上海孫伯淵1961年捐贈。孫伯淵(1898-1984),蘇州人,齋號石湖草堂。裝裱家、收藏家、鑒賞家。
[明]盧象昇印 壬戌進士 南京博物院藏
2.明末“盧象昇印·壬戌進士”雙面印:明坑青田石,印形制簡單,通體無紋飾。印面近正方形,縱6.6厘米,橫6.8厘米,印高3.7厘米。一面刻朱文篆書“盧象昇印”,另一面刻白文篆書“壬戌進士”。盧象昇(1600-1639),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號九臺,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今江蘇宜興)人。明末抗清名將。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廣巡撫、兵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等職,多次參與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抗清守衛(wèi)京師,連戰(zhàn)皆捷。后被太監(jiān)高起潛陷害,免去尚書職務(wù),以侍郎視事。崇禎十一年末(1639年1月),率部在巨鹿賈莊被清軍包圍,孤軍奮戰(zhàn),終因炮盡矢絕,戰(zhàn)死疆場,年僅39歲。追贈太子少師、兵部尚書,南明福王時追謚“忠烈”,清朝追謚“忠肅”。著有《盧忠肅公集》《盧象昇疏牘》等。印文“盧象昇印”四字回文排序,布局疏密有致,富有節(jié)奏感,結(jié)體勻稱且有變化,線條曲中有直,或婉轉(zhuǎn)流麗,或剛直果斷,整個印面莊嚴素穆與優(yōu)美動感并存。白文“壬戌進士”四字上下排序,整體疏朗開闊,字體勻稱,點畫粗細相間,撇捺張揚,雋永修長,形如新春初剪柳葉,為柳葉篆?!坝昧~文入印在明代的較高級官吏中比較流行”②,明末清初柳葉篆被較多使用。天啟二年為壬戌年,盧象昇為天啟二年進士,即“壬戌進士”。此印為江蘇省宜興市茗嶺鄉(xiāng)嶺下村盧永祥、蔣鳳奇于1992年6月30日在宜興市茗嶺鄉(xiāng)發(fā)現(xiàn),后被南京博物院征集保存③?,F(xiàn)為國家二級藏品。
3.清“周元理號燮堂”白文?。簤凵绞?,印面為正方形,邊長4.4厘米,高9.9厘米。印面刻篆書“周元理號燮堂”。周元理(1706-1782),字秉中,號燮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三年(1738)舉人,歷任河北蠡縣知縣、天津知府、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工部尚書等職。任直隸總督時因為袒護屬下被革職,后被重新起用?!肚迨犯濉ぶ茉韨鳌贰稑s祿大夫太子少傅工部尚書周公元理墓志銘》《黎里志》有記。印文線條秀逸流暢、筆意適度,順筆畫多寡對局部線條拉長處理,形成疏密相間又勻稱規(guī)整的整體效果。
4.清“宮傅大司空印”朱文?。号c上一方“周元理號燮堂”印為對印。壽山石,印面為正方形,邊長4.4厘米,高9.9厘米。印面刻篆書“宮傅大司空印”?!皩m傅”一般是對太子太傅的略稱,少保、少傅名義上都是太子的老師,也有宮保、宮傅之稱,統(tǒng)稱為“宮銜”,無實職,是一種榮譽虛銜。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賞加時任直隸總督的周元理太子少保銜。乾隆四十六年(1781),周元理因病乞退得到批準,乾隆特賜他“太子少傅”加銜,此印刻制應(yīng)在1781年后?!按笏究铡睘槊髑鍟r期對工部尚書的習慣性稱呼,清代的“大司空”品級為從一品。乾隆四十五年(1780),周元理任兵部左侍郎,不久后被提拔為工部尚書,時人稱其“周大司空”,周元理的老友嵇璜曾作詩《壬寅三月送周大司空元理予告南歸》。此方“宮傅大司空印”與上一方“周元理號燮堂”印風格相近,更為明顯地突出豎線,強調(diào)縱勢,應(yīng)為同一人所刻。此對印為蘇南文管會1965年移交。
5.清“周元理印”白文印:壽山石,雙獅鈕。印面為正方形,邊長4.1厘米,高9.5厘米。印面刻篆書“周元理印”,回文排序。印文整體端方規(guī)整,穩(wěn)重大氣,線條粗壯沉凝,以直線條為主但略有變化,如“理”字右側(cè)中間一折橫,避免了所有筆畫橫平豎直的僵硬呆板,又與右側(cè)“印”字彎筆產(chǎn)生對比、呼應(yīng),平正中見靈動,使規(guī)整的印面增加自然流暢的動感。印鈕雕一大一小兩只獅子,大小雙獅寓意太師、少師。雙獅雕刻頗為精巧,大獅威猛霸氣、小獅憨態(tài)可掬,小獅站立大獅身上,雙獅齊齊回首,和諧溫馨感撲面而來,靈動可愛。此印為蘇南文管會1965年移交,二級藏品。
[明]范允臨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周元理號燮堂 南京博物院藏
[清]宮傅大司空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周元理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林則徐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長壽印信 南京博物院藏
[清]翁心存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大學士章 南京博物院藏
[清]滇南劉崐 南京博物院藏
[清]韞齋 南京博物院藏
[清]歸安沈秉成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香案西偏舊史臣 南京博物院藏
[清]歸安沈秉成字仲復 南京博物院藏
[清]回首玉堂如在天上 南京博物院藏
[清]臣張之洞 南京博物院藏
[清]壺公 南京博物院藏
[清]鳳石晚號固叟(附原石) 南京博物院藏
6.清“林則徐印”白文?。簤凵绞≈苌頊\浮雕蓮鶴紋。印面接近方形,縱5.4厘米,橫5.2厘米,高16.2厘米。印面刻篆書“林則徐印”,回文排序。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清后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民族英雄。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歷任翰林編修、江蘇按察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道光十九年(1839),以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時,將沒收鴉片于虎門銷毀。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林則徐被構(gòu)陷革職,發(fā)往新疆戍邊。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獲起用,先后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等職,加太子太保。病逝后晉太子太傅,謚號“文忠”。有《林文忠公政書》等作品傳世。林則徐對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mào)易持開放態(tài)度,主張學其優(yōu)而用之,主持編譯了《四洲志》,對晚清的洋務(wù)運動具有啟發(fā)作用。此印印文布局飽滿茂密,線條粗獷厚實、平直無波,整體自然拙樸。
7.清“長壽印信”朱文?。号c上一方“林則徐印”為對印。壽山石,印身淺浮雕蓮鶴紋。印面接近方形,縱5.4厘米,橫5.2厘米,高16.5厘米。印面刻篆書“長壽印信”。印文以直線條為主,其中“長”字兩筆稍事彎折變化,使整個印面在嚴謹規(guī)整中增加了生機和動感。與上一方“林則徐印”一樣,此印周身雕蓮鶴紋。蓮出淤泥而不染,又有“年”的諧音;鶴象征著圣潔、清雅,又喻鶴壽千歲、長壽。蓮鶴紋既有品性高潔之寓意,又有延年益壽之含義,同時“荷鶴美美”諧音“和和美美”。此對印來源于太倉縣文化科。
8.清“翁心存印”白文?。簤凵绞?,鈕雕人騎象。印面正方形,邊長3.4厘米,高10.2厘米??套瓡拔绦拇嬗 薄N绦拇妫?791-1862),字二銘,號邃庵,江蘇常熟人。晚清大臣,其父翁咸封,子翁同龢。翁心存道光二年(1822)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督廣東學政,歷任工部尚書、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因病乞休,復起,以大學士銜管工部。同治元年(1862)卒,贈太子太保,謚文端,入祀賢良祠。著作有《知止齋詩集》等。此印印文整體端方大氣、工穩(wěn)含蓄,線條爽勁沉著、中正挺拔,布局勻稱規(guī)整。
9.清“大學士章”朱文印:與上一方“翁心存印”為對印。壽山石,人騎象鈕。印面邊長3.4厘米,高10.2厘米??套瓡按髮W士章”。此方印線條勁瘦利落,結(jié)體有大小變化,整體舒張大方,為二級藏品。鈕雕人騎臥象身。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象被奉為瑞獸,有很多吉祥的寓意,被用來喻示好景象:“象”與“祥”字諧音,“騎象”諧音“吉祥”;另傳大象為佛祖乘騎,故又有“祥瑞征象”之喻;民間亦有“太平有象”成語風行;玉雕大象還有招財進寶、財源廣進的寓意,故“象”代表吉祥、和平與幸福,鈕雕人騎象寓意天下太平,子孫安樂。此對印為蘇南文管會移交,原出自翁同龢家。
10.清“滇南劉崐”白文?。菏。p獅鈕。印面正方形,邊長4.6厘米,高8.5厘米??套瓡暗崮蟿姟薄S?cè)刻邊款“朗秋”。劉崐(1808-1888)④,字玉昆,號韞齋,云南普洱景東縣人。晚清時期湖南地區(qū)具有重大影響的高級官員。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侍讀學士、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鴻臚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順天府尹、太仆寺卿、江南正考官、文淵閣執(zhí)事、湖南學政、湖南巡撫等職。在任湖南巡撫期間,曾督修《湖南通志》、重修天心閣和城墻以及大修岳麓書院。邊款“朗秋”,即羅浚。《廣印人傳》有載:羅浚[清]字朗秋,又號秋道人,湖南常德人,工篆刻。印文滿白文,線條渾厚樸茂,整體端穩(wěn)凝練。
11.清“韞齋”朱文?。号c上一方“滇南劉崐”印為對印。石印,雙獅鈕。印面正方形,邊長4.6厘米,高8.5厘米??套瓡绊y齋”。印側(cè)刻邊款“武陵羅浚作”。印文清凈曠達,雅潔純正,線條挺直勁健,布局注意留白,富有筆意。此對印為蘇州市文管會移交。
12.清“歸安沈秉成印”白文印:壽山石,印面正方形,邊長5.2厘米,高11.5厘米??套瓡皻w安沈秉成印”。沈秉成(1823-1895),字仲復,自號耦園主人,浙江歸安人。清代官員、藏書家。咸豐六年(1856)進士,授編修,遷侍講,充武英殿總纂,文淵閣校理等,升蘇淞太道,河南、四川按察使,廣西、安徽巡撫,任兩江總督等職,有政聲,罷官歸隱寓居蘇州耦園。工詩文書法,精鑒賞,收藏金石書畫,名重一時。其藏書樓名曰“鰈硯廬”,儲書數(shù)萬卷,編纂有《鰈硯廬書目》稿本4卷。光緒十六年(1890)創(chuàng)辦有南京水師學堂、經(jīng)古書院等教育機構(gòu),著有《蠶桑輯要》。此方印印文平勻雅靜,工致精美,線條舒緩從容,筆意適度。
13.清“香桉西偏舊史臣”朱文?。号c上一方“歸安沈秉成印”為對印。壽山石,印面正方形,邊長5.2厘米,高11.5厘米??套瓡跋汨裎髌f史臣”。印文切刀起伏明顯,線條優(yōu)游老辣、轉(zhuǎn)折圓潤、凝重流動,結(jié)體有大小、直曲、揖讓等變化,疏密相間,筆致流美。此對印為蘇南文管會移交,原出自吳縣黃埭沈宅,沈秉成后嗣遷吳縣黃埭。
南京博物院另藏一對沈秉成雞血石?。骸皻w安沈秉成字仲復”白文印、“回首玉堂如在天上”朱文印。印面邊長3.8厘米,高13.3厘米。來源與上一對印相同。
14.清“臣張之洞”白文印:昌化雞血石,印面正方形,邊長2.2厘米,高7.6厘米。印面刻篆書“臣張之洞”。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人稱“張香帥”。祖籍直隸南皮,出生于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晚清名臣、清代洋務(wù)派代表人物。同治二年(1863)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nèi)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lǐng),后成為洋務(w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chuàng)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nóng)務(wù)學堂(今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前身)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yè)上創(chuàng)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lǐng)事議訂“東南互?!保㈡?zhèn)壓維新派的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此印印文刀痕顯露,線條勁挺,疏密得宜,富有節(jié)奏感,整體古樸勻整。
15.清“壺公”朱文印:與上一方“臣張之洞”印為對印。昌化雞血石,印面為正方形,邊長2.2厘米,高7.6厘米。印面刻篆書“壺公”。印文線條挺拔剛勁,布局開朗疏闊,整體風格舒張大氣。此對印為1965年蘇州市文管會移交。張之洞楹聯(lián)等書法作品中常鈐此對印,例如:行書七言對聯(lián):“閣老絲綸真綠野,翰林風味小澄懷。南皮孝達張之洞。”鈐?。骸俺紡堉础保ò祝?、“壺公”(朱)⑤。行書立軸:“昨夢黃山碧溪月,白云三十六峰深。朝來卻送滄洲逸,興發(fā)還為吳會吟。伯川仁兄清賞,之洞?!扁j?。骸俺紡堉础保ò祝ⅰ皦毓保ㄖ欤?。
16.清“鳳石晚號固叟”朱文?。簤凵绞?,四獅鈕。印面近正方形,縱3.5厘米,橫3.6厘米,高5.9厘米。印面刻篆書“鳳石晚號固叟”。印側(cè)刻邊款:“庚戌仲夏擬硯林法為鳳石中堂太夫子壽,小門生傅士鋆謹呈,茶陵譚?篆?!贝擞殛憹欌运接?。陸潤庠(1841-1915),字鳳石,號云灑、固叟,元和(今江蘇蘇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狀元,歷任翰林院編修、山東學政、國子監(jiān)祭酒,后任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太保、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宣統(tǒng)三年(1911)皇族內(nèi)閣成立時,任弼德院院長。辛亥后,留清宮,任溥儀老師。民國四年(1915)卒,贈太子太傅,謚文端。陸潤庠能書法,擅行楷,方正光潔,清華朗潤,意近歐陽詢、虞世南筆法,為明清最高統(tǒng)治者們所賞識的館閣體(臺閣體),常為慈禧太后畫作題志。邊款中“庚戌”年應(yīng)為1910年,邊款記載此印為陸潤庠門生傅士鋆請譚?篆刻,作為送陸潤庠的賀壽禮。傅士鋆、譚?待考。邊款所提及“硯林”即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龍泓山人,又號鈍丁、硯林、孤云、石叟、勝怠老人,浙江錢塘人。嗜好金石文字,工詩善畫,尤精篆刻,擅長切刀法,為“浙派”開山祖,“西泠八家”之一。印文整體平正古樸,線條細瘦峭折,刀痕明顯,結(jié)體雅靜平和,文字邊線拉長,更添端方規(guī)整之感。鈕雕一大三小四只獅子,大獅安靜蹲臥、沉穩(wěn)慈愛,小獅或爬或鬧、恣意活潑。四獅鈕雕取其諧音,有世世太平、事事如意之吉祥寓意。南京博物院另藏陸潤庠印章40余方。
通過對南京博物院藏明清部分官員私印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與同時期文人印相較,清代官員私印整體規(guī)格、體積較大,有厚重和權(quán)威感,與“清代官印的印面在繼續(xù)擴大”⑦的趨勢相應(yīng)合;官員私印中印文回文布局較多,且主要集中在四字姓名印,可見“回文形式隨著這一時期印人和創(chuàng)作的增多而大量出現(xiàn)在私印中”⑧;明清官員私印中對印較多,白文印主要為姓名印,偶帶字號、籍貫等內(nèi)容,朱文印內(nèi)容多為身份、別號及閑章。明清官員有較高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和較強的藝術(shù)鑒賞力,所用私印往往請當時篆刻名家所刻,因此具有較高的篆刻藝術(shù)水平。
注釋:
①張錫瑛《中國古代璽印》,地質(zhì)出版社,1995年,第190頁。
②張錫瑛《中國古代璽印》,第161頁。
③何忠漢、陳江《宜興發(fā)現(xiàn)盧向升的一方兩面刻印》,《東南文化》1993年第6期(總第100期),第153頁。
④王繼平《劉崐生卒年月、遺著及史實考述》,《船山學刊》2021年第2期,第97頁。
⑤榮寶齋(濟南)拍賣有限公司《2019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臻 觀——中國書畫夜場》,2019年12月,圖錄號:0168。
⑥香港淳浩拍賣有限公司《2019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中國書畫》,2019年11月,圖錄號:0122。
⑦張錫瑛《中國古代璽印》,第172頁。
⑧賈長慶《回文印的歷史流變及其相關(guān)問題》,《中國書畫》2014年第5期,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