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娟
【摘? ?要】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要素和課后題來設計學習活動,將目標細化,落實到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搭建情境支架,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內驅力;提供策略支架,讓學生的學習可視化,提高思維水平;通過多元聯(lián)讀,打通學習邊界,提升學習的品質。由此,課程目標有效落地,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真正得到提升。
【關鍵詞】語文要素;課后題;學習活動
統(tǒng)編教材明確了單元語文要素,使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有了方向。每一篇精讀課文的課后題細化了語文要素,成了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著力研究關注的對象。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當下的閱讀教學存在一些問題:生硬地以語文要素為抓手,直接展開教學,使語文失去了本身的情趣和美感;沒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段特點,使學習的重難點得不到突破;學習活動甚少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不能實現(xiàn)結構化學習。
那么,如何用好統(tǒng)編教材,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在課堂上得以展開和落地呢?教學時,從學生的心理邏輯出發(fā),聚焦語文要素,依托課后題,搭建合適的支架,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學習活動,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抓手,能在學生原有經驗水平與“最近發(fā)展區(qū)”之間搭建橋梁,使其順利過渡,獲得能力提升。
一、借情境支架,激發(fā)學習內驅力
設計學習活動時,搭建契合兒童心理和文本特點的情境支架,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設情境,突出童趣
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中低段,語文教學要盡可能富有趣味,讓學生樂學。為此,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大自然的聲音》一課時,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和課后題“朗讀課文,體會大自然聲音的美妙”,給本課的學習活動“裹”上這個學段學生喜聞樂見的“糖衣”:整堂課都圍繞“參加大自然音樂會”這個大情境展開。在課始、課中、課尾,教師還分別設計了“獲取音樂會入場券”“開展音樂會配音秀”“寫寫音樂會推薦語”等小情境。學生借助情境支架,興致勃勃地朗讀短語、句段,在三個小情境中分別做到讀正確,讀出畫面,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語言從輸入到內化,再到輸出的過程。如此教學,扎實又富有趣味地落實了語文要素,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巧設情境,聯(lián)系生活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以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文《海濱小城》的教學為例,綜合解讀本單元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和本課課后第二、三題“有些句子很重要……你能從課文中找出來嗎”“在課文中畫出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抄寫下來和同學交流”,聯(lián)系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落在“聚焦一段話中的關鍵語句,充分體悟優(yōu)美的句段”上。
教師設計貼近兒童生活的學習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制作游覽圖、制作語音碼、制作明信片”三個主要學習活動(如圖1)分別指向“找關鍵語句梳理全文;朗讀、積累語言;體悟語言”三個主要學習目標。
以契合文本和學生年段特點的情境支架助力核心任務,驅動學生展開學習,學生自然學得準、學得實、學得巧。
二、借策略支架,提高思維水平
學生有了學習內驅力后,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可能會遇見哪些困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和課堂目標之間的差距,就是學習困難產生的根源。這就需要教師關注語文要素和課后題,設計策略支架,使抽象的學習可視化,建立已知和新知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借助圖式,打開學習思路
1.用一用
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為“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中,《田忌賽馬》的課后第二題為:“連一連,把齊威王和田忌賽馬的對陣圖標畫出來。說一說:孫臏為什么要讓田忌這樣安排馬的出場順序?”教材還配上清晰明了的對陣圖,幫助學生理解孫臏這樣安排背后的思維過程。這樣的課后題可以直接拿來用,成為突破學習重難點的重要扶手,融入課堂的主要學習活動中(如圖2)。
這樣的學習活動讓人物的思維過程可視化,降低了落實目標的難度,也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
2.變一變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為“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等。《盤古開天地》的課后第二題是“從課文中找出你認為神奇的地方,說說盤古開天地的過程”。如果沒有任何支架,這道題無疑對學生提取信息、概括課文、表達輸出等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教學智慧,在設計學習活動的時候綜合考量多種因素,根據題目要求,結合《語文作業(yè)本》中原有的簡單圖式,進行改編,設計層次清晰的圖式來幫助學生展開學習(如圖3)。
這樣,學生基于課文段落和插圖的對應關系,借助直觀的圖式,就能高效達成“說說盤古開天地的過程”這個學習目標。
3.編一編
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的課后題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學習《清明》這首古詩,落實“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教學目標時,教師可以根據課后題的要求,創(chuàng)編合理的圖式支架,讓學生在借助注釋、插圖、背景資料,充分理解詩意的同時,開展學習活動(如圖4)。
這樣,學生根據直觀的圖式和詩句的對應關系,能清晰地體悟到詩中蘊含的情感,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
(二)聚焦問題,促使思維清晰
統(tǒng)編教材的一大編排特點就是通過語文要素的系統(tǒng)設置,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審視當下的閱讀教學,常常會出現(xiàn)“重結果、輕過程”“缺少扶手”“學生泛泛而談”等現(xiàn)象。
以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文言文《精衛(wèi)填海》的教學為例,本單元語文要素為“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課后題要求學生說說“精衛(wèi)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那么,如何聚焦主問題,避免學習模糊化,讓思考的過程清晰起來,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呢?教師可以在學生借助注釋、連環(huán)畫等多種支架理解并講述這個故事后,引導他們聚焦主問題,設計有層次的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