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光,霍文嚴,賀雪蓮,羅 俊,劉 愚,路鵬鵬,祁 鵬,李峻志*
(1.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西安 710043;2.陜西天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西安 710300)
“鬼筆”一詞,最早起源于我國唐朝。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有 “鬼筆生糞穢處,頭如筆,紫色,朝生暮死,名曰朝生暮落花”[1]。
鬼筆類真菌曾被Persoon(1801)歸于裸果綱 Class Gymnocarpi裂囊目Order Lytothecii,該目包括鬼筆屬Phallus和籠頭菌屬Clathrus。其后,F(xiàn)ries(1821-29)對此分類系統(tǒng)進行改進,目和亞目的分類標準依然是宏觀特征,把Phallus,Clathrus,星頭鬼筆屬Aseroe和散尾鬼筆屬Lysurus歸入被腹菌目Order Angiogastres、鬼筆亞目Phalloideae。而后,Berkeley(1840)注意到該類菌具有“小梗”(Spicules), 其上生育“孢子”(Sporidia),便開始用腹菌類Gasteromycetes的等級與擔子菌類Basidiomycetes并列。廿年后,Berkeley(1860)在英國真菌學(xué)大綱始創(chuàng)鬼筆目Order Phalloideae,腹菌科Family Gasteromycetes,下隸三屬,即Phallus,Clathrus和犬筆菌屬Cynophallus(現(xiàn)已改為同物異名蛇頭菌屬Mutinus)。后來Winter(1884)主張把Phallus和Clathrus歸入腹菌目Order Gasteromycetes、鬼筆科Family Phalloidei, 這種分類修正,逐漸由主觀人為臆測而趨向客觀的自然系統(tǒng)。最后,ED.Fischer(1900)對本類群的分類研究較趨系統(tǒng),采納啟用Corda(1842)所建立鬼筆科Phallaceae的規(guī)范化語尾,沿用至今[1]。
參照最新第十版《真菌詞典》(Dictionary of the Fungi,10th edition)及國際公認的Index Fungorum官方網(wǎng)站的分類系統(tǒng),鬼筆科Phallaceae 隸屬于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 、傘菌綱Agaricomycetes、鬼筆亞綱Phallomycetidae、鬼筆目Phallales。鬼筆科多分布于熱帶, 部分見于亞熱帶、溫帶,大部分種類顏色鮮艷, 結(jié)構(gòu)精致, 形態(tài)優(yōu)美, 十分惹人注目[2]。該科全世界有21 屬77 種[3]。最早研究報道中國鬼筆科真菌的是Patouillard( 1890, 1893)[4-6],國內(nèi)劉慎諤等(1935,1936)較早地研究報道了中國鬼筆菌[7-9]。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 已報道的中國鬼筆科真菌種類已有4 屬26 種和變種( 包括存疑種)[10-12],但其中不包含星頭鬼筆屬(其長期被歸為籠頭菌科)。基于菌物界近年來多基因進化關(guān)系研究的新分類系統(tǒng)進行物種分類,星頭鬼筆屬隸屬于鬼筆科[3]。該屬為小屬,不多于4種[13],國際公認的僅2種[14],即紅星頭鬼筆和星頭鬼筆。我國已報道該屬物種的分布地區(qū)包括浙江、福建、廣東、海南、臺灣和廣西[14]。
2021年我們在陜西天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進行大熊貓國家公園大型真菌本底資源調(diào)查時,在菜子坪林場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3株紅星頭鬼筆,因該物種罕見珍稀,采取拍攝大型真菌照片的方式留存憑證(圖1)。通過查閱文獻資料[12,15-18],確定為陜西省鬼筆科大型真菌新記錄種。該菌所隸屬的星頭鬼筆屬,亦為陜西省大型真菌的新記錄屬。
A.紅星頭鬼筆頂部;B. 紅星頭鬼筆側(cè)面;C-D. 紅星頭鬼筆生境圖1 紅星頭鬼筆Aseroe rubra
本次發(fā)現(xiàn)的紅星頭鬼筆形態(tài)特征為:擔子果有柄,菌柄圓柱形,表面有平行豎條紋,乳白色,高3~4 cm,粗1.5~2 cm,向基部漸細;柄上部擴張為近喇叭狀的圓盤,直徑4~5 cm,粉紅色,中部深紅色,柄的頂端分布有圓形孔腔,孔徑3~5 mm;枝16~19個,不分叉,枝長3~5 cm,由圓盤邊緣水平放射狀伸出,枝的基部粗大,寬5~7 mm,逐漸尖削,先端長鞭狀,頂部尖端常常扭曲。菌托污白色,杯狀。孢體有粘性,覆蓋于圓盤中部,造孢組織呈網(wǎng)目狀小隆起,淺褐色,味惡臭。
顯微特征方面,據(jù)相關(guān)文獻報道[19-20],紅星頭鬼筆擔孢子5~6.5 μm×1.5~2 μm,橢圓形至圓柱形,光滑,有淀粉質(zhì)反應(yīng),壁薄,在KOH溶液中呈透明或淡黃色。菌柄球形胞近球形, 直徑20~40 μm。菌托菌絲互相交織,2~4 μm粗,有分支,光滑,在KOH溶液中呈現(xiàn)透明,無鎖狀聯(lián)合,有隔膜。
紅星頭鬼筆最早被描述是澳大利亞本地真菌,1800年法國植物學(xué)家在塔斯曼尼亞南部采集并命名。據(jù)了解,紅星頭鬼筆最初呈一個白色的蛋狀,空心的白莖從中生長,其上有紅色的“觸手”伸出。原記載國內(nèi)只分布于浙江、四川、云南、福建、廣西、海南、江西等省區(qū),國外美國、日本、新西蘭、南非、墨西哥、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地也有分布[12,16,18]。
陜西省發(fā)現(xiàn)于寧陜縣新場鎮(zhèn)同心村小河地區(qū)(33.545829N,108.224687E,海拔1 140 m),分散生長于落葉闊葉混交林下陰坡溝里腐殖土上,2021年8月10日發(fā)現(xiàn)時該菌子實體正處于成熟期新鮮狀態(tài)。本次新發(fā)現(xiàn)填補了陜西大型真菌物種多樣性的空白,擴充了秦嶺別具特色的“生物多樣性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