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琪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40-41;“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1]43-44。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人民群眾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隨之提高。群眾文化是當下中國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進一步豐富群眾生活、逐漸泛活群眾思維、最終達到弘揚社會主義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廣大群眾對于文化的訴求日新月異,要發(fā)揮融媒體的優(yōu)勢,提供更多符合人民群眾需求的群眾文化產品,促進群眾文化生活更繁榮,提升群眾文化發(fā)展水平,在開啟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實現從物質“富口袋”到文化“富腦袋”。
融媒體是把各類媒介載體,如電視、電臺、報紙等媒體進行各方面整合,達到“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全媒體融合宣傳理念。融媒體將電視、電臺、互聯網的傳播強項糅合起來,實現了傳統、現代媒體的優(yōu)勢最大化,從功能、手段、價值等多方面全角度提升,競爭力也從單一媒體孤軍奮戰(zhàn)變成多媒體一起協同。在融媒體逐漸興起的背景下,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fā)的群眾文化也呈現出新的發(fā)展趨勢。
在網絡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隨著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群眾文化不再受到書籍、電臺、電視等傳統傳播形式的束縛,網絡化趨勢日益明顯。在CNNIC第四十九次公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中,中國網民數量已達到10.32億,網絡普及率已經超過73%,手機網民規(guī)模10.29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比例達99.7%[3]。各項網絡文化產品的數量與傳播空間擺脫了束縛,推動了群眾文化向網絡化的方向急速延伸。以圖書、報紙為例:曾經傳播信息、知識的最主要媒介是書籍、報紙類紙媒,當下電子書和電子圖書館、電子書店等占據了半壁江山,在線閱讀電子圖書、電子報刊成為主流形式。幾乎所有的文化內容都可以在網絡上呈現和傳播。
科技的進步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手機上越來越多的應用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生存空間,人們之間的交流不再受空間的束縛。這也使得群眾文化的傳播形態(tài)更加多樣與豐富,虛擬群眾文化也成為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融媒體的發(fā)展以及各種傳播工具的運用,使得群眾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快,傳播效率越來越高,加速了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加深了各類文化的融合,比如德云社相聲的走紅、東北二人轉的時興、海派清口的流行、脫口秀的走俏等。通過文化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一些傳統文化重新煥發(fā)活力。地域特色鮮明的跨文化交流越來越多,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與熟知。并且,人們的心理認知愈加成熟,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呈現著交融的趨勢。
除了跨地域跨文化的融合,融媒體的內容還包括生產流程與設備上的融合。例如,傳統媒體(電視)的內容生產一般流程是導演寫好腳本之后,按照腳本的“劇情”用專業(yè)的攝像機拍攝,后期電腦剪輯、調色、錄音室配音、制作等,具體到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燈光與每一句話。然而,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內容的生產者,但大部分人并不具備專業(yè)的導演能力,大多是憑借手機隨手拍,然后使用手機的簡易編輯軟件來編輯、配樂等,再上傳到自媒體賬號后,根據評論與反饋再進行快速的二次拍攝制作與上傳。有時候這樣的視角與視頻反而對群眾文化起到了“接地氣”的傳播效果。因此,融媒體內容在生產流程與設備上的融合,也使得群眾文化的傳播更生動與鮮活。
融媒體背景下,隨著各類文化的頻繁互動,群眾眼界迅速拓寬,見識急劇增長,必然會產生更高的文化品質追求。大家不再滿足于跳廣場舞,或沿河道、林蔭道快步行走,而是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后再將其發(fā)到抖音、快手上,通過自編自導自演,來展示才藝與生活。并且人們通過這些融媒體平臺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專業(yè)的學習,在融媒體流量推動下,草根歌手、平民演員、農民藝術家不斷涌現,群眾文化的品質越來越高。
此外,在自媒體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一大批95后甚至00后成為自媒體文化生力軍。一項對20多個自媒體領域10萬多優(yōu)質自媒體賬號粉絲進行分析的研究顯示,18-24歲用戶占到30%[4]。對于他們而言,內容即是社交。他們在內容社交的應用上有著更高的偏好,在使用過程當中更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垂直領域內容的品質。為了獲得這些融媒體受眾與消費者,傳統文化與群眾文化在融媒體上的內容品質化趨勢也愈加明顯。
融媒體的發(fā)展使得群眾文化的重要意義變得街知巷聞,群眾文化的樹立也取得長足進步。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群眾文化的建設依舊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盡管我國一直在加大對鄉(xiāng)村地區(qū)信息根底設備的籌備力度,2021年底我國農村地區(qū)已實現“村村通寬帶”,鄉(xiāng)村光纖的平均下載速率超過了100Mbps,但是鄉(xiāng)村的信息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網絡普及率仍然不到60%,只有40%左右的鄉(xiāng)鎮(zhèn)實現5G網絡覆蓋[5]。雖然部分地區(qū)已經開展群眾文化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工作,但是各地在建設的水平和力度上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一些鄉(xiāng)村地區(qū)建設水平較低,難度較大。根據中央《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6],各地都在加快建立省、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基地,但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尚未實現全覆蓋,鄉(xiāng)鎮(zhèn)融媒體中心基地尚未布局建立,有些農村多媒體設施匱乏。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作為特有的妊娠期疾病,主要發(fā)生于中晚期妊娠,目前臨床醫(yī)學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病因、具體發(fā)病機制仍未完全明確[8];相關研究認為與妊娠晚期患者體內的激素水平發(fā)生改變有關,因妊娠能導致雌激素等相關激素表達水平顯著升高,造成脂肪酸相關代謝出現障礙,使游離的脂肪酸堆積于患者的肝細胞、腦部及腎臟等相關器官內,引起多器官損傷,影響妊娠結局,危害母嬰健康[9-10]。因此,及早發(fā)現、診斷并實施有效治療,適時終止妊娠,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但臨床醫(yī)學針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并發(fā)多器官功能損害尚無特效療法,多以對癥治療、控制病情進展為主,但療效及預后欠佳[11]。
現如今群眾文化的水平和格局穩(wěn)步提升,逐步尋求更高階段的文化載體和形式。在我國很多農村都早早設立了圖書室,只是部分村子功能稍有欠缺,不能有效吸引群眾來查閱。而像文化館、博物館這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文化傳播的場所,有些受制于經費不足和體制機制等,設施陳舊、內容更新不及時,對群眾吸引力不足。當下群眾文化活動最普遍的方式還是文化娛樂,但這并不能充分展示當地風土人情、民俗特色,與群眾理想中的文化訴求與心理預期還存在一定差距。
根據實際調研的情況,時下群眾文化的主要內容還是廣場文化活動,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去的扭秧歌、廣場舞、戲曲表演等傳統活動似乎已經脫離流行的軌道,不少人對此類廣場文化活動已經興趣寥寥。隨著融媒體的傳播,新形式、新內容的文化活動的需求熱度攀升。然而融媒體剛剛興起,絕大多數自媒體的群眾文化活動節(jié)目只是初具雛形,短時間內難以組織起來大量能讓大家欣然接受、普及程度高的高質量群眾文化節(jié)目和活動。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融媒體成為現階段群眾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推動群眾文化發(fā)展中具有許多特征和優(yōu)勢。
與傳統傳播方式相比,在融媒體時代,群眾文化的傳播方式擺脫了地域、時間的枷鎖,群眾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隨時發(fā)布及獲取信息,參與活動。溝通交流也具備隨時隨地交互的靈活性。融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編輯者、發(fā)布者與傳播者。只要發(fā)現好的題材、好的文化內容、好的群眾文化活動,人民群眾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機隨時記錄下來,隨時隨地發(fā)布傳播,不受時空限制。因此,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出現了,塑造了越來越多的“網紅”。
群眾的日常已離不開微信、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媒體軟件。融媒體已經融入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成為群眾文化流傳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越來越多的政府開通不同的媒體平臺,借助融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實現信息的傳播。各級各部門也正在通過“雙微一抖”(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
融媒體可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精準定位受眾人群,用大數據信息為受眾制定大數據畫像。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知曉用戶的屬性、喜好、影響力等,并據此系統修正群眾文化的傳播內容和策略,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推送用戶喜歡的文化內容。其在“人工智能算法”的演算后達到精確傳遞,從而實現內容的匹配程度和到達效率的技術性提高。通過融媒體建立起使用者大數據,用數據畫像技術,區(qū)分群眾喜好,有的放矢地輸出群眾文化內容,在群眾文化傳播、調動參與積極性和加強文化引導等方面才能事半功倍、節(jié)約資源、提高效果。
融媒體猶如一艘滿載貨物的郵輪,裝載著文案描述、短視頻、紀錄片、圖片圖表、配樂配畫等眾多表達形式,建立了一種多維度、廣角度、深層次的渲染方式來進行文化傳遞。通過信息化技術加持,融媒體可以對內容進行精準再造,比如在很多短視頻平臺上,當通過后臺的數據發(fā)現一段短視頻從第三秒開始觀看量下降,視頻創(chuàng)作者就會對第三秒之后的視頻內容重新編輯剪輯再上傳,用后臺技術對視頻的有效傳播與到達進行分析與判斷。同時,可以通過靈活操作已經成熟的AR、VR、MR等融媒新技術,創(chuàng)造出多感官、融入式、模擬狀態(tài)等各種嶄新的融媒體領域的感受方式,豐富內容、擴展方式、創(chuàng)新方法,讓各種文化內容深入群眾心中。
“十四五”期間,國家越發(fā)加大了群眾文化的建設力度,樹立了更為長遠的發(fā)展目標。本著大幅度提升群眾文化發(fā)展水平的目標,筆者從媒體融合發(fā)展的角度,結合自身實踐,提出以下四點對策建議:
落實中央《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的要求,完善省、市、縣級融媒體中心,搭建好群眾文化發(fā)展的融媒體平臺,其根本在于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應該因地制宜地完善運行機制。只有融媒體的作用和效果凸顯后,群眾才會自愿并主動地普及運用、產生黏性。同時,適時規(guī)劃建設鄉(xiāng)鎮(zhèn)融媒體中心,搭建群眾文化發(fā)展的承載空間和基地,打響群眾文化融媒體傳播的收官之戰(zhàn)。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要突出以“5G+AI+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運用,如此才能把融媒體的精準性、可塑性更好地發(fā)揮到群眾文化的發(fā)展中。為此,要解決傳統媒體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自身培養(yǎng)人才隊伍,提升運營造血能力,搭建一支高、精、尖的復合型全媒體專業(yè)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媒體平臺與信息技術企業(yè)的合作,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形成政企或事企合作新模式,有效解決媒體中心資金、技術、人才不足等問題。
政府要加大投入,實施好數字鄉(xiāng)村建設發(fā)展工程,推進農村生產生活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同時,發(fā)動社會各界力量,首先確保穩(wěn)定的資金投入,夯實群眾文化的經濟基礎,以保證政府的主導地位、系統的完整性、公告文化服務機制的核心為前提,健全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規(guī)范建設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把村級文化活動廣場建設,配備多媒體設備、融媒體終端納入鄉(xiāng)村振興村莊標準化建設要求。要加強鄉(xiāng)村地域的信息基礎設備搭建力度,加快布局建設鄉(xiāng)鎮(zhèn)、農村5G網絡基礎設施,提高5G網絡、網絡信息平臺覆蓋率和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進一步提升農村通信網絡質量和覆蓋水平。
加大力度推動群眾文化數字化轉型,以數字信息的采集、處理、存儲工作為基礎,不斷提高群眾文化數字轉換率,大力建設數字化博物館、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文化館等群眾文化數字平臺,整合文化資源實現線上線下相互補充、完善、交融,拓展大眾的興趣愛好和實踐行動。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將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內的資源展現于數字化平臺上,完善傳統的圖書、報刊、文化資料查閱、借閱手續(xù)辦理和各種業(yè)務操作模式,利用各種現代信息和融媒體技術,在媒體、網絡、短視頻等平臺上展示群眾文化產品、群眾藝術作品等,讓人民群眾能突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欣賞到各類文化產品,參與各種網絡群眾文化活動,進一步加深其對群眾文化藝術的理解和參與度,同時要提升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傳統文化平臺的服務功能。充分借鑒已有的云上展覽、互聯網直播、電子閱讀、掌上預約等方式,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數字體驗的方便快捷,如此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普及效率和體驗滿意度才會真正提升。
通過快手、抖音、火山視頻等新媒體平臺,打造輸出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節(jié)目,開發(fā)策劃能讓大家發(fā)自內心喜愛的短視頻。開發(fā)群眾文化APP,推出廣場舞教學、健身教學、地方戲曲等,制作一些市民群眾喜聞樂見,全方位、多層次、接地氣的綜藝文化節(jié)目,多送正能量的好聲音到群眾中去。對知名度高、已經具備網絡影響力的群眾文化精英,可聘為群眾文化傳播大使,利用其網絡影響力,大力推廣當地的山水景觀、非遺文化等,為開展群眾文化打造聲勢、添磚加瓦。
在融媒體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文化和信息已經深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每時每刻都在被傳遞和延伸,只有掌握和充分運用融媒體技術,讓群眾文化變得立體、生動、完整、有生命力,同時運用好大數據時代的智能技術,讓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讓傳播方式維度多元化且更精準化,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其群眾影響力,我國群眾文化事業(yè)才會取得突破性、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