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江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413100)李翠英
“冬至”至“立春”,是淡水魚種放養(yǎng)的“黃金季節(jié)”,因為這段時間氣溫低,水質比較穩(wěn)定,魚種體質好,鱗片緊密,投放不易受傷,能快速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條件,有利于開春后迅速生長?,F(xiàn)將冬季放養(yǎng)魚種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介紹如下:
(1)魚池土壤保水力要強可利用冬閑期對淺塘、小塘、漏水塘進行改善,條件好的魚塘也要修整,放干塘水,經(jīng)太陽曝曬后挖去過厚的淤泥,鏟除雜草,加高加固塘埂。
(2)注意保持水位水深以1.5~2米為宜,底部較平坦,有一定淤泥層,無雜草雜物和野雜魚類。最好是池底北深南淺,對不耐寒的越冬魚種如羅非魚等,應在越冬池北面加蓋占全塘面積1/3的塑料薄膜或稻草,加以保溫。當水溫下降過大,池水過淺時,要及時補充新水,以保證池塘適宜的水位和水溫。同時,加注新水也能起到改善水質,增加溶氧的作用。
(3)越冬前必須清塘消毒,培肥水質肥度略高于常規(guī)育種池,魚塘以生石灰消毒效果最佳,選擇在晴天進行。干法消毒每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用生石灰50~75千克,塘中須留積水5~10厘米;濕法消毒每畝平均水深1米用生石灰120~150千克,撒播均勻并充分攪拌,以增強消毒效果,消毒后7~9天可放養(yǎng)魚種。
冬放魚種必須選擇種齡期相近,規(guī)格一致、體質健壯、鱗片完整、背肌較厚、色澤鮮明、游動活潑、體長12厘米以上的魚種。入池前,必須用2%~3%食鹽水或3%~5%漂白粉液浸泡魚種15分鐘,殺滅體表病原微生物。有條件的魚種場還可對青、草魚種注射“出血病滅活疫苗”,18厘米以上每尾注射0.5毫升,18厘米以下每尾注射0.3毫升,可有效控制出血病流行。當水溫降到15℃左右,即可把魚種并池越冬,一個越冬池以一種魚為主、1~2種魚為輔的混養(yǎng)越冬方式,不宜大小混養(yǎng)。實踐證明,投放10厘米以下的魚種成活率僅1%,投放14厘米以上的魚種成活率可達80%~90%。密度不宜過大,靜水池每立方米水體最多投放0.25千克。如,主養(yǎng)草魚、白鰱、銀鯽,配養(yǎng)魚類為青魚、鳊魚、鯉魚,每畝塘可放養(yǎng)75~100千克(畝放1000~1300尾)。主養(yǎng)魚占80%,配養(yǎng)魚占20%。
(1)定期灌注新水,排除老水以增加溶氧量,淡化有毒物質,改良水體環(huán)境。如果是滲漏塘,要及時灌水,保持較深水位,以利過冬。因此,魚種越冬池一般每20~30天要加水1次,加滿為止。
(2)適時投餌當天氣晴暖,越冬池水溫高于12℃時,隔天或3~5天投喂一次,以保證魚種有充足的食料,補充體能提高越冬能力。按魚體重量投喂1%精飼料,如花生餌、豆餅、玉米糠類,最好多樣混合,做到營養(yǎng)互補。據(jù)試驗,在冬季投放合理的營養(yǎng)飼料,魚種成活率可達90%以上;如果沒有投放飼料,任其自然過冬,成活率只有70%,甚至更低。
(3)做好肥水過冬每7~10天畝施發(fā)酵過的人畜糞肥水500千克,或畝施尿素2.5千克、磷肥5千克,以培育浮游生物餌料,除供魚種攝食外,還可增強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增強水中溶氧量,達到肥水保溫增溫之效。
越冬期間,因魚種大小及健康情況不一,抗寒能力有差異,總會有一部分體弱凍傷的魚類感染水霉病、打印病、小瓜蟲病、錨頭鳋病等。防治水霉病每立方米水用食鹽4克和小蘇打4克化水混合,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次。小瓜蟲病用福爾馬林全池潑灑3次,隔日1次,濃度是每立方米水體用30毫升。每立方米水體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按5∶2配比)1克,化水全池潑灑,防治管蟲病、錨頭鳋病,用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隔天1次,連用2~3次,濃度是每立方米水體0.4~0.7克。同時,每10天左右投喂一次藥餌。用藥防治魚病后,要注意加水和投喂飼料,使魚種恢復體質。
在寒冬季節(jié),氣溫低,池水易結冰,應將池水加深到2米以上。若遇大風天氣,易將池面覆蓋在長期冰封下,若不及時打雪破冰,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造成池水缺氧。因此,要加強巡塘,及時打掃冰上積雪,破冰增氧,每畝打6~7平方米的冰眼2~3個,每天早晚各打一次,打后立即撈出碎冰,防止再次結冰。同時,當天氣轉晴,水溫回升到10℃以上時,要適當投喂些精料,補充魚體的消耗。同時注意保持環(huán)境安靜,避免魚種受驚四處亂竄,消耗體力,影響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