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圣濤 劉安琪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上海 200234)
問題行為(Problem Behavior)是指違反社會公認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的不良行為。它既包括焦慮、抑郁等內化問題行為,也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攻擊等外化問題行為。童年期的問題行為會導致兒童產生一些短期的適應問題[1];也是青春期和成年期容易出現的同伴拒絕、反社會行為等諸多適應問題的風險因素[2]。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模型指出,兒童成長在家庭這一重要的微觀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父母的教養(yǎng)行為對兒童的心理和社會適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兒童問題行為帶來的短期和長期影響,以及近年來不斷增長的有問題行為的兒童數量,有必要考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以預防和減少兒童的問題行為,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是一種通過引發(fā)兒童的內疚感、愛的撤銷、限制口語表達等方式,侵擾兒童思想和情感的侵入式教養(yǎng)行為[3]。自我決定理論提出,個體最基本的三種心理需求是自主、勝任和關系。Soenen和Vansteenkiste將父母心理控制與自我決定理論相聯系,認為心理控制使兒童感到被迫以父母指定的方式感受、思考和行動,最直接挫敗的是自主的需求;同時,心理控制也無法滿足兒童對關系的需求,從而削弱了兒童對父母和同伴的親密感[4]。因此,這種教養(yǎng)行為會抑制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限制兒童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表達[5],導致心理社會功能的紊亂。以往研究發(fā)現,母親心理控制水平可以預測兒童的不良情緒問題;心理控制還與兒童的違規(guī)行為、攻擊性行為和社會退縮等行為呈顯著正相關[6]。由此可見,心理控制是一種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預示著兒童更多的問題行為。
相反,作為一種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支持和合作性的父母共同教養(yǎng)與兒童更少的問題行為相關。父母共同教養(yǎng)是指在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父親與母親在教養(yǎng)目的、教養(yǎng)觀念、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養(yǎng)方法上相互配合的程度[7]。Margolin等人的研究證實,共同教養(yǎng)具有領域特異性,即共同教養(yǎng)比其他養(yǎng)育方式與兒童的心理和行為適應有更緊密的聯系[8]。如果兒童生活在支持性的共同教養(yǎng)情境中,他們會將共同教養(yǎng)的支持模式遷移到和同伴的互動之中,發(fā)展出良好的社會適應行為[9]。Feinberg提出的共同養(yǎng)育模型中提出,共同教養(yǎng)作為一種保護因素,可以緩解父母中某一方行為的負面作用,對兒童的發(fā)展帶來積極影響,促進兒童的社會適應[10]。除此之外,家庭系統(tǒng)理論也提出,家庭中的各個系統(tǒng)之間會相互作用[11],并作用于兒童的發(fā)展。也就是說,母親的心理控制與父親的共同教養(yǎng)行為會相互影響,并共同對兒童的發(fā)展產生影響。由此可見,母親的心理控制、共同教養(yǎng)和兒童問題行為的關系十分密切。
雖然以往有研究探討了心理控制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但仍有一些不足。首先,先前研究者們將目光集中于正常兒童,然而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的種類和發(fā)生頻率均高于正常兒童,且這一趨勢在長時間內保持穩(wěn)定[12],但關于智障兒童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其次,由于智障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撫養(yǎng)者們往往面對著更大的養(yǎng)育壓力,可能傾向于采取更高水平的控制行為[13]。為此,本研究將以智障兒童為研究對象,考察母親心理控制、共同教養(yǎng)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機制。本研究假設:(1)母親的心理控制可以正向預測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2)父母共同教養(yǎng)在母親心理控制和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
(一)研究對象。采取整群抽樣法,在上海市黃浦區(qū)陽光學校等5所特殊學校向智障兒童的母親發(fā)放問卷225份,刪除非母親填寫和不認真填寫等無效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217份,有效率為96.4%。其中男生146名,女生71名,平均年齡10.59±2.52歲。這些兒童均為智力商數在55以下的中重度智障兒童,其智商資料由所在學校提供。
(二)研究工具。
1.母親心理控制問卷。采用Olsen等人(2002)編制,楊陽修訂的母親心理控制問卷[14]。該問卷共18個項目,例如:“每當我的孩子有話要說時,我就改變話題”。采用5級計分,1代表“從不”,5代表“總是”。得分越高,代表母親的心理控制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6。
2.協同教養(yǎng)量表。采用Stright和Bales(2003)編制,劉暢等人修訂的協同教養(yǎng)量表中的支持共同教養(yǎng)維度[15]。該維度共7個項目,例如:“總體而言,我感到我和配偶在教養(yǎng)孩子方面合作的很好”。采用5級計分,1代表“從不”,5代表“總是”。得分越高表明父母的共同教養(yǎng)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1。
3.長處與困難問卷。采用Goodman(2001)編制,寇建華等人修訂的兒童長處與困難問卷[16]。該問卷包含5個維度:情緒癥狀、品行問題、多動注意障礙、同伴交往問題和親社會行為。其中,困難行為包括情緒癥狀、品行問題、多動注意障礙和同伴交往問題4個維度。本研究采用前4個維度的總分作為問題行為的評分,共20個項目,例如:“受別的小孩捉弄或欺負”。采用3級計分,0代表“不符合”,2代表“完全不符合”。得分越高代表問題行為越多。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6。
(三)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24.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采用AMOS24.0進行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采用Harman單因素因子分析來檢驗數據的共同方法偏差。結果顯示,本研究中共有13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15.29%,小于40%的臨界值。由此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二)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的性別差異比較。對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總分以及各維度得分進行性別差異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的差異比較(M±SD)
結果顯示,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總分及部分維度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t=2.20,p<0.05)。男生在多動注意障礙(t=2.44,p<0.05)和同伴交往問題(t=2.03,p<0.05)兩個維度上得分顯著多于女生。
(三)母親心理控制、共同教養(yǎng)和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對母親心理控制、共同教養(yǎng)和智障兒童問題行為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及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各變量的平均數(M)、標準差(SD)及相關系數(r)
結果表明,母親心理控制與共同教養(yǎng)得分之間呈顯著負相關(p<0.05),與智障兒童問題行為得分之間呈顯著正相關(p<0.001),共同教養(yǎng)與智障兒童問題行為得分之間呈顯著負相關(p<0.01)。
(四)中介模型檢驗。根據中介效應檢驗程序,采用潛變量結構方程模型,在控制性別的情況下,檢驗共同教養(yǎng)在母親心理控制和智障兒童問題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結果顯示,模型擬合良好,χ2/df=1.76,CFI=0.93,IFI=0.93,NFI=0.86,RMSEA=0.06。母親心理控制可以顯著正向預測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β=0.26,p<0.01;母親心理控制也可以顯著負向預測父母的共同教養(yǎng)行為,β=-0.16,p<0.05;共同教養(yǎng)可以顯著負向預測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β=-0.24,p<0.01。父母共同教養(yǎng)的中介作用成立(見圖1)。這表明,母親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父母的共同教養(yǎng)行為就會越少,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的風險就會增加。母親的心理控制可以直接影響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也可以通過共同教養(yǎng)間接影響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
圖1 共同教養(yǎng)在母親心理控制和智障兒童問題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
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進行中介效應檢驗,共同教養(yǎng)在母親心理控制與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的中介效應95%的區(qū)間為[0.001,0.013],中介作用顯著,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12.8%。因此,共同教養(yǎng)在母親心理控制與智障兒童問題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一)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特點。本研究表明,智障男生的問題行為總分顯著高于女生,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17]。進一步分析發(fā)現,智障男生在多動注意障礙和同伴交往問題方面比女生更嚴重。根據素質-壓力模型,智障兒童在生理上的“脆弱性”使得其對消極環(huán)境更加敏感,更容易發(fā)展出不良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女生相比,父母在教養(yǎng)男生的過程中,更傾向于采取嚴厲教養(yǎng)或身體管教,以致男生的內外化問題行為均增多[18],尤其表現在多動注意障礙和同伴交往問題上。
(二)母親心理控制、共同教養(yǎng)和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的關系。相關分析發(fā)現,母親心理控制與共同教養(yǎng)得分呈顯著負相關,與智障兒童問題行為呈顯著正相關,共同教養(yǎng)得分與智障兒童問題行為呈顯著負相關,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19]?;诖耍貧w分析顯示,母親心理控制對智障兒童問題行為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首先,母親的心理控制可以直接預測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母親心理控制的程度越高,智障兒童出現的問題行為就越多。這與已有研究結果是一致的[20]。Finkenauer等人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母親心理控制能力會削弱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21]。因此,當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失去母親的監(jiān)督,兒童會表現出更多的問題行為。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兒童發(fā)展過程中有滿足自主的需求,過度的心理控制迫使兒童按照母親的意愿行事,阻礙了兒童的心理自主,進而影響兒童的心理適應,產生了問題行為。
其次,母親心理控制還可以通過父母共同教養(yǎng)間接作用于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這一結果支持共同教養(yǎng)模型的觀點。父親積極地參與共同教養(yǎng),可以緩解母親心理控制對兒童問題行為的負面影響。以往研究證明,積極的共同教養(yǎng)和父親的參與可以促進兒童形成健康的社會和認知功能[22],幫助兒童改善問題行為。而根據家庭系統(tǒng)理論,從母親對子女的心理控制,轉變到父母對子女的共同教養(yǎng)之后,父親這一重要成員如果能夠給母親提供合理的支持,系統(tǒng)才能保持平衡,緩解母親行為對系統(tǒng)中的成員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減少兒童的問題行為[10]。
本研究探討母親心理控制對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及其路徑。研究結論豐富了智障兒童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領域的研究成果,為智障兒童的撫養(yǎng)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智障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
(一)智障兒童的問題行為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在多動注意障礙和同伴交往問題方面顯著多于女生。
(二)母親心理控制與共同教養(yǎng)的得分呈顯著負相關,與智障兒童問題行為得分呈顯著正相關,共同教養(yǎng)與智障兒童問題行為得分呈顯著負相關。
(三)母親的心理控制不僅直接影響智障兒童問題行為,還通過共同教養(yǎng)間接影響智障兒童問題行為。即共同教養(yǎng)在母親心理控制和智障兒童問題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一)引導母親減少對智障兒童的心理控制。幫助智障兒童減少問題行為,可以從母親過高的心理控制入手。引導母親認真傾聽智障兒童的想法,觀察兒童的日?;顒樱o予適時的引導和幫助,而不能大聲呵斥或限制行為;要摒棄大家長式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鼓勵智障兒童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日后正常生活做好準備。同時母親可以積極求助學校老師或專業(yè)人士,采取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替代過高的心理控制水平,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
(二)重視父親積極參與對智障兒童的日常教養(yǎng)。父親的參與可以補充母親單一教育方式的不足。例如,父親可以借助游戲,鼓勵智障兒童探索新鮮事物,誘發(fā)他們對外界的好奇,增強其勇氣和力量等,從而提高智障兒童面對生活中突發(fā)事件的能力。這不僅能提升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還可以促進家長采取更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逐步形成父親和母親協同教養(yǎng)與智障兒童行為的良性循環(huán)。因此,在教養(yǎng)過程中,應當重視父親在教養(yǎng)中的積極作用,提高父親對智障兒童的教養(yǎng)投入和教養(yǎng)質量。
(三)學校提供支持、積極宣傳。學校不僅是智障兒童參與社會、融入社會的有效途徑,也是父母學習積極教養(yǎng)行為的理想場所。為更好地促進智障兒童融入主流社會,學校應當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智障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減少其問題行為的發(fā)生。例如,設置符合實際生活的課程,模擬日常生活中容易碰到的問題及其處理方法等。此外,學校還可以向智障兒童父母宣傳有關積極教養(yǎng)方式等知識。例如,利用張貼墻報、舉辦講座等形式向父母宣傳適當的心理控制水平、共同教養(yǎng)和溝通技巧等知識,為智障兒童的父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