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qū)拱辰中心小學方林
研讀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想象”這一語文要素,在每一個學段中均有體現(xiàn),從感受想象,嘗試再造想象(第一學段)到有目的地想象,嘗試把想象寫下來(第二學段),再到細致、有條理地想象(第三學段),呈螺旋式上升,凸顯想象力循序漸進的發(fā)展梯度。統(tǒng)編教材把想象做為貫穿小學語文各階段的語文要素之一,足見發(fā)展兒童想象力的重要性,《綠野仙蹤》的作者李曼·法蘭克·鮑姆也曾說:“想象力使人類從黑暗時代走到現(xiàn)今的文明;使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使富蘭克林發(fā)現(xiàn)電。”
位于第二學段的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單元導語“乘著想象的翅膀,游歷奇妙的童話王國,看花兒跳舞,聽星星歌唱?!秉c明本單元的主題是童話,隱含著的閱讀策略是想象。在語文要素中則明確指出要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而且要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由此可知本單元是在第一學段感受想象和再造想象基礎上的提升,也是第一次對童話特征“豐富的想象”的提煉?!柏S富的想象”不僅是幻想,還包含著夸張的成分,是童話創(chuàng)作的一種手段。在本單元的“快樂學習吧”《在那奇妙的王國里》中的小貼士提出兩個閱讀策略:一是閱讀童話時,要邊讀邊發(fā)揮想象,以領略童話的魅力,這是對導語中提出的語文要素的鞏固;二是把自己想象成童話中的主人公,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去閱讀。圍繞這兩個策略安排了《安徒生童話》《稻草人》和《格林童話》三本書。本文將以《稻草人》一書為例,談一談怎樣應用想象引導學生閱讀童話類主題文本。
想象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彌足珍貴的能力。它可以大膽奇特、天馬行空,也可以細致入微、身臨其境,不同的出發(fā)點到達的終點也是不同的。本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要學生“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再加上三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剛剛進入文本理解階層,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很難對一篇文章進行準確且深入的理解,因此本單元的想象就要立足于文本,立足于語言,要絲絲入扣,甚至可以把自己變成文中的某個人物,與之同悲同喜。
葉圣陶的《稻草人》創(chuàng)作于五四時期,這本書是由23篇童話集結而成,以最后一篇童話的題目作為該童話集的書名。前八篇傾向于大自然的美和人與人之間的愛,體現(xiàn)出兒童的天真、單純和善良,貼近兒童,易于理解。后十五篇則是以現(xiàn)實世界為基礎,揭露了當時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描繪出百姓的不幸與苦難,悲情因子占主導地位,與現(xiàn)下兒童的生活迥然不同,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可以為展開合情合理的想象奠定基礎。
旖旎風光,日月星辰,不僅在我們的生活中展現(xiàn)妖嬈身姿,在作家的故事中更是綻放異彩。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很多,可渲染氛圍,烘托人物;可暗示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時間、地點;還可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只是這些是屬于五年級小說單元主題中要習得的語文要素,若強加給三年級的孩子,無異于拔苗助長,此時教師可降低難度,放低要求,引導學生根據(jù)前后環(huán)境的對比來猜測想象故事的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走進文本的興趣。
《稻草人》是該書的最后一篇童話,也是精華所在,故而選擇此文作為精讀文本。這篇童話通過一個立在田間的稻草人的所見所聞,描繪了二十年代農村勞動人民凄苦、悲慘的生活和命運,揭露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字里行間深深地流露出作者的悲憫情懷。教學時,教師可先出示夏日夜晚稻田圖,并配上文中的句子“新出的稻穗一個挨一個,星光射在上面,有些發(fā)亮,像頂著一層水珠;有一點兒風,就沙拉沙拉地響”。這個句子由教師娓娓道來,學生邊聽邊欣賞并在腦海中想象畫面,然后說一說都看到了什么。再出示句子“沒想到才幾天工夫,完了,稻葉稻穗都沒有了,只留下直僵僵的光稈兒”,引導學生說一說此時腦海中又呈現(xiàn)什么樣的景象。通過對比想象,啟發(fā)學生思考并猜測: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巨大的變化。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學生迫不及待地想閱讀文本,興趣盎然。
三年級的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一部作品的喜愛往往是因為其中的某一個人物而愛屋及烏。時下在學生中流傳甚廣的馬小跳、米小圈等書籍,就是因為其中的人物鮮活、明朗的個性而深受他們的喜愛。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會把抽象的文字在腦海中演繹,變成一幅又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因此,教師可以抓住描寫外貌、動作、心理等的語句,帶領學生感知人物形象,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領略童話的魅力。
對于稻草人,現(xiàn)在的學生未必熟識,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象中的稻草人是什么樣的,還可以請幾個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再出示《稻草人》一文的第二自然段,這一段非常詳細地描繪了稻草人的外貌,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完成表一,再把表一與黑板上的稻草人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不同之處,然后在腦海中想象稻草人的樣子,與同桌交流現(xiàn)在看到的稻草人是什么樣子的。待學生對稻草人有了表象后,教師出示稻草人圖,讓學生對照鑒賞,從粗淺的表象走向深刻的形象,激發(fā)學生對稻草人的喜愛。
(表一)
在這篇童話故事中,多次寫到稻草人搖動扇子,可讓學生繼續(xù)默讀文章,劃出相關的語句,并思考:稻草人每一次搖扇子的情形一樣嗎?每一次搖起扇子時他在想什么,內心是什么樣的?通過歸納整理,可以發(fā)現(xiàn)稻草人平日里是“手里的扇子輕輕搖動”,此時他的內心是平靜、祥和的,也可以看出他的勤懇和盡職;當遇到小蛾過來產卵時,稻草人“手里的扇子搖動起來”,他想趕走小蛾,內心充滿了擔心和著急;稻草人想告訴主人及早挽救時,“扇子搖得更勤了”,他的內心還存在希冀;可當看到主人要走時,稻草人“連忙搖動扇子”“使勁搖動扇子”,可見他內心的急切;當看到一位婦人要尋死時,稻草人“又搖起扇子來”“手里的扇子拍得更響”,他希望叫醒沉睡的漁婦,渴盼阻攔尋死的婦人,可什么也沒做成,他的心碎了,最終倒在田間。在學生交流這一過程時,可以讓學生化身為稻草人,教師可這樣提問:“假如你就是這個稻草人,此時你在想什么呢?”“親愛的稻草人先生,面對來產卵的小蛾,你搖動手里的扇子,是想說什么?”……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同身受中,學生走進了稻草人的內心世界。此時僅是走進,還未深入,因此要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想一想一個本無心的稻草人,他的情緒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大的波動。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稻草人?
這樣的設計,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如抽絲剝繭,層層深入,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品讀、體會,在跟隨著稻草人的情感變化中,把稻草人這一人物形象刻入內心深處,讓閱讀不再淺嘗即止。
關于主要人物稻草人的心理描寫是《稻草人》一文的亮點,著筆點多且細膩深入,教師可以擇選其中的兩三句,進行圈畫關鍵詞,寫批注等方式引導學生品讀想象:你見到了一個怎樣的稻草人。在交流時也可以采用與品悟動作描寫語句相同的方法,讓學生化身為稻草人,說說自己的內心想法,活用《快樂讀書吧》的閱讀策略二。這樣的品讀可以讓學生直面稻草人的內心世界,更深入地把握稻草人的內在情感,透徹了解稻草人這一人物的特點,把握文章主題。
借助外貌、動作、心理描寫的語句,引導學生通過邊讀邊想象和化身為稻草人展開想象兩種想象策略,學生就可以準確地把握稻草人這一人物形象,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表達的意味深長,領略童話的魅力。
葉圣陶先生的《稻草人》不但充滿童趣,而且富于想象,詩意盎然,是我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經典寶庫中的珍品,每一個小故事里都為我們勾勒新奇、神秘而又豐富多彩的世界。僅讀其中的一篇是不夠的,只窺一樹何以見森林呢?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在共鳴的背后,是孩子們五彩斑斕的想法,是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對文字背后折射的現(xiàn)實世界的敬畏。只是此雖是童話,但由于受葉老生活的年代和背景影響,有些語言文字晦澀難懂,再加上三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閱歷不夠豐富,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容易導致學生放棄整本書的閱讀。在細讀文本時,如果能抓住前后不同人物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不同的描繪,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對比、品讀,學生就可以深入理解故事內容,保持持續(xù)閱讀的興趣。
《一粒種子》一文中,一粒核桃那么大,皮綠油油的,能開出極美、極香的花的種子輾轉于國王、富翁、商人、兵士手中,不管他們如何精心照料,種子都沒有發(fā)芽,而到了農夫那兒,沒種幾天就發(fā)芽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閱讀后會覺得莫名其妙,無法理解。通過文本解讀,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在描繪國王、富翁、商人、兵士四人和農夫所用的語句截然不同。四人得到種子時的神態(tài)和語言非常細膩,可讓學生先劃出這四人的神態(tài)和語言,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畫面,在品讀中感受到這四人不僅貪心,而且喜歡炫耀,時時處處想彰顯自己的尊貴。對于農夫的描寫則非常簡單,只以“和平的微笑”一詞概括而過,在對比中感受到農夫的平和、謙遜。再標劃出五人對待種子的態(tài)度,再次讀,想象畫面,又一次發(fā)現(xiàn)不同。前四人是精致照料,又急功近利,而農夫以平和、自然的心來對待,“照常工作,該耕就耕,該鋤就鋤,該澆就澆”“他稍微站一會兒,看看花,看看葉,由嘴邊透出和平的微笑”。在對比和想象中,學生終于走進文本,讀懂這個童話是告訴人們要以一顆平和恬淡的心來面對生活,不能急功近利,貪慕虛榮。當一篇難懂的文章被學生攻克下來后,他又恢復了閱讀的興趣,又一次沉浸到童話的世界中,還學會了應用想象對比的策略來閱讀文本。
《稻草人》帶給學生的啟發(fā)很多,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走進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更要帶領他們往深處漫溯。三年級的學生,雖然欠缺耐性,持久力也不足,但他們愿意把自己讀到的故事與他人分享,把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交流,在分享和交流中體驗閱讀帶來的快樂和幸福?!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提出:“(學生)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苯處煈プ∵@種契機,在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活動時,組織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精彩語段品鑒會、故事會、情景劇等,利用多樣的想象方式,再次引發(fā)閱讀高潮,推動整本書閱讀的持續(xù)進行,引領學生在精彩的童話世界中自在漫游。如上述《一粒種子》,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展現(xiàn)。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將自己的理解演繹出來,不僅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還會在無意識地把人物形象內化。還可以鼓勵學生對故事進行改編,再創(chuàng)作,產生情感共鳴,在與《稻草人》相處的過程中提高素養(yǎng),幸福成長。
一部《稻草人》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開啟童話之旅,它為兒童的世界打開一個與作家、作品以及世界對話的窗口,滋養(yǎng)兒童的精神世界,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其樂于探究的品質。讀一本書是遠遠不足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童話世界中想象、探索、求知,提升語文素養(yǎng),打下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