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屯村實驗小學 姜駿怡
低年級寫話是寫作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剛入學,字都不認識幾個,如何指導寫話?語音日記無疑是一種好的方式。語音日記,就是運用手機軟件,將語音轉換成文字,記錄生活點滴的一種日記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寫話要求的第一點是:“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薄皩懺捰信d趣”是其中的重點。
語音日記恰恰是從“興趣”入手,引導學生留心周圍事物,以說代寫,說想說的話,說想象中的事物,為二年級的寫話鋪好路,搭好橋。
訊飛語記,是我班孩子們使用的一款記錄語言的App。從入學第一天,我就將這款App推薦給家長,并懇請家長們配合老師每天督促孩子完成這項“日記”作業(yè)。簡單的操作使孩子們很快就能上手,將想說的變成日記記錄下來。
一年級新生剛入學,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對認字是零基礎。訊飛語記就給學生記日記提供了橋梁,它不拘泥于低年級的書寫問題。小孩子在說的過程中看到語音變成一個個文字時,這份驚喜是溢于言表的。就如我開學第一天布置孩子完成“日記”這項作業(yè)時關照孩子的:“只要你把今天覺得有趣的體驗或者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幾句話也可以,一兩句也可以?!绷闫瘘c、零教學,其實我對第一天的日記是沒有信心的。結果,全班46個孩子不但全部完成,并且許多孩子第一次“說日記”就超過了200字,遠遠超越了我的預期。其實,在說的過程中,看到語言變成了文字,慢慢地去熟悉這些文字,長期下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在逐漸提高。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日記,并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偶爾記錄,而是對每天生活的記錄,每日養(yǎng)成的習慣。有人說,孩子在學校里無非就是上課、下課,哪有那么多事情可說可寫?那就大錯特錯。在我們的日記里,老師的一句表揚是大事,老師的一個批評是大事,和小伙伴吵架是大事,媽媽燒的一道小菜是大事……不光記錄生活瑣事,日記還可以引導孩子去發(fā)現生活:早上還能看到月亮,那會是“月亮在加班”;雨點兒落到車窗玻璃上,孩子看見,則來了一場“雨點兒大PK”;看到小狗聚集,那便是“狗狗開大會”……兒童的想象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可做的就是通過“語音日記”去激發(fā)孩子的想象,讓孩子能葆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在低頭族越來越盛行的當下,父母與孩子的深度交流時間越來越少。語音日記,則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交流的很好的媒介。一開始,孩子在說日記時,父母會在一旁進行引導、鼓勵。在考慮說什么時,孩子最先會依賴父母的幫助,親子交流便開始了。引導孩子回想一天中的故事,這正是家長了解孩子學校生活的契機:《真正打敗第二組》,原來孩子對輸贏很在意;《有人說我丑》,其他小朋友的一句玩笑能讓孩子一本正經記上一筆;《開心到飛起來》,老師的一句話表揚能讓孩子樂開花……在互動交流中,家長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訊飛語記,解決了一年級學生“寫日記”的困難,讓學生體驗到語言變成文字的奇妙,讓學生每日記錄分享自己的生活,讓家長參與進來,實現有效的親子互動。語音日記得以實現,使一年級學生想說“日記”。
如果只進行語音日記,老師不進行督促,相信沒有幾個孩子會堅持下來。于是便有了“日記打卡”。家長配合將孩子每天的語音日記發(fā)在微信群中進行打卡,讓學生慢慢會說“日記”。
“日記打卡”的第一個好處,就是家長們可以相互提醒,督促孩子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開學第一天打卡,很多孩子很新鮮,家長亦是十分配合,晚上八點多全班46個孩子都已經完成了打卡??墒菐滋爝^去,新鮮退去,有些孩子會產生惰性,家長也會因忙碌忘記準時打卡。然而,不管怎樣,微信群中的打卡在第二天一早,總是全班收齊的。家長們會以其他孩子已經發(fā)日記為由,第二天早早地讓孩子在群中打卡。這就是相互提醒的力量,讓孩子慢慢養(yǎng)成日記習慣。
日記打卡是相互可見的。有些孩子總會搶先第一個發(fā)日記。經常是我還沒有下班,就能收到日記了??傆泻⒆釉谙嗷ァ拜^量”,比誰的日記長,今天看到你發(fā)了200字,我明天一定要超過你。沒過幾天,就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的日記超過了三百字。小凱同學的第一篇日記是簡簡單單的兩句話:“今天玩得真開心呀。我今天認識了好多好朋友?!比欢吹狡渌⒆诱J認真真的日記打卡,過了一會兒,他又打了第二次卡:“大家晚上好,我是小凱。我今天第一次上屯村實驗小學。我今天玩得很開心,還交到了好多好朋友哦。我喜歡喝學校里的湯,也喜歡吃雞腿。不過,今天放學媽媽接我接得有點晚。”小小的打卡行動,卻是十分有效地在改變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
學生在打卡的時候也會去看他人的日記。今天,我給日記配了標題的孩子點了贊,第二天配標題的日記就多了一倍;我表揚了只寫一件事情的孩子,接下來寫流水賬的孩子就越來越少了;看到他人寫有趣的天氣,后面會觀察生活點滴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我們的日記從一開始的以“今天”開始的流水賬,經過一年的訓練,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為自己的日記取上一個有新意的題目,都會圍繞一件事情寫經過、寫心情、寫想象。沒有過多的指導,只是不斷地鼓勵、表揚,讓孩子們堅持日記的習慣。在“日記打卡”的相互學習中,孩子們在進步。
一年級孩子的“寫作”不僅只靠訊飛語記、日記打卡等養(yǎng)成習慣,要保持寫作的興趣與熱情,還需要靠發(fā)表的力量。班級作文周報,就提供了發(fā)表的平臺。
一年級的孩子一開始對于班級作文周報是沒有概念的。前兩期周報,在孩子們還不太熱衷時,我不做其他點評,只是大大表揚上報的孩子,給他們拍照留影,給他們掌聲獎勵……待第三期周報,孩子們就早早翹首以待了。之前文章沒有得到刊出的孩子,一直追著問:“這次有我的文章嗎?”看來,孩子們真的把周報、把發(fā)表當成一種儀式了,這是寫作的儀式。
出報排版,總會碰到版面和文字不太匹配的問題。很多版面會因為排版空出一點點位置,我就給幾個寫得特別精彩的孩子的日記配上了小插圖,作為特別的獎勵。低年級兒童對圖畫、動畫等直觀的圖像有強烈興趣。對于一年級的娃來說,小插圖不僅能吸引他們的讀報興趣,還能激勵他們好好寫日記,爭取發(fā)表的愿望。一年級的孩子,因為識字不多,對于純文字是有些許抗拒的。有了插圖,一些孩子就愿意嘗試去讀一讀。獲得小插圖的孩子,能感受到老師特別的獎勵,對于語音日記也愈發(fā)起勁。另外,配畫的日記對于孩子的語音日記的創(chuàng)作也提供了一些參考與幫助。
每一次周報,總有寫得特別好的日記,我會安排在報紙頭版頭條的位置,還會給這篇文章配上報頭插畫。每一次的頭版頭條,我都會朗讀給小朋友聽。我的周報點評課其實就是上報表揚以及日記朗讀課。通過朗讀表揚,孩子們會感受到,怎樣的日記是有意思的好日記。大家都想要成為那個登上頭版頭條,被老師朗讀的日記的同學。這是大家奮進的目標。孩子們就是在這樣的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成長的。一年下來,孩子們日記水平的進步是看得見的。
語音日記,是為二年級寫話搭建的梯子。通過訊飛語記,讓一年級學生想說;通過日記打卡,讓一年級學生會說;通過班級作文周報,讓一年級學生愛說。在語音日記訓練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都在進步。最重要的是,真正能讓學生對寫話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