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 農植媚
《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指出,“人才和人力是國家最大的資源”,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才培養(yǎng)質量直接關系國家能否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根據教育部教育統(tǒng)計數據,2009年,全國普通大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為141.05萬,占該年度學生總數的6.58%,2014年,全國普通大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為199.23萬,占該年度學生總數的7.82%,2019年,全國普通大學生少數民族學生達到298.86萬,占該年度學生總數的9.86%[1],近10年時間,我國普通大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占比呈較快上升趨勢。特別是近年來,由于不同省份間的生源加速交流,越來越多來自新疆、西藏、內蒙古等省區(qū)的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廣西高校就讀。據統(tǒng)計,到2019年,廣西民族大學來自其他省區(qū)的少數民族學生已達到近千人,占本、??茖W生總人數比例約為5%。外省區(qū)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到來,一方面增加少數民族種類,豐富了校園多元文化氛圍,另一方面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服務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根據實際工作及學者的調查研究發(fā)現,異地求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受到家庭經濟、飲食習慣、語言交流、文化融入、環(huán)境變化等諸多因素影響,容易產生人際適應難、學習適應難、環(huán)境適應難等系列問題,導致學業(yè)失敗、價值觀偏差,甚至引發(fā)心理問題和人際矛盾沖突。國內不少研究者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性、學習適應性、生活適應性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但還不夠系統(tǒng)和深入,特別是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對少數民族新生適應性問題方面做的研究很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少數民族新生適應性問題顯得特別重要,因此,我們有必要以高校少數民族新生校園適應性為題,探討其存在問題和多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對策,以達到提升少數民族新生適應能力的目的。
適應性是指個體為使自我機體、行為和心理等與環(huán)境相適合,不斷調整自我狀態(tài)的持續(xù)過程[2,3],這種適應性“能力”因個人差異會有強弱之別。少數民族大學生從不同的省份特別是新疆、西藏、內蒙古等邊遠省區(qū)來到廣西高校求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文化情境,他們要在語言、文化環(huán)境、生活習慣和心理上進行調適,以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這個適應過程有的人比較短,有的人比較長,但最關鍵期是新生入學階段。學者胡婭梅[4]認為,少數民族學生適應性呈現U形跨文化適應模式,即經歷蜜月期、危險期、恢復期和適應期四個階段。本文旨在從多個維度提出幫助少數民族新生盡快渡過“危險期”,盡快進入“適應期”的措施。
本研究采用半開放型、個別訪談及參與觀察的方法進行資料收集,主要對我校來自新疆、西藏、內蒙古的30名2017級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深入訪談,了解他們:1.入學后在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遇到哪些不適應問題?2.通過哪些辦法進行調整和適應,現在適應情況如何?3.希望學校給予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通過訪談材料的整理和基于該領域已有研究,我們認為,少數民族新生適應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少數民族大學生步入大學校園,原有的習慣與其他民族習慣在不同程度上形成沖擊,首先表現為生活層面上。
(1)飲食習慣和氣候差異影響。民以食為天,飲食適應是少數民族學生在大學里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例如,北方學生習慣吃面食,南方地區(qū)則以米飯和米粉為主;回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的學生飲食習慣是不吃豬肉,而豬肉恰是內地菜品的主要材料;西藏民族學生常年以牦牛肉、糌粑為食,烹飪方法與內地差異較大。學生跨地域飲食初期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嚴重者出現連續(xù)腹瀉現象。部分學生選擇外賣,衛(wèi)生安全得不到保障。此外,來自西北、東北等高寒地區(qū)的學生接受不了南方的酷熱和濕冷天氣,一些新生會產生皮膚過敏、哮喘等癥狀。
(2)消費差距帶來心理壓力?!凹彝ソ洕鷹l件與學校環(huán)境適應的相關系數最大”[5],少數民族大學生多數來自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家庭經濟情況較差,這些學生來到內地高校求學,日常消費明顯變高,給學生帶來一定經濟負擔,加上宿舍安排有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同住,橫向消費對比也會給學生造成壓力。
少數民族新生學習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高校教學模式與中學階段差異大,任課教師在課外與學生交流少,這對學生自主性學習提出很高要求,同時,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等環(huán)節(jié)進一步考驗學生能力。其次,受歷史、經濟發(fā)展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邊疆民族地區(qū)整體教育發(fā)展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少數民族新生普遍入學時學習成績較差,特別是理科基礎薄弱,大學無分層教學模式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學得吃力,成績不理想,有的甚至出現厭學、逃學現象。第三,部分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較差,在以漢語為主要學習環(huán)境的求學過程中難免適應困難,卻求助無門,缺乏長效的幫扶團隊。
語言是學生在校交流的最基礎要素,對漢語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及聽課的效果。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家鄉(xiāng)及當地學校均使用本地方言進行交流,普通話發(fā)音不夠標準,甚至帶有濃重口音,這給他們進入內地學習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調查顯示,有接近半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苦惱于語言障礙問題,特別是新疆維吾爾族“民考民”的學生,他們在家鄉(xiāng)是用母語來學習的,漢語基礎比較差,有時難以準確表達實際想法,從而造成與老師、同學溝通困難,引起人際交往不和諧。
我國由56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名片,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前多數生活在民族聚居地區(qū),對異質文化和風土人情了解不深,容易出現文化適應問題。主要表現在民族文化認同感不強。國家著力推進民族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總體成效顯著,但由于部分學校關于民族文化課程設置的缺位,民族教育所需資源落實不到位,民族教育教學模式刻板單一,導致學生難以系統(tǒng)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同時少數民族學生還存在對思想政治學習重視度不夠,異質文化交流融合力不足,學生民族共情力較弱問題,乃至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引發(fā)“文化沖突”。
以上綜述的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和文化適應性上出現的問題,內地高校應引起重視,并及時進行疏導,否則學生可能會引發(fā)更多的適應性問題,例如,產生自卑、孤獨、焦慮等心理問題,離群、抱團等人際交往問題……
高校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始終站在培養(yǎng)少數民族優(yōu)秀人才、促進民族地區(qū)穩(wěn)定發(fā)展、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高度,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有效路徑。不斷優(yōu)化教育發(fā)展環(huán)境,健全“三全育人”綜合教育工作體系,進而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校園生活,促進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增強“三個離不開”思想,“五個認同”意識。
高校作為管理者,應高度重視,樹全局意識,統(tǒng)籌協(xié)調各項資源,做到有的放矢推進民族團結。
首先,集中資源力量對全體新生特別少數民族新生做好入學適應性教育。通過校紀校規(guī)教育、教學管理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介紹、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課普及適應大學生活的知識和內容;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家鄉(xiāng)新變化”“民族團結手拉手”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增強新生班級凝聚力和師生向心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大一課程中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重點講好適應大學生活的“第一堂思政課”。
其次,營造良好人文環(huán)境,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開放、包容、多元、平等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于各民族學生增進交流,相互尊重和理解。圍繞民族團結主題教育活動,積極開展民族文化展示、征文大賽、經典朗誦大賽、讀書分享活動、書畫展示、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趣味運動會等系列校園文化體育活動,善于利用新媒體多渠道宣傳各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宗教觀、文化觀。
再次,完善幫扶機制,加強咨詢服務。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民族政策,強化管理服務,一是建立“石榴籽工作室”,配備心理健康咨詢師,義務為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通過和少數民族學生經常性談心談話、聊天、辦實事,切實掌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學習生活情況。二是建立健全獎助貸工作體系,杜絕少數民族學生因家庭經濟問題導致失學或學業(yè)困難,并在就業(yè)季加大幫扶力度。三是完善心理預警防控體系,借力內派教師,提高心理咨詢服務質量,堅持育德和育心相結合,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四是定期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狀況調查,關注學生思想動態(tài),為實現精準施策提供依據。五是建立?!衣?lián)系制度,定期與家長通報情況,形成校家協(xié)同共育機制。
最后,做好后勤保障,提升學生幸福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高校應尊重少數民族學生飲食習慣,總體掌握本校學生的飲食特點,提供多樣化菜品,不斷改善食堂飯菜質量,必要時開設清真食堂。此外,優(yōu)化住宿環(huán)境,加強宿舍區(qū)文化建設與管理也是提高少數民族學生適應性的有效途徑。
輔導員、班主任是大學生政治思想的引領者,工作在學生事務管理第一線,與學生接觸多、交往深,更容易發(fā)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要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配備熟悉少數民族語言、了解民族風俗習慣的新疆籍教師擔任專職輔導員、兼職輔導員。輔導員、班主任應成為解決少數民族新生入學適應性問題的重要一環(huán)。第一,全面掌握所帶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及特點,組織開展民族風情主題班會等教育活動,推動班級各民族學生相互交流,增強多元文化認同感和班級歸屬感。第二,學會分類管理,重點關注家庭情況特殊、經濟條件困難、學習勁頭不足等特殊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發(fā)現問題及時做好心理輔導和幫扶工作。第三,積極協(xié)助學校各部門及專業(yè)課教師做好相關工作,并形成家校聯(lián)動機制,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第四,重視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通過QQ、微信、微博等渠道關注少數民族學生動態(tài),加強日常教育。第五,輔導員、班主任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斷提高理論素養(yǎng),靈活工作方式方法,注重工作創(chuàng)新,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少數民族學生適應性問題。
另一方面,專業(yè)課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增強跨文化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一是基于班級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課程內容及評價體系,指導少數民族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不斷激發(fā)他們的學業(yè)自信。二是積淀教學藝術底蘊,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努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學生的專業(yè)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三是針對民漢教學一體化的特點,專業(yè)課教師授課時應保持適中語速,多關注學業(yè)困難少數民族學生,成立班級學習小組,加強課后輔導及反饋。
“高校學生組織是大學精神及校園文化的載體”[6],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注重發(fā)揮共青團、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的作用,重視加強第二課堂建設。一是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加入高校學生組織,有利于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高校學生組織充滿青春、活潑、向上的氛圍,以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為聚焦點,社會實踐性較強,加上朋輩性特點,少數民族學生加入其中,有利于盡快適應校園生活,減少孤獨感,提高對漢語的掌握水平,并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個人能力,增強自信心。二是開展朋輩導師立體化幫扶。從全校優(yōu)秀學生當中選拔一批朋輩導師,對學業(yè)困難、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實行一人一檔,專人聯(lián)系,動態(tài)管理、精準幫扶,通過“一幫一”等形式,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學業(yè)幫扶。三是積極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骨干培訓、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等活動,每年組織優(yōu)秀少數民族大學生到革命老區(qū)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實踐調研和現場教學,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為少數民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