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春
(同安區(qū)第三實驗小學,福建 廈門 361100)
馬云鵬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學生以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nèi)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nèi)谌朐械恼J知結(jié)構(gòu)中,且能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1]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實現(xiàn)概念的深度學習,應著力引導學生經(jīng)歷概念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本質(zhì)理解,實現(xiàn)概念的靈活應用,并能將新概念納入原有的概念結(jié)構(gòu)。比較可以幫助人們把握事物的異同點,區(qū)別事物,達到對各個事物的深入了解認識,從而把握各個事物。
在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中,“周長”和“面積”是跟平面圖形有關(guān)的兩個概念,分別安排在人教版三年級上下冊中。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學習面積相關(guān)知識后,對于周長和面積這兩個概念總是很容易混淆。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準確、深刻地理解這兩個概念,在學完“面積”這一單元后,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含義及其計算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在不同概念異同點的對比中,開展深層次對話,實現(xiàn)概念的深度學習。
數(shù)學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純粹的機械記憶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只有經(jīng)歷概念的形成過程,積累認知體驗,學生對概念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生動的理解。教材中對周長的定義是“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對面積的定義是“封閉圖形或物體表面的大小是面積”。比較“周長”和“面積”這兩個概念的形成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周長”計量的對象是“線”,而“面積”計量的對象是“面”。所以在概念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感悟到“線”與“面”的不同,從而意識到“周長”與“面積”的不同。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動態(tài)地展現(xiàn)概念,有利于學生獲得直觀體驗,印象更深刻。如用課件展示一個長方形,請學生上臺比一比,說說長方形周長指的是什么?面積指的是什么?課件先呈現(xiàn)紅色線繞長方形一圈,并且將這一圈展開,里面包含兩條長和兩條寬的過程,由此直觀呈現(xiàn)“長方形的周長就是長方形一周的長度,也就是2 條長和2 條寬的長度總和”這一概念。接著,呈現(xiàn)“藍色涂滿整個長方形”的過程,引領(lǐng)學生直觀感受,藍色部分就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動態(tài)展示,讓學生對“線”與“面”的特征感受更加強烈。
設計操作性的實踐練習,讓學生在動手中直觀體驗“線”與“面”和不同。如設計“摸一摸、說一說、找一找”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多種操作中,直觀感知周長和面積的不同,形成表象?;蛘垖W生先用紅筆描出以下每個圖形的一周,再涂藍色,表示出它們的面積(見圖1)。在“涂一涂”的活動中,在“紅線”與“藍塊”的視覺對比沖擊中,強化“線”與“面”的不同。
圖1
設計兩個圖形的比較“周長”與比較“面積”的練習,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中,不斷深化“周長計量線、面積計量面”的認知。如請學生比較甲、乙兩個圖形,誰的周長更長?誰的面積更大?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圖2 中,甲乙兩個圖形其實都包含兩條長和兩條寬,周長一樣長;但甲面積小,因為它缺了一小塊。圖3 中,兩個圖形都是由兩條直角邊和一條曲線圍成,直角邊和曲線的長度相等,所以周長相等。但是曲線圍繞直角邊的方式不同,可以直觀看出乙的面積更大。
圖2
圖3
概念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表面理解”“淺層理解”,而要實現(xiàn)“深度認知”“深層理解”。這就需要教師把握概念的本質(zhì)。張奠宙教授說:“許多數(shù)學本質(zhì),只有從歷史的發(fā)展(中)才能深刻體會?!苯處熞荼厩笤矗穯柛拍畹那笆澜裆?,重視知識的來龍去脈,在歷史的脈絡中尋求概念的本質(zhì)。測量圖形的周長,測量的是“線”的長短;而“線”的長短,就是二年級時學過的線段的度量,就是一條線段里包含幾個“單位長度”。測量圖形的面積,測量的是“面”的大小,也就是一個“面”里包含幾個“單位面積”。周長和面積本質(zhì)是相同的,都是“度量”,也就是要先確定度量的標準單位,再算算圖形中包含幾個這樣的標準單位。[2]測量周長使用的標準單位是“單位長度的線段”,測量面積使用的標準單位是“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
教師引導學生加強“數(shù)一數(shù)”的練習,巧妙地化“形”為“數(shù)”,讓學生深刻領(lǐng)悟“周長”和“面積”的本質(zhì)——“數(shù)一數(shù)有幾個標準單位”。同時,通過數(shù)“線段”還是數(shù)“小方格”,感悟“計量標準”的不同,進一步明晰“周長”和“面積”的不同。
如圖4,比較面積,應該數(shù)“小方格”。甲有10 個小方格,乙也有10 個小方格。學生在數(shù)格子中發(fā)現(xiàn),甲乙形狀不同,但是面積一樣。比較周長,應該數(shù)“線段”(小方格的邊)。甲一周有14 段,乙一周有16 段,所以乙周長比較長。
圖4
教師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在“畫”的過程中,對比周長與面積在計量標準上的不同。設計教學活動如下:
(1)在方格紙上畫幾個長方形或正方形,使它們的周長都是12 厘米。(每個方格的邊長表示1 厘米)
(2)在方格紙上畫幾個長方形或正方形,使它們的面積都是12 平方厘米。(每個方格的邊長表示1厘米)
“畫一畫”比“數(shù)一數(shù)”難度有提升,蘊含著逆向思考的過程。面積是12 平方厘米,意味著畫的圖形里要包含12 個小方格,所以每排的個數(shù)(長)乘幾排(寬)要等于12;周長12 厘米,意味著圖形一圈的長度是12厘米,即“長+長+寬+寬=12 厘米”,也就是“(長+寬)×2=12”,所以長+寬=6。學生在“畫一畫”的過程中,對周長和面積的本質(zhì)進一步辨析理解,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逆運用,思維含量較高。會“畫”,說明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計量單位已經(jīng)具有清晰的認識。
概念的深度學習,一個重要表現(xiàn)在于能夠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因此,在概念教學后,教師應該把概念融合到數(shù)學問題中,引導學生積極地在比較分析中解決問題,進一步明晰概念、理解概念,實現(xiàn)概念應用。教師可以設計多種關(guān)于“周長”與“面積”的實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明晰概念,提升應用數(shù)學概念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教師提供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根據(jù)對概念的理解,直接判斷是周長問題還是面積問題。如請學生想一想,以下情境,是跟周長有關(guān),還是跟面積有關(guān)?①體育課上,同學們沿著操場的周邊跑了2 圈。②工人叔叔粉刷房間的墻壁;③放學后,值日生把教室全部打掃一遍;④給草地圍上圍欄。學生在比較生活中應用周長和面積的情境中,生動理解周長和面積。
教師直接呈現(xiàn)包含“周長”問題和“面積”問題的題組,讓學生在同一題組中進行對比辨析。如三年級下冊練習十三的第6 題:“墻報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花邊的總長是多少分米?”同一題里有“周長問題”,也有“面積問題”,學生必須先對比做出判斷后,才能選擇對應的公式進行計算。
有些題目沒有出現(xiàn)“周長”或“面積”的字眼,學生需要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判斷,進一步促進概念的理解。如三年級下冊練習十三的第8 題:“灑水車每分鐘行駛200 米,灑水的寬度是8 米。灑水車行駛6 分鐘,能給多大的地面灑上水?”學生聯(lián)系灑水車灑水的場景,明白求多大的地面,相當于求灑水地面的面積,灑水車行駛的路程相當于灑水地面的長,灑水寬度相當于灑水地面的寬,所以運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
數(shù)學中每個概念的學習,呈點狀結(jié)構(gòu),相對是零散的。但教師不能孤立地看待每個概念,而應站在整體的高度,尋找并溝通各個概念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引導學生在系統(tǒng)和結(jié)構(gòu)中認識概念,促使學生形成概念網(wǎng)絡,完善概念的認知結(jié)構(gòu)。
比如,正方形的邊長、周長、面積三者之間,知道其中一個量,就可以推算出其他兩個。教師設計練習:“一根16 分米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學生需要分析,16 分米是鐵絲的長度,也是這個正方形的周長,知道正方形的周長,就可以推出正方形的邊長,進而算出正方形的面積。通過溝通邊長、周長、面積三者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使學生對邊長、周長、面積等概念的認識更加清晰。
“周長”和“面積”兩個單元,教材特別重視從“變化”的視角引領(lǐng)學生探究周長與面積的關(guān)聯(lián)。如三年級下冊練習十四第65 頁第七小題“在方格紙上畫幾個長方形或正方形,使它們的周長都相等,然后比較一下它們的面積。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練習十六第75 頁的第11 題“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是16 平方厘米的長方形,你能畫幾個?算出它們的周長,填入表中?!眱傻李}目實質(zhì)上是聚焦“變”與“不變”的兩個問題探究:一是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一定相等嗎?二是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一定相等嗎?[3]
兩道題目編排分散,不利于學生整體上比較把握“周長”與“面積”的變化特點。因此,有必要安排專門的一課時,組織學生針對這兩個問題,同時開展對比性探究,并及時歸納、小結(jié)其中的規(guī)律。針對前述第一個問題,教師可提供學習單(見圖5),引導學生探究。學生自主思考,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完成學習單,在觀察、思考中發(fā)現(xiàn):“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它們面積不一定相等;周長相等時,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針對前述第二個問題,教師也提供給學生類似的學習單并組織學生開展類似的研究。兩個研究完成后,再組織學生對比感悟“變與不變”的辯證關(guān)系。
圖5
這樣專門設計的聚焦“變”與“不變”的課,進一步關(guān)聯(lián)了“周長”和“面積”的變化關(guān)系,促進學生深層次理解,為后續(xù)學習積累更多有價值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