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有著各式各樣的橋梁,但這些橋梁不是僅僅靠下構對整體起的承載作用。需要在土里施工出一定深度的樁基,靠著樁基對土層的摩檫力來對地上結構起到承載的作用。有時由于各種無法預見的因素對樁基施工帶來不便。本文結合本人在帕德瑪大橋連接線項目所遇到的問題做出看法分析。
關鍵詞:橋梁;樁基;施工
引言
樁基是橋梁建筑必須的承載體,它承載著地面建筑。但是它的施工并不容易,它的施工在無法用肉眼所見的地方,會有著各種無法預知的問題發(fā)生。
一、問題和解決辦法分析
1.掉鉆頭
1.1掉鉆頭的原因
由于在進行鉆進過程中,鉆孔器械的鉆桿或者鋼絲繩磨損嚴重,鋼絲繩卡口的螺絲出現松動而沒有檢查出來而導致的。
1.2解決辦法
在每臺鉆機施工前做好檢查,該更換的就應該快速更換。要是因為某些原因而掉下去了,應快速使用設備打撈起來,因為經過作業(yè)的土質是很松軟的,若長時間不進行打撈或導致土[1]質坍塌等現象導致鉆頭掩埋。如果該次打撈很困難,需要的時間很多,則應該做足前期準備工作,對孔進行處理,減少流沙[2]。
2.浮籠
2.1浮籠的原因
在澆筑的過程中,會出現鋼筋籠上浮的現象,大體可分為以下原因
2.1.1鋼筋籠較輕,混凝土澆筑底部時,混凝土的浮力大于鋼筋籠的自重,在推動泥漿的同時,也使鋼筋籠上浮。
2.1.2在澆筑混凝土時,澆筑的時間有點長,使得上層混凝土接近初凝或已過初凝,與鋼筋籠包裹緊密。再繼續(xù)澆筑時,下層混凝土推動混凝凝土上浮,浮力不足以使混凝土與鋼筋籠分離,只能推動上層混凝土與鋼筋一起上升,導致浮籠。
2.1.3在澆筑幾車混凝土后,需要提出導管。但是某些吊車司機技術不到位,使得導管掛在鋼筋籠上,提起導管的同時帶動鋼筋籠上浮。
2.1.4混凝土的使用性能未達到設計要求,過于粘稠。在翻動泥漿的同時拖動鋼筋籠上升。
2.2解決辦法
2.2.1鋼筋籠在加工的過程中,滿足設計強度的同時減少底籠的箍筋的數量,來減少混凝土的頂托力。
2.2.2在澆筑過程前期,多埋深,但是澆筑過半后,需要減少的埋深。但是埋深不能大于施工規(guī)范要求。
2.2.3在提導管時,盡量垂直提升。一旦發(fā)現掛在鋼筋籠上,轉動導管,改變位置而緩慢提升。
2.2.4嚴格控制混凝土性能,混凝土在配置過程中在控制流動性的同時保證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本項目要求混凝土坍落度在 220±20,在該坍落度時混凝土滿足設計需求。
3.堵管
堵管有很大幾率導致斷樁,使得該樁基不能形成一個整體,影響整體結構,處理起來也很復雜,本項目采用的是通過做 PDA 試驗和靜載試驗確定該樁結構是否還正常。
3.1本人總結部分原因如下
3.1.1混凝土狀態(tài)不好。所使用的砂石質量不過關或者使用的水灰比不合格。使得混凝土離析導致在澆筑時粗骨料下沉,漿體上浮,在導管底部形成堵塞、或者混凝土過于粘稠,沒有流動性而導致下不去。
3.1.2導管漏氣,在泥漿中導致泥漿進入導管內,對導管內的混凝土”洗澡”,使得混凝土離析卡住導管
3.1.3拔球時,隔水板太大而導致下不去,導致卡在導管里。
3.1.4混凝土從攪拌車內放料過快,導致導管內的空氣難以排出,形成了混凝土-空氣-混凝土的”夾心”。而空氣的性能因素,難以將混凝土層突破,而減少了混凝土的流動性,導致了堵管。
3.1.5使用混凝土車運輸時,兩車間隔時間太長,不能對該樁連續(xù)澆筑。已澆筑的混凝土已經開始凝固,導致后續(xù)來的新混凝土無法下去,導致了堵管。本項目也發(fā)生這種事故,某一根樁的第三車由于某些原因在第二車澆筑完后很長一段時間才到現場,在澆筑的過程中發(fā)現泥漿不能往外流的同時導管里的混凝土面開始上升,遂診斷發(fā)現已堵管。
3.2解決辦法
3.2.1嚴格控制混凝土施工,保證混凝土的流動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均滿足設計要求。在現場澆筑前需要檢查混凝土的性能,滿足使用要求后方能澆筑
3.2.2在下導管前對導管進行檢查,確保導管完好,無裂紋。同時進行氣密性試驗,并在導管接口處放置氣墊圈。
3.2.3在澆筑前期發(fā)現混凝土澆筑很困難,但是混凝土性能任然合格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提升導管,減少水壓和埋深。一般在施工過程中遇到該問題時使用此方法能使混凝土下去。
3.2.4要是混凝土不能連續(xù)澆筑,在等待的過程中可以一直不停地上下提動導管,減少已澆筑的混凝土的凝固。
3.2.5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澆筑速度不能過快。一旦發(fā)現要是由于混凝土澆筑過快而導致堵管。可以將導管提起,給予一定的速度讓其往下落,或者使用大錘敲擊導管,使得后續(xù)混凝土發(fā)生松動,將里面的空氣排出。
3.2.6到了澆筑后期混凝土面已經很高了,混凝土能下落的自由落地高度底,沒有足夠的.動力將老混凝土網上托,這時需要減少埋深,使得阻力變小。
3.2.7若混凝土面距離地面小于 5m 的情況下發(fā)生導管完全堵塞,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時,應及時提出導管,根據實地情況,直接進行旱地接樁。
3.2.8若是在澆筑中,混凝土面距離地面距離很大,但是發(fā)生堵塞了。這時應該迅速提起導管并洗干凈,進行二次拔球。
47.塌孔
由于本項目地理環(huán)境特殊,土層大體為沙土層,為了保證主體結構的承載力,鉆孔深度大,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對孔的完整性及其看重。本項目就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故,在正常澆筑過程中,混凝土狀態(tài)良好,但是灌入導管里就是下不去。開始還在懷疑是可能有某些原因堵管了,但是通過做一些拯救措施發(fā)現無效后,將導管提起來發(fā)現里面什么都沒有。二次拔球將該樁澆筑完成后,通過聲測管檢測時發(fā)現整根樁下部的超聲波圖像斷斷續(xù)續(xù),已經不是一個整體。經過分析總結出在剛開始正常澆筑時就發(fā)生了塌孔,致使到后面混凝土的重力勢能不足以使得澆筑面上升。
4.1塌孔的部分情況描述及原因
4.1.1由于泥漿與外界地下水兩側靜壓力需要達到平衡,如果孔內水頭高度不夠,導致兩側壓力相差過大,使得地下水涌進,造成塌孔;當當孔內水壓頭過高,靜水壓力遠大于地下水時,導致孔內泥漿水向外涌,使得孔壁向外坍塌。
4.1.2當泥漿使用次數過多致使比重低于設計要求,使得孔壁泥皮不夠足夠堅硬,即使兩側靜水壓相差不大時,同樣會導致外界地下水向孔內涌進,同時帶動孔壁坍塌。
4.1.3清孔后等待時間過長,導致塌孔,或者清孔時間太長,使得孔壁泥
皮變化,不能對孔壁有著很好的保護作用,導致在后續(xù)澆筑時候陸陸續(xù)續(xù)坍塌下來。
4.1.4護筒埋深不夠,導致護筒底部滲水使得泥土軟化導致塌孔[3]。
4.2解決辦法
4.2.1控制好孔內泥漿水頭高度,高度不夠及時補充泥漿,高度過高則通過水泵抽取一部分多余的泥漿。
4.2.2根據實際情況配制合適的膨潤土或者化學泥漿,使得泥漿的各項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
4.2.3清孔后等待時間過長,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再次清孔。加快工程節(jié)奏,盡量縮短終孔到混凝土澆筑的時間。本項目根據設計要求規(guī)定終孔到混凝土澆筑時間不超過 4 小時,但是為了減少孔底沉渣,會在下完導管之后進行一段時間的二次清空。
4.2.4適當的加大護筒埋深,同時可以對護筒周圍做些適當的支撐。
二、總結與展望
樁基對上層建筑的作用不可而言,關乎到建筑的使用壽命。本人就該項目工作遇見的問題做出一定的解釋分析。樁基施工還有很多問題需要仔細研究和探討,避免發(fā)生不必要的麻煩。
參考文獻:
[1]王曉冬.橋梁樁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J.中華居民,2011(5):40[2].尹鑰.橋梁樁基施工容易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措施探討[J].山西建筑,2017,16
[3]何劍,公路橋梁樁基施工常見質量問題及控制措施[J,廣東公路交通,2021(3)
作者簡介:向偉杰(1998.8),男,漢族,湖北省宜昌市,本科,實驗室實驗員,混凝土澆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