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廣西師范大學)
本文針對瑞典畫家卡爾·拉森的水彩作品,從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圖像學等角度對其人物生平、繪畫風格與藝術思想進行探究與考察。研究發(fā)現,在其大量的水彩繪畫作品中,通過清新透亮的色彩和對生活日常的描繪,達到以色傳情,平常做藝的藝術追求。研究表明,卡爾·拉森的作品中形成恬靜輕快等富有生活化與詩意性的美學特征。從1883年與妻子結婚,并在哥德堡博物館任職藝術老師期間,以妻子和孩子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水彩作品,從當時備受推崇的情況來看,社會對于具有輕快、明亮氛圍的繪畫作品的推崇,正襯托出社會的現實。通過對于卡爾·拉森繪畫作品的研究,可見藝術來源于生活,傳情于色,制藝如常是藝術千百年來不變之質。
卡爾·拉森是瑞典著名畫家,同樣,也是瑞典美術史上對世界貢獻的藝術家之一。作為水彩畫家,拉森還涉及插畫、版畫等繪畫領域,并將插畫與版畫的一些技法和美學觀念運用到水彩創(chuàng)作當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個時代給予現代人的不僅是更為高質量的生活,同時所帶來的還有緊張的節(jié)奏,什么時候能將壓得人喘不過氣的重擔放一放,人們總是渴望回歸自然,向往有一間田園小屋,有愛人,有孩子,有寵物圍繞在身旁,推開門是一片草地,又或者是一汪清泉,每天喝茶、讀書、聽著音樂、看著所愛的一切。但這一切對我們來說,似乎真的很遙遠,但卻有一位畫家,就這樣將生活過成了詩。他就是卡爾·拉森(Carl Larsson)。
1853 年卡爾·拉森出生于瑞典斯德哥爾摩,19 世紀中期的斯德哥摩爾卻是瑞典貧民主要聚居地,因此,童年時期的卡爾·拉森并沒有接收到系統(tǒng)的藝術啟蒙教育,其想象力和美的體驗多是來源于外祖母給他講的諸多的童話故事。正因拉森在童話故事里的自由生長,才得以培養(yǎng)出無盡的遐想力和彌補童年的貧瘠與孤獨,并且完整的保存了藝術所需要的純真。1866 年,雅克布森為其申請了去瑞典皇家藝術學院預科部學習的資格,從此拉森才開始系統(tǒng)的接受藝術教育。
1877 年,卡爾·拉森搬往巴黎,開始了他繪畫生涯的第一個成長階段,即汲取印象派的藝術營養(yǎng),創(chuàng)作具有寫實主義風格的水彩作品。由于拉森童年時無拘無束的生活經歷養(yǎng)成了藝術家自信、個性、自我的珍貴品質。因此,他對于藝術模式有著自身獨特的見解,并沒有像諸多瑞典畫家一樣迎合當時巴黎藝術沙龍中所推崇的現實主義風格,而是主動尋找打破傳統(tǒng)適合自己的繪畫模式。
1882 年,拉森在格雷修爾盧昂村,認識了卡琳,也就是他未來的妻子,結婚之后,拉森到哥德堡當博物館藝術老師。拉森的畫風在此時產生了一個轉折點,這一時期他畫出了日后最被贊賞的畫作,他使用大量的透明水彩,在顏色上的運用與過去的油畫作品大不相同。這一時期,拉森也創(chuàng)作出了幾個水彩插畫作品,這些作品可能是瑞典最早的水彩插畫作品之一。而他從這時開始,便著眼于家庭成員,與童年并不幸福的生活相反,他所描繪出的畫面滿溢著濃濃的愛,從繪畫中也可以感受到他所描繪的來自家庭的溫度。
1883 年,卡爾·拉森搬回瑞典哥德堡居住,他的畫風在此時成熟,并進入繪畫生涯的另一個階段——在技法上大量運用松快富有生命力的線條,使作品表現出裝飾性的意味,并且繪畫中也選用易被底層大眾樂于接受充滿趣味性、親和力的生活題材,正是在這些充滿了人間煙火味兒的題材中,拉森得以體悟到藝術的本質,即美就是無邊界的豁達。從與妻子結婚并在哥德堡博物館任職藝術老師期間,以妻子和孩子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水彩作品,在當時備受推崇的情況來看,社會對于具有輕快、明亮氛圍的繪畫作品的推崇,正襯托出現實社會推崇以自由、民主為核心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進步主義改革。當然,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拉森這種純真與自我的藝術追求和創(chuàng)作,必然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
(1)至簡與至味——作品中形與意的相合??枴だ诶L畫創(chuàng)作中,對于對色彩運用與協(xié)調相異于印象畫派與英國風景水彩中著重探索光色變化的形式追求。在其作品中主張簡單、明快甚至運用裝飾繪畫中的平涂技法的色彩和色調,這使得畫面最終呈現出恬靜、細膩、清新明快、富有活力的藝術效果。從《銀樺樹下早餐》(圖1)和《收獲季節(jié)》(圖2)這兩作品中可以看出。整幅畫以暖色調為主,渲染出一種安逸,平靜的氛圍,使得欣賞者能夠很快地進入到一種無爭與和樂的狀態(tài),畫面構圖疏密得當,用色豐富、搭配合理,自然而不造作。這種單純、素樸牧歌式的生活狀態(tài)與當時繁雜激進的社會節(jié)奏產生鮮明的對比??枴だ\用鮮明的邊緣線條來增強裝飾性的技法與表現主義繪畫相類似。運用此類線條使畫面能夠達到一種不加雕飾的稚拙之感,而詩的本質就是純與真。值得一提的是運用此類線條又能很完美協(xié)調水彩繪畫中隨機性、偶然性和肌理性三者之間的關系??枴だ膭?chuàng)作大多表現普通日常生活和鄉(xiāng)村大眾的勞作狀態(tài),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文情趣是拉森繪畫作品中,具有十分強烈感染力的主要原因。從《木工活》(圖3)《舒適的角落》(圖4)這兩幅畫中,能感受到一種安逸愉悅、慵懶抒懷、情趣四溢的情調?!赌竟せ睢分兄饕\用大量稚拙的線條進行勾勒,粗獷的直線與纖細富有彈性的曲線的強烈對比感規(guī)避了畫面的死板,充滿了活力與元氣。并且在作品使用透明水彩材料,將背光下的木墻刻畫得透明且富有色彩變化。人物面部不單單有光影的變化,同時表情的刻畫也精細入微?!妒孢m的角落》運用淡彩,層層渲染,使房屋的空間感和家具的厚重感得到突出。無論是技法形式還是題材無不是在圍繞著簡、松、輕這幾個主題,同樣,也是由于這種輕快放松的形式,才能表現出田園牧歌那種醇久和樂的人間至味。
圖1 銀樺樹下早餐
圖2 收獲季節(jié)
圖3 木工活
圖4 舒適的角落
(2)詩的本質與升華。詩歌的本質是根據經驗直覺,以最簡練的語言達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組合。從這一理解出發(fā),詩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特點是,詩特別強調“直覺性”“感染性”和“簡練性”,并具體派生出包括自身的以下六個特點:詩歌語義的經驗直覺性、表達效果的感染性、思維符號的物象性、文字組合的創(chuàng)新性、文字表達的簡練性、句節(jié)聯(lián)系的跳躍性。同樣,繪畫也是如此,最打動人的繪畫作品往往并不是矯揉造作的形式,而是用最直白的形式表現深遠的意味;繪畫的目的是感染欣賞者;繪畫本質就是思維形式的物象再現;繪畫的構成就是線條、色彩、空間的節(jié)奏性排布。這與拉森深受東方藝術的影響是有密切的聯(lián)系的,從他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印象派,意大利壁畫以及日本主義的影響,由于歐洲在19 世紀中葉掀起的和風熱潮,讓歐洲畫家對日本美術的崇拜盛行了30 年之久。甚至在1867 年巴黎世博會之后,這股熱潮還擴展到了室內設計領域,更是影響了新藝術運動的展開。因此,我們不難得出,拉森這位室內設計師以及畫家,在這一時期所受到的日本主義的影響,應當是極為深廣的。從拉森的繪畫繪畫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發(fā)現同樣具備“直覺性”“感染性”“簡練性”和“物象性”“創(chuàng)新性”“跳躍性”這幾大特征。正是這種藝術作品的展示功能,拉近了普通大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吸引普通大眾更廣泛地參與到藝術活動中來,使觀眾產生烈的情感共鳴,可以說卡爾·拉森的繪畫是詩的升華。
生活中的美往往是流動的,或者是轉瞬即逝的,而藝術能把這些轉瞬即逝的美、流動的美以物質形態(tài)保留下來,從而具有永恒性。因此,在對于卡爾·拉森的繪畫作品的研究與體悟中,可見美本就是生活,人間至味是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