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佐堂,從山東利津于家村走出來的第一屆全國勞模代表,治黃特等功臣,在60年的治黃生涯中,他屢建奇功、力挽狂瀾,被譽為黃河搶險第一人。
投身汛營練本領
1921年7月,年僅22歲的于佐堂來到舊山東河務局南四營當起了汛兵,憧憬著黃河不決口的日子。
就是這年7月,黃河在利津宮家壩決口,離口門不足5千米的于家村遭受了滅頂之災。于佐堂一家僥幸逃出,起初露宿墳崗,后到河東許家村大王廟內棲身。
“黃河決口真是‘天意’嗎?有啥法子能保住黃河不決口?”從出生到此時已歷經7次黃河決口的于佐堂忍不住一遍遍地問自己。在宮家壩決口十幾天后,于佐堂帶著惶惑與疑問走出大王廟,投身汛營,當了一名河工,試圖從這條令人又愛又恨的大河中尋找答案。
短短幾年的光景,憑著聰明好學的勁頭,于佐堂練就了一身搶險、修埽、看水、估工的絕活。正當于佐堂躊躇滿志準備在黃河治理上大展身手時,1938年,國民黨軍隊在鄭州花園口扒堤放水以阻日軍西進,黃河改道南流入淮。又因日寇入侵,利津淪陷,河務機構撤銷,于佐堂無奈歸家務農。
重返治黃隊伍
1946年,國民政府欲堵復黃河鄭州花園口口門,使黃河回歸故道,企圖水淹解放區(qū)的陰謀昭然若揭。為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冀魯豫黃河水利委員會和山東省河務局相繼成立,人民治黃事業(yè)在山東起步,中國共產黨鄭重接過了治理黃河的歷史重任,帶領解放區(qū)軍民“一手拿槍,一手拿锨”,在洪水與炮火中進行著波瀾壯闊的“反蔣治黃”斗爭。
1947年3月,花園口口門堵復,河竭9年的黃河故道再次迎來汩汩黃流,也迎來了重返治黃隊伍的48歲老河工于佐堂。日夜牽掛黃河的于佐堂,跟隨著中國共產黨的鏗鏘腳步,帶著人民治黃為人民的赤誠初心,一頭扎進了治黃事業(yè),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回答曾經的疑問。
1947年7月,肆虐洪水涌向黃河口。此時的利津黃河堤防工程剛剛修復,堤身十分薄弱。加之戰(zhàn)爭環(huán)境險惡、料物緊缺,防洪形勢不容樂觀。隨著水勢上漲,溢槽迫岸,險情自上而下次第發(fā)生。利津大馬家、綦家嘴、張家灘等險工頻出大險,連續(xù)搶險40多天始見穩(wěn)定。秋汛復至,洪峰直逼王莊險工,一場艱難博弈近在眼前。
王莊險工坐彎頂沖,地勢險要,人稱“黃河下游第一險”。于佐堂作為利津縣治河辦事處工程隊長,正駐守于此。
于佐堂衣不解帶,日夜奔走在搶險第一線,指揮帶領2000多名民工全力進行搶護。在險情仍在擴大、料物用盡、臨河大堤難保的情況下,中共利津縣委決定退守套堤,死保二線。9月20日晨,大堤坍塌殆盡,洪水撲向套堤。由于該堤在汛前剛剛搶修而成,初遇大水,遍生漏洞,漸成潰決之勢。正當緊急時刻,國民黨軍隊出動10多架飛機輪番轟炸、低空掃射,秸料垛起火,民工傷亡慘重。
“過去舊社會不治黃,人民受盡了痛苦,今天,人民翻了身,決不能再讓黃河決口。一想到這些,我渾身上下就來了力氣!”義憤填膺的于佐堂看著身邊被炮彈擊中的同伴,聽著遠處咆哮嘶吼的怒濤,胸中好似燃起了一團烈火,他把悲憤化作了力量,把焦灼凝練成冷靜,同渤海區(qū)黨政軍民筑起一道鋼鐵般的血肉長城,接連堵住30多個漏洞,保住了套堤,扭轉了危局,贏得了抗洪搶險勝利。
嘔心瀝血為河安
轉眼到了1949年,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中華兒女歷經風簸浪淘,沖破關山萬重,闊步走向嶄新的生活。這一年,于佐堂與王莊險工一同度過了50歲生日,又并肩迎戰(zhàn)不期而遇的驚濤駭浪。
1949年初秋時節(jié),黃河出現(xiàn)歸故后的首次大洪水,735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洪峰入利津境。洪水迫岸盈堤,險情環(huán)出,王莊險工再遭大險。此前,于佐堂得知汛情后,第一時間對險工上下河勢進行了詳細查勘。憑經驗,于佐堂認為,大溜極有可能下延,他便帶人在有可能出險的堤段上備足了料物。果然不出所料,在估計出險的堤段上有七八段埽同時出險,41號、42號壩掉蟄潰膛尤為嚴重,連續(xù)加料30多坯始見穩(wěn)定。
14個晝夜倏忽而過,30多處險情轉危為安。連日來,波濤洶涌的洪水沿堤東行,密密麻麻的抗洪大軍來回穿梭,白天人頭攢動,夜晚星火點點,沒有人抱怨,也沒有人離開。
洪水繼續(xù)上漲,巨浪撞擊壩岸。大溜下延到48號磨盤埽出現(xiàn)重大險情,堤身在1小時之間塌掉6米多。屋漏偏逢連夜雨,搶險所需的石料僅剩300多立方米,實為杯水車薪。此時,全河40多處險工紛紛告急,石料補給亦是鞭長莫及。
眼前是大浪滔天的洪水,身后是沿黃百姓的期盼?!半y道眼看著大堤決口嗎?不能,絕對不能!”危急關頭,于佐堂早已把臨危不亂、處事不驚當成了習慣,融進了血液。
忽然,于佐堂瞥見了背河近堤處堆積的紅淤泥,他當機立斷,朝著搶險隊員們大喊:“同志們,快用麻袋裝紅淤泥啊……”一時間,風聲濤聲不絕于耳,汗水泥水裹滿周身,數(shù)百民眾以“人在堤在”的英勇氣概,或雙肩挑,或小車推,將1萬余條裝滿紅淤泥的麻袋投入埽下,代替石料護住根石,終解48號埽壩燃眉之急。
“以淤代石”的方法破解了石料缺乏的困境,很快在黃河兩岸傳開,墾利左家莊、1號壩即行效仿,均化險為夷。
汛期過后,于佐堂被渤海區(qū)行政公署、山東省河務局授予“特等治黃功臣”稱號。
1950年,于佐堂被推選出席第一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1951年,于佐堂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此后的日子里,于佐堂依舊活躍在治黃一線,櫛風沐雨、事必躬親。他親赴蘇北潮河,以秸料進占之法堵復口門,僅用2個小時便合龍成功;參與五莊凌汛決口堵復,頂風冒雪率領民眾苦練操作技術,一直堅持到合龍;深入濱縣(今山東濱州市濱城區(qū))龍王崖控導工程,面對灘嘴坍塌嚴重的情況,力排眾議主張在左岸張王莊灘嘴修建護灘工程,確保了對岸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順利施工……
一幕幕身先士卒的身影勾勒出于佐堂嘔心瀝血的付出,一次次居安思危的考量厚植著只為河安的底色。
于佐堂——這位從水災中站起來的治黃人,心懷赤子心,守在大河畔,將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全都獻給了偉大的人民治黃事業(yè),于危難之中挽狂瀾,遇艱險之時勇?lián)?,以凡人之力,書寫著治河傳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