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壩頭原名銅瓦廂,在明清時期位于黃河的北岸,是黃河由東流改向東北流的轉折處,也是當時的險要堤段之一。1855年農(nóng)歷六月十九日,黃河在此發(fā)生了決口。決口改道后,黃河也在此由東西向轉為了南北向,此地由左岸變?yōu)橛野?,銅瓦廂被沖入河內,不見蹤影,留下一段新河東岸堤頭。蘭考東壩頭險工始建于1924年,工程全長1513米,是幫助黃河河道實現(xiàn)由東西向轉為南北向的重要節(jié)點工程。東壩頭險工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記錄著黃河最后一道彎的滄桑巨變。
自人民治黃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黃河防汛工作。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經(jīng)蘭壩鐵路來到東壩頭視察黃河,察看防洪形勢,詢問治黃方略,殷殷囑托當時的河南省委、河南省軍區(qū)及黃河水利委員會的負責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赴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最后一道彎——位于東壩頭鎮(zhèn)的黃河岸邊,佇立遠眺。在毛主席視察黃河紀念亭,習近平總書記逐字閱讀碑文,望著滔滔河水,詳細詢問了近年來黃河治理的情況。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發(fā)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開啟了黃河治理保護的新紀元。
蘭考黃河河務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打造優(yōu)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tài)、宜居水環(huán)境、先進水文化、現(xiàn)代水管理”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為目標,以保護為核心,以整合資源和提升品質為途徑,秉持生態(tài)保護理念,緊扣文化傳承,深挖蘭考黃河文化和紅色精神,推動綠色生態(tài)與治黃工程的有機融合。圍繞東壩頭險工,依托沿黃堤防與河道工程,蘭考打造集文化、科普、教育為一體的蘭考黃河水利風景區(qū),構建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新高地。
毛主席視察黃河紀念亭。紀念亭為紀念毛主席1952年視察黃河蘭考段的珍貴歷史而修建。2004年由于標準化堤防建設需要,在確定原址紀念亭無法實施修繕保護的情況下,將紀念亭搬遷到東壩頭險工。毛主席視察黃河紀念亭為正方形,雙重檐,寶蓋頂,上嵌黃色琉璃瓦,高9米,邊長10.18米,8個臺階。亭上正中東西兩面鑲漢白玉“毛主席視察黃河紀念亭”10個字,亭中立青石碑,碑陽正對黃河大轉彎,上刻毛主席手書“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碑陰刻毛主席1952年10月30日和1958年8月7日兩次來蘭考視察工作的經(jīng)過。
焦裕祿精神現(xiàn)場教學點。蘭考是焦裕祿精神的發(fā)祥地,為大力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焦裕祿干部學院將東壩頭險工作為其現(xiàn)場教學點,每年約有40萬游客來此參觀,了解焦裕祿同志帶領蘭考人民治理風沙、鹽堿、內澇“三害”的光輝歷史,學習焦裕祿精神。
黃河防洪工藝教學壩。以毛主席、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黃河佇立之地東壩頭險工14垛為基礎,在10垛至15垛護岸段打造了黃河防洪工藝教學壩,完整展示9種壩工技術,把壩工技術作為河南治黃文化的組成部分,依托黃河防洪工藝教學壩開展治黃文化宣傳。
1952文化園。利用蘭考黃河河務局機關舊址建設,以毛主席第一次視察黃河時間命名,按照20世紀50年代建筑風格對院內建筑物加以設計改造,在保留建筑本身歷史的同時,使建筑空間更具美感。為了更加生動地講好黃河文化,設置了突出治黃工作特色的文博區(qū)、會務區(qū)、餐飲區(qū)、住宿區(qū)。在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時,積極傳播黃河文化,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
黨史、軍事博物館。該館位于1952文化園南側,是黨史教育的重要地帶,通過文字、圖片、實物等展示在黨的領導下紅軍長征歷史等,是黨員干部和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場所。
“法治號”小火車。以蘭壩鐵路支線為依托,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將依法治河管河建設的核心內容在車廂中濃縮提煉,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傳遞給游客。蘭壩鐵路建成于1951年,主要用于蘭考、封丘、長垣、濮陽、東明等地防汛石料運輸,1952年毛主席視察蘭考黃河時,乘坐的專列從隴海鐵路轉到蘭壩鐵路直至東壩頭,現(xiàn)在恢復鐵路運營長度約4.25千米,已經(jīng)成為傳播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的一道移動風景線。
普法電教區(qū)。利用電子技術建設的普法電子教育區(qū),設置大型電子顯示屏、普法觀看區(qū),每日滾動播放法治作品、法治口號和法律法規(guī)知識,以文化作品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識。
沿河步道。沿河步道采用木質仿古風格依河而建,共設置宣傳板127塊,主要涉及憲法、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節(jié)水優(yōu)先、空間均衡、系統(tǒng)治理、兩手發(fā)力”治水思路和新時代水利改革發(fā)展總基調、黃河文化、生態(tài)保護等內容,成為普及黃河文化知識、傳播黃河文化的重要宣傳陣地。
治黃文化長廊。治黃文化長廊以毛主席紀念亭為中心,南北兩側共修建兩處,內容為黃河概況篇、河道變遷篇、黃河水患篇、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視治黃篇、治河方略篇及治黃成就篇6大篇章,共24塊展板,糅合多種黃河文化元素,集中向人們展示蘭考治黃歷史、治黃故事。
多重特色景觀依河而建,相互融合,形成了蘭考黃河水利風景區(qū)的核心區(qū)域。游人在觀賞與游玩中,濃郁的黃河文化氛圍撲面而來:既可以感受明清河道的歷史滄桑,又可以欣賞現(xiàn)行河道的波瀾壯闊;既能領略銅瓦廂古鎮(zhèn)的韻味,又能體會現(xiàn)代防洪工程體系的完備。
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把脈施策,擘畫了新時代黃河保護和發(fā)展的藍圖,開辟了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工作的新視野。沐浴在焦裕祿精神下的黃河蘭考段,將以此為新起點,持續(xù)推動黃河水工程與水文化融合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