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嫚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重慶北碚 400715)
通常意義上的空間概念指的是物理意義上的空間,認知意義上的空間和語言意義上的空間(丁涵,2016)。[3]“時空表現(xiàn)”具體指的就是認知系統(tǒng)在認識空間后,將其轉化空間語言表達并投射在時間領域的現(xiàn)象,而空間定位詞有定義空間及方向的功能,常用來在廣度上確立某個點或是某個運動行進的方向,這種選擇傾向使得時間得以承載在空間內(nèi)發(fā)生運動的動作主體的背景功能。
將漢英日語里一日內(nèi)時間表達進行對比,如漢語的“下午”和“晚上”中方向指示詞“上”和“下”則明確了時間段的范圍,可在確定時間點后準確表述日間的正午之后的時間段和午夜之前的時間段。此外英語中沒有專門針對凌晨的時間名詞,而會采用將“dawn”視作時間節(jié)點,將凌晨劃分到“before the dawn”里。日語“午後”在表達正午的12點后面添加上助詞“后”,也就是說其是將“正午”作為一個基準點,將這個基準點之后的時間段認定為“午后”。[4]
由此可見,不同語種的時空表達都需要“基準點”的存在,或確定某個時間基點后再對范圍時間進行描述,也正是在此描述中不同語言的時空表達差異就顯現(xiàn)出來了。
借助王寅(2018)總結的Lakoff提出的動態(tài)認知理論[5],我們大體可將認知動作的行為圖示分為以下六類:容器圖示;部分—整體圖示;鏈接圖示;中心—邊緣圖示;起點—路徑—目的地圖示;其他的認知圖示:上下圖示;連續(xù)圖示等。
空間定位使得時間在靜態(tài)層面上有了穩(wěn)定的基點,那么Lakoff的動態(tài)認知理論則從動態(tài)層面上將時間視為流體,可以改變自身的形態(tài)、深淺、構成部分等等。因此Lakoff提出的多種動態(tài)認知圖示也給了本文探討漢英日三語在時間段的空間表達結構時提供了可行理論。
漢語中時空表達的基本結構為空間動詞或副詞與時間名詞的結合。其構造總的來說有兩種:“空間助詞+時間名詞”和“時間名詞+助詞/空間助詞”。比如:
(1)到:到8點了
(2)在…時候:在9點的時候
(3)…過:11點過
(4)…左右:4點左右
(5)…到…(之)間/…到…的時候:5點到8點之間/時候
例1和例2均屬于“空間助詞+時間名詞”這一類表達結構。例3中時間名詞后接動態(tài)助詞,明確時間基點的同時又避免了例4中左右?guī)淼臅崦列裕瑢⑷涞闹行闹糜跁r間基點過后這一點上,從語感上漢語母語者會比非母語者更能感知該句中時間的遷移。
英語時空表達中含有介詞的空間表達形式主要有以下8種:
(1)In型: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2)At型:We get up at eight o’clock.
(3)On型:On mother's day,we should send flowers to our mother.
(4)Before型:Before 15 o’clock.
(5)Up型:Up to nine o’clock.
(6)Until型:Until 10 o’clock.
(7)From…to型:Mia has to do her paper from 8 am to 9 pm.
(8)不含有介詞的時空表達:Afternoon,beforenoon,midnightly等等。
但受制于英語在語法構成上的固定性,其在時空表達功能上更突出副詞性。
含有助詞的時空表現(xiàn)里,日語的句子構成主要是以“時間名詞+助詞”的形式存在:
(1)fk(x)…(xi)で型:①午前7時fk(x)午後8(xi)で、仕事PHⅩⅢtf。
(2)に型:①7時に起ffi(xi)ⅩⅢ。
(3)で型:①一般的吸収fu速ffk、0.3~3時間で最高血中濃度に達ⅩⅢtf。
(4)不含有助詞的時空表現(xiàn):午前、午後、夜中、深夜等等。
日語中“午前”和“午後”這樣表達二維方位關系的構造不同,像“深”和“正”這類的時空指示詞則將空間表達帶向了更為立體的拓撲關系中。
第二章節(jié)中引用Lakoff的動態(tài)空間理論講空間關系投射到時間表達中,把時間分為時間點和時間段,并將時間全體看作抽象的拓撲空間,使得時間段自身也就可以被認為是具像化了的擁有是動態(tài)性質的時間:
(1)薩利在晚上7點到8點做作業(yè)。(范圍時間、連續(xù)結構認知模式)
(2)Sally is doing her homeworkfrom 7 to 8 pm.(范圍時間、連續(xù)結構認知模式)
(3)サリtt夜7時fk(x)8時(xi)で宿題PHⅩⅢtf。(范圍時間、連續(xù)結構認知模式)
范圍時間相對應這種認知模式與前節(jié)討論的略有不同,上述時間段的連續(xù)性尚且較為明確,但本節(jié)中所考察的這一類的時間段的連續(xù)性則更有動態(tài)特征。正因如此,中日英三語中的連續(xù)性認知模式的基礎就在強調時間段的動態(tài)性這一點上。
(4)(在)八點起床。
(5)Getting up at 8 o’clock.
(6)八時に起ffi(xi)ⅩⅢ。
在限定時間點的使用場合中,語言的空間表現(xiàn)向語言的時間表達這一邊產(chǎn)生了語義的擴張。為了確定抽象意義的時間點,以客觀世界的經(jīng)驗為基礎的空間觀念就會朝著時間概念轉移,方位指示詞類的介詞、助詞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因此,漢語里的“在”,作為時間補語可以在例10中強調“八點”這個時間節(jié)點的存在性。此外,英語的類似“at”的介詞和日語中類似“に”的助詞也有類似現(xiàn)象。
1.虛詞系統(tǒng)的差異
陳平(2018)提到漢語的介詞是虛詞,能單獨充當主、謂、賓、補、定、狀等句子成分。但其組合能力很強,不僅能與其他詞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還可充當其前直接成分。此外漢語介詞與動詞之間有來源關系以及眾多的兼類現(xiàn)象存在。
比如“飛機朝南方飛去了”中介詞“朝”將“南方”同動補短語“飛去”結合起來,引出同動詞所指動作行為。介詞“朝”也可以解釋為動詞“面朝”,從而形成雙動詞句式。而在日語譯文“飛行機tt南へ飛(ix)で行っft”和英語“the airplane is heading towards the south”中,介詞和動詞的區(qū)分就往往非常鮮明。
英語介詞概念和日語助詞在語法功能上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作為黏著語的日語格體系中,因其自身并不存在諸如英語里的格表現(xiàn),盡管相同之處較多,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同。如“林fh(ix)tt駅で(Ⅲ)スPH待ってⅩⅣtf”與“林fh(ix)ttプーFIで泳ⅩⅣでⅩⅣtf”里下劃線空間助詞“で”都表示在某處做某事,“Mr.Hayasi is swimming in a pool”與“Mr.Hayasi is waiting at a station for bus”中的“at”“in”“on”也是同理。然而我們從語義上無法將單個英語介詞和“で”一一對應,也因其對應關系無法完全成立,從而揭示了日語助詞豐富的多義性與英語介詞的描述準確性。
2.空間認知的差異
人們認識空間的方法、角度和階段會對語言表達產(chǎn)生影響。時間表達依附于空間結構,因此對空間的不同見解也會導致時間表達的變化。之前我們通過例舉發(fā)現(xiàn),英語在描述時間段時通常會將時間輪廓抽象成某種容器結構,其內(nèi)容物就是時間本體。漢語和日語雖也會使用容器認知結構,同時兼有連續(xù)認知結構與上下認知結構。
(1)以動態(tài)認知模式為基礎,使用容器結構認知模式和連續(xù)結構認知模式的英語,一般可以通過“介詞+定冠詞the+時間名詞”約束句子中的“時空表現(xiàn)”。漢語傾向上下結構認知模式,日語為中心向外圍擴散的認知模式,延伸出了前后結構認知模式和容器結構認知模式。
(2)通過對比漢英日三語的虛詞系統(tǒng),可以發(fā)現(xiàn)漢英日三語在時間表達上的差異是多個因素協(xié)同產(chǎn)生的,首先是認知空間的方式影響時間的感知進而影響時間表達,不同語言的虛詞系統(tǒng)又使得時間表達差異進一步擴大。[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