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 陸 婧
21世紀是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以網絡技術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網絡教學以其開放性和互動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尤其是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借助網絡手段展開教學,革除了傳統作文教學方法陳舊的弊端,突破了作文教學的困境,給作文教學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
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更新傳統的教學手段,構建多媒體作文教學的系統工程,切實為初中作文教學搭建良好的平臺,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遵循固定的模式,教師出題后,講解寫法,然后要求學生寫作。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寫出來的文章枯燥乏味,充斥著太多的說教內容,并且由于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很少有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的機會,因此,作文的源泉幾近枯竭,往往是閉門造車,文章缺乏真情實感。
在寫作教學中巧妙地借助網絡資源,就給學生打開了認識世界的新窗口。教師在導入階段便可借助網絡給學生提供與寫作主題相關的圖片、聲音、視頻等,把學生帶入生動的情境之中,激發(fā)他們參與課堂討論和寫作的積極性。在這種交互型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斷被激活、喚醒。
以“我的校園”為題的寫作為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總是腳步匆匆,生活的軌跡是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很少能駐足欣賞校園的風景。如果直接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很有可能出現許多無病呻吟之作。因此,筆者借助網絡的超文本性、跳躍性、交互型等特點,事先讓學生拍攝或搜集學校全景或者某一角落的照片,然后自己進行匯總,配上輕柔的音樂做成小視頻,再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便會欣賞到日常未曾留意的美景,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美景進行寫作。學生在觀看視頻和圖片的過程中,加強了情感的積累,有了寫作的動力。
在這個網絡時代,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突破傳統作文教學的局限,為學生創(chuàng)設廣闊的學習空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包羅萬象的網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作文素材,仿佛把大千世界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只要輕點鼠標,目之所至,就能獲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
在日常的作文訓練中,學生借助網絡資源搜集相關資料,拓展思考的范圍,在搜集素材過程中拓展寫作的思路。
以寫“生活中的勞動者”為例,筆者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搜集相關材料,學生的寫作范圍便不再僅僅局限于醫(yī)生、教師等職業(yè),而是拓展了思路,他們懂得了每個行業(yè)、每個崗位均有表現突出的人物,每個人身上均有著可貴的品質。例如,學校門口每天兢兢業(yè)業(yè)的崗亭門衛(wèi),凌晨就穿梭于各大樓棟的送奶工人,不分寒暑冬夏清掃大街的清潔工等。學生在寫作時,拓寬了思路,便可以娓娓道來,文章內容就會豐富而多彩。
觀察可以說是作文教學的中心,教師指導學生按照步驟觀察、確定重點,學生才能深入細致地觀察人物、事物、景物,而且,借助多媒體輔助觀察,輔之以適當的想象,會賦予人物或者景物特別的情感,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體驗。
例如,在課前讓學生認真觀察植物的特征,在上課時,通過多媒體資源教給學生多樣的觀察方法,如用眼睛看植物的形狀、顏色,用鼻子嗅它的氣味,用手去觸摸它,綜合運用多種感官,引導學生認真思考,自由表達,從練說到練寫,既省時又高效。比如有位學生在觀察了丁香花的不同姿態(tài)之后,抓住了丁香的優(yōu)雅和纖弱的特點,配合以其他感官的感受,給讀者呈現出了一株風韻獨特的丁香花,表達了對丁香花的喜愛之情。
同時,還可以借助網絡資源開展讀寫結合的訓練活動,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閱讀和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寫作程度也能提高”。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高效閱讀,以讀促寫,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要利用網絡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無限的創(chuàng)作空間。
例如,學生可以借助網絡閱讀有助于提升作文水平的文章,真正做到知情達意、了然于心,通過閱讀促進寫作。并且,要做到邊讀邊思,正如孔子所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閱讀時,一定要深入思考,要入情入境,情感和思想共舞,思考和學習相結合,這樣才能為寫作儲備豐富的素材。而且,網絡的交互性也給學生提供了便利,如可以復制、粘貼文章的優(yōu)秀語段,作為寫作素材進行保存,逐漸提升自己的閱讀思辨能力和寫作能力。
在日常寫作教學中,如果能有目的、恰當地運用網絡資源,可以給寫作教學注入新鮮的活力,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優(yōu)化訓練的過程。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思路、引導觀察、讀寫結合等方面下功夫,能夠促進學生高質量、高速度地獲取寫作知識,提升寫作技能,形成自我的寫作個性,抒發(fā)獨特的個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