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陳紅麗
學校期中考試出成績了。
第二天心理課上,我以“期中考后我的家庭飯桌”為主題,上了一節(jié)繪畫心理課。初一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歡這種上課方式。繪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期中考后我的家庭飯桌”,另一部分是“我期待的考后家庭飯桌”。雖然部分學生的繪畫略帶夸張,但是從圖畫中,依然可清晰地看出考后家庭的“千姿百態(tài)”。考后家長該如何與孩子談成績呢?本文有如下一些建議與家長分享。
與孩子談成績,家長首先要想好談話的目的,是通過反思考試得失,鼓勵孩子再接再厲?還是發(fā)泄心中難以抑制的焦慮、不安?家長可以建立如下兩個考后談話的目的:第一是將考后談話看作是親子溝通的契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強有力的支持者和幫助者;第二是幫助孩子通過考后反思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勝不驕、敗不餒。選擇談話的場合有兩個原則,一個原則是有外人在場時不談,另一個原則是吃飯的時候少談。
孩子成績不錯,家長欣喜、滿足;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焦慮、生氣。很多家長被成績沖昏了頭腦,對暫時的勝利要么獎勵、要么一帶而過;對暫時的失利瘋狂地投之以各種斥責行為。這樣既不利于談話的展開,也不利于談話目的的達成。家長應理性地看待考試的意義,并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容易與孩子建立起考后談話的心理基礎。
1.家長要理解考試的積極意義。
考試有很多積極意義,如考試的第一目的就是檢驗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果,檢查出學習中的盲區(qū),再不斷地去改進、完善;考試可以讓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不斷提高,平時的各種大考小考就是為最后的沖刺積累知識和心理能量的過程;孩子能通過考試經(jīng)歷,來習得如何以理性的思維和樂觀的心態(tài)應對未來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這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意義更大。
2.家長要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成績考得不錯,家長可以說:“考得不錯,看到你這么開心,爸爸也很開心,繼續(xù)加油!”如果孩子考得不太好,家長可以說:“媽媽看到你的成績,有點難過。你是不是也有點不開心?”盡量不要用“失望、憤怒、憂慮”這種“度數(shù)”較高的詞語。家長客觀而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將觀察到的孩子的情緒也表達出來,不帶有任何評判,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能夠理解自己,可以和自己一起去面對問題。
家長要幫助孩子對考試結果進行積極歸因,讓孩子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
在心理學上,歸因指的是推斷事件或行為原因的過程。對成績進行不同的歸因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同。例如,此次數(shù)學成績不理想,如果孩子說“這次老師出題太難了”,或是“考場上有個同學總咳嗽”,他是把成績不好歸因為外部的不穩(wěn)定因素。如果孩子傾向于將不足歸因為外部因素,容易變得缺少責任感,遇到問題就推卸責任,會降低持續(xù)努力的心理動力。當孩子把考試的失利歸因為“能力”這個相對穩(wěn)定的內(nèi)部因素時,如:考不好是因為自己太笨了、再努力也沒有用,孩子就容易產(chǎn)生無助的消極心理,從而降低學習的期望值,甚至自暴自棄。如果孩子把成功歸之于自己能力強、努力程度高等內(nèi)在因素,既可使他產(chǎn)生滿意、自信的情緒,也可能使他驕傲、自負。
積極的歸因能夠幫助孩子更積極地對待挑戰(zhàn)和壓力,從而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歸因呢?
1.從外部歸因轉為內(nèi)部歸因。
外部因素都是不可控的,所以無論成績理想或不理想,都要引導孩子從自身找原因??嫉煤?,可以使孩子產(chǎn)生自我價值感,提升自信心,考得不好,可以讓孩子主動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2.從能力歸因轉為努力歸因。
家長要和孩子多做努力歸因。孩子考得好,就引導孩子想想自己取得成功是因為自己做了哪些努力,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就和孩子一起分析,是不是因為缺少努力,幫助他維持較高的成就期望,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績。
3.從簡單的努力歸因轉為多維的策略歸因。
想要達到預期目標,不僅需要付出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努力,還有很多影響因素,如目標設定、情感投入、時間精力、方法策略等。家長可引導孩子從簡單的努力歸因轉為多維的策略歸因。當孩子很努力,但成績沒有提升時,要告訴孩子不是努力得不夠,也不是能力不行,可能是因為某些學習方法不恰當。家長應與孩子一起尋找適合他的學習方法,改進學習策略。當孩子考得好,應和孩子總結一下哪些學習方法還不錯,才會讓這次考試取得成功,能不能將這些方法用到考得不太好的學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