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力
(大埔縣林業(yè)局,廣東大埔 514299)
金線蓮(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又名金線蘭、金絲草,屬蘭科開唇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名貴稀有中藥材,全草可入藥。金線蓮具有除濕解毒、平衡陰陽、扶正固本、生津養(yǎng)顏、調和氣血、五臟及養(yǎng)壽延年等功效,在生活中適當服用金線蓮對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具有一定作用。因金線蓮有很高的保健及藥用價值,其價格連年攀升,野生資源被人為掠奪性采挖嚴重,加上其自身繁殖力很低,生長緩慢,野生資源瀕臨滅絕。20 世紀80 年代,開始人工地栽和大棚種植金線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供需矛盾,但品質比野生金線蓮差。廣東瑞和生物科技開發(f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 年2 月從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引進金線蓮種苗,在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進行林下仿野生栽培試驗,經(jīng)過6 年探索研究,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
大埔縣屬山區(qū)縣,植物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達78.87%,一年四季都適合金線蓮的生長。金線蓮生性嬌貴,既怕熱又畏寒,喜溫暖濕潤、光照偏弱、清潔無污染的環(huán)境。要使金線蓮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就需要選擇通風、濕潤的地帶,在有散射光的高大闊葉林下種植,一般以上層郁閉度在70%~80%、下層植被覆蓋度在40%左右的喬木為宜。土質以疏松透氣、富含腐植質的紅壤或者黃壤為好,土壤酸堿度應為中性至弱酸性(pH值5.8~6.5),山體坡度以20°~30°的緩坡為佳[1]。
1.2.1 場地消毒
1)建園時將園地上雜草、灌木叢及含有病菌、害蟲、蟲卵的枯枝落葉清除,遠離園地進行焚燒處理。2)對園地進行殺菌,對土壤噴灑0.5%的福爾馬林和70%的百菌清,然后翻拌表層土,使藥土混合拌勻,為保證噴灑藥品的土壤能夠與其他土壤充分混合起到殺菌作用,應將表層土堆放在一起,用塑料膜覆蓋嚴。此外,園地周邊也要進行殺菌、消毒處理,在栽植前7 d 把塑料膜揭除,攤開表層土使藥味完全揮發(fā)后備用。
1.2.2 地塊整理
用鐵絲線徑3.5 mm、網(wǎng)孔50 mm×50 mm 的鐵絲網(wǎng)圍欄,做成高度2 m 的籬笆,把所選地塊圍成林下套種基地,以防禽獸為害。在基地內整20~25 cm 畦高,長寬分別為6 m 和1.2 m 的苗床,為方便管理應預留25~30 cm 的通道。把消毒后的表層土與腐熟的牛、羊糞混合作基質,均勻鋪于苗床上,厚度以10 cm 左右為宜。
1)采集野生金線蓮栽培,在培出幼苗后擴大繁殖。2)選用煉苗后組培苗種植,這是當前生產(chǎn)金線蓮的主要種苗來源。栽培時應選擇正規(guī)的育苗公司培植的苗木,要求葉色濃綠且有光澤,生長健壯,苗高8~12 cm,根長2 cm 以上,有3~4 片葉,無污染,無病蟲害[2]。
每年2—3 月是南方地區(qū)種植金線蓮的最佳季節(jié),在氣溫上升至15 ℃左右時,選擇在陰天或晴天下午進行,此時種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長發(fā)育快。按5 cm×5 cm 的株行距植于種植帶,種植時先將幼苗根系上的培養(yǎng)基用水洗凈,再在0.01%高錳酸鉀消毒液中浸泡2~3 min,然后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凈。定植時在基質上用手指挖一小穴,將苗木放入后理順根系埋入地表腐植層中,然后輕輕壓實土層,淋足定根水。
金線蓮生長的要求特殊,畏直射光,喜歡林間散射光,適宜光照強度為2 500~5 000 lx,但林間散射光飽和點較低,過強會灼傷金線蓮,過低又不能滿足金線蓮的生長需求,故林下光照控制在“三陽七陰”為宜。當林木郁閉度過低、遮陰不夠時可在上方搭設遮陽網(wǎng);若光照太弱,可以疏除部分樹枝葉增加光照。
金線蓮對溫度的要求很高,既怕高溫又怕低溫,適宜的生長溫度在20~30 ℃。由于林下仿野生栽培無控溫設施,當冬、春季溫度過低時可通過蓋膜保溫;夏、秋季溫度過高時,可采取加蓋遮陽網(wǎng)、澆水來調節(jié)溫度。
金線蓮喜濕但怕漬水,因此栽后前期以保溫保濕為主,成活后堅持“不干不澆”的原則。栽植前10 d 相對濕度應控制在85%左右,待苗木成活后可適當降低濕度。若天氣持續(xù)干旱,可適時澆水,如遇暴雨或連綿陰雨,要用塑料膜將金線蓮蓋好,并注意排水,以防栽培畦濕度偏高或漬水。
一般在栽植后30 d 開始施肥,肥料以發(fā)酵的豆餅稀釋液或稀釋后的沼液等有機肥為好,在肥液中可適量添加硫酸亞鐵,使金線蓮葉色濃綠而富有光澤。施肥后隨即噴灑清水,既可避免葉片被肥液污染,又可保持土壤濕度適宜。在金線蓮生長旺盛期間,每隔15 d 用10%氨基酸500 倍液葉面噴肥1 次,可提高金線蓮產(chǎn)量[3]。
仿野生栽培的金線蓮抗性強,病蟲害較少,較常見的主要有猝倒病、軟腐病、紅蜘蛛、蝸牛、蛞蝓等。
4.1.1 猝倒病
猝倒病病苗莖基部出現(xiàn)黃褐色水漬狀病斑,很快發(fā)展至繞莖一周,病部組織出現(xiàn)腐爛干枯溢縮呈線狀后倒伏死亡。此病多發(fā)生在氣溫較高的6—8 月,此季節(jié)應注意檢查,發(fā)現(xiàn)病株立即拔除,移至種植園外用石灰掩埋防止病害蔓延。發(fā)病初期可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防治,感染嚴重時可用普力克或者多菌靈藥液噴灑防治,每隔7 d 噴1 次,連噴2 次。
4.1.2 軟腐病
軟腐病屬細菌性病害,多發(fā)生在金線蓮種植初期,由于種苗剛從苗圃場出來,苗木嬌嫩,不適應外界環(huán)境,因此抗病蟲害能力較差,一旦碰傷很容易受到細菌感染,造成植株腐爛死亡,處理不及時就會感染其他苗木,導致軟腐病發(fā)生。應在雨前、雨后或澆水后用14%絡氨銅水劑300 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噴施防治。
4.2.1 紅蜘蛛
紅蜘蛛的成蟲和若蟲主要為害金線蓮的葉片,汁液被吸食后葉綠素會受到破壞,葉面呈現(xiàn)灰黃點或斑塊,甚至變黃枯焦脫落,造成植株枯死??捎?0%蟲螨靈 3 000 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進行噴霧滅殺。
4.2.2 蝸牛、蛞蝓
蝸牛和蛞蝓是金線蓮生長過程中最常見的害蟲,可在種植園地周圍設置防蟲網(wǎng),防止害蟲爬入。害蟲發(fā)生初期可在早晨日出之前或雨后人工捕殺,大面積發(fā)生時可在害蟲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噴灑藥劑防治。定期清除園區(qū)內雜草及枯枝落葉,減小園區(qū)濕度,并在林下樹根周圍噴石灰粉或草木灰,防止害蟲爬上苗床啃食植株嫩莖和嫩葉[4]。
適時采收能夠保障金線蓮的質量。一般而言,大埔縣采收期是種植8 個月后(每年11 月),金線蓮葉背呈紫紅色、葉面金黃脈網(wǎng)明顯,莖呈綠色,植株即將開花,此時采收的金線蓮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質好。采收前 60 d 停止一切施肥和防病蟲害工作。
采收方法有2 種。1)不論植株的大小全部連根拔,此種方式采收的金線蓮根、莖、葉完整,質量好、價格高,但采收后要重新種植,花費成本高。2)割莖留根采,采收時工具要消毒,保證無污染。收獲地上部植株,保留莖基一個莖節(jié),待來年氣溫適宜時,留存的莖節(jié)上重新萌發(fā)新芽,實現(xiàn)持續(xù)生產(chǎn)。此法雖然節(jié)省費用,但費時費力[5]。
采收后的金線蓮要及時用清水洗凈,晾干表面水,即為金線蓮鮮品。將鮮品置于太陽光下曬干或用烘焙機在60 ℃狀態(tài)下烘干,則為干品。
加工好的產(chǎn)品應密封貯存,注意防潮。長時間貯存應放入冷藏庫,庫內溫度控制在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