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強
[摘要] 遵循教學規(guī)律,循序漸進,通過美術課中的“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等領域的教學滲透,把美術教學從學習技能技巧的層面提高到審美文化的層面,充分發(fā)揮美術的情感陶冶功能,既“悅目”又“悅心”;既注重“畫品”培養(yǎng),又重視“人品”的培養(yǎng),逐步養(yǎng)成學生健全人格,實現(xiàn)小學美術教學立德樹人的綜合素質發(fā)展目標。
[關鍵詞] 小學美術教學;品格培養(yǎng);四大領域
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豐富化,而美術課程又是美育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育價值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開宗明義:“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對國民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習圖像傳達與交流的方法、形成視覺文化的意識和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chuàng)造力已成為當代美術課程的基本取向?!薄懊佬g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力求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要求?!?/p>
審美能力和品格培養(yǎng)并不只是所謂主科的事,美術課中認識、教育、審美等各種功能應得以體現(xiàn),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作為美術教師,美術課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技巧,還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美術課中的“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等領域的教學滲透,把美術教學從學習技能技巧的層面提高到審美文化的層面,充分發(fā)揮美術的情感陶冶功能,既“悅目”又“悅心”;既注重“畫品”培養(yǎng),又重視“人品”的培養(yǎng),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品格,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一、欣賞·評述:“悅目”與“悅心”
優(yōu)秀的藝術形象常常起著深刻的作用。小學美術教材中結合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分別編排了欣賞自然風光、動植物、古今中外名作(繪畫、建筑、雕塑、工藝美術、民間藝術)、服裝、兒童美術等相當豐富的內容。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合理把握,充分運用“欣賞評述”領域中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滲透品格教育的內容,寓德育于美術欣賞中,定能影響人、教育人。比如,在欣賞革命歷史畫時,可以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志向;欣賞歷代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的藝術品時,能讓學生感到祖國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燦爛,從而增強熱愛祖國的感情;欣賞宏偉壯觀的建筑能讓學生體驗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壯美;介紹中外藝術家時,能激勵學生學習藝術家刻苦努力、正直為人的品格……
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感官愉快,正由于其中包含了觀念、想象的成分和積淀。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受,它是特定的審美感情。所以,美術教學不應只停留在“好看”“不好看”“像”“不像”,而應根據(jù)學生不同年齡特點引導他們怎樣認識美、理解美、表現(xiàn)美。比如,欣賞俄國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教師不僅要引導分析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還必須對畫中纖夫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介紹,這樣學生才會很快進入這幅畫的意境,為俄國人民的悲慘遭遇感到不平,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的腐朽和黑暗,從而產(chǎn)生悲壯的美感。再如欣賞徐悲鴻的《奔馬》,若教師既對畫家所運用中西結合的形式作介紹,又對作品象征意義作點撥,學生就可以對作者借“奔馬”抒發(fā)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勇向前的感情有進一步的了解了。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豐富化”,藝術形象通??捎|及人的情感深處。而藝術作品的接受過程,體驗是最高階段,學生如能被作品所感染、心靈被打動,陶醉其中,必然會產(chǎn)生共鳴??梢姡l(fā)揮作品的“悅目”作用,更深刻地發(fā)掘其“悅心”的作用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眼力”,學生就能在藝術的海洋中吸取各種養(yǎng)分,陶冶情操,理解美丑,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點、提高審美能力,熱愛、保護和創(chuàng)造美好的東西,并自覺抵制精神污染。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學生在“看”的過程中能對作品發(fā)表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是很自然的。筆者在課堂上也常讓學生當“小評委”,對各種作品進行評述。學生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紛紛參與討論,談論對作品的感受。這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步形成珍惜優(yōu)秀民族藝術和文化遺產(chǎn)、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讓學生學會用語言文字表達自我、表達真情實感,學會與他人交流,能起到涵養(yǎng)人文精神的作用,也可以點燃學生所閃現(xiàn)的智慧火花。
二、造型·表現(xiàn):“畫品”與“人品”
小學美術“造型表現(xiàn)”領域的教學內容相當豐富,無論是形式上的寫生畫、記憶畫、想象畫或者內容上的風景畫、花鳥蟲魚、人物畫等內容,都能體現(xiàn)人文情懷,陶冶學生品格。筆者曾以“松”為題布置記憶畫,從松樹的自然生長到松的象征意蘊都作引導,讓學生體會松之精神、松之品格。在學生筆下松樹千姿百態(tài),巍然挺立,風骨神韻躍然紙上。描繪山水、風景等內容,固然能讓學生體驗大自然之美,并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之情;描畫花鳥蟲魚,也能感悟自然與生命;而在人物畫教學中,同樣可以引導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體會有效控制、調節(jié)和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緒,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
在一節(jié)美術課中,筆者曾讓學生表現(xiàn)《我最熟悉的人》,同學們都完成了各自的作業(yè)。其中,《我的班主任》是以學生對老師的感受來描繪老師工作的辛勞與和藹可親;《爺爺》畫的是布滿皺紋的臉上顯示出的關愛和慈祥;《同學》表現(xiàn)了一個活潑可愛、憨態(tài)可掬、樂于助人的小伙伴形象;《自畫像》則把最了解的自己躍然紙上。一幅《媽媽生氣時》最使人難忘,所畫的是作者媽媽很生氣地正舉起雞毛撣的情景:怒目圓睜,手舉得高高的,一副嚇人的樣子。老師問這位學生:“為什么這樣畫?”她說:“我并不是恨媽媽,知道媽媽是愛我的。”這些作業(yè)雖然稚拙,但都是學生發(fā)自內心、真誠地表現(xiàn)出來的內心世界。在課堂小結中,指導學生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凡高的幾幅《自畫像》,學生在看到凡高包著耳朵的一幅自畫像并聽了介紹后,都敬佩畫家是一個如此真誠的人。此外,還讓學生欣賞羅中立的《父親》,畫中那黑亮的皮膚、刀刻般的皺紋、如黃土高原一樣的臉龐定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定能震撼學生的心靈,并抒發(fā)出對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的熱愛。如此,這節(jié)課有效滲透了理解、體諒父母,尊敬教師、長輩,坦誠平等待人,注重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教育,學生的“畫品”得到了鍛煉,“人品”也得到了熏陶。
三、設計·應用、綜合·探索:習慣與情感
學生的品質是在一定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一幅圖案、一件剪紙、一件手工制作要求構思新穎、制作精細,通常經(jīng)過多道工序。這既是如何構思、安排制作步驟,材料怎樣使用等整個操作過程,也是學生養(yǎng)成縝密思考、耐心細致和有條不紊的工作習慣的過程。
在“設計應用”與“綜合探索”領域教學中,有計劃地結合各種主題、節(jié)日、紀念日、環(huán)境保護等專題內容進行創(chuàng)作,鼓勵學生結合各種主題大膽創(chuàng)造,運用各種形式、各種材料,甚至廢物利用,變廢為美,學生對事物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將得到進一步的塑造。同時,課堂上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表揚偶爾取得的效果,肯定一點點小的進步,指點改善畫面質量,并且鼓勵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會讓他們在鼓勵中獲得自信,在自信中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曾有則新聞:“涂鴉墻上發(fā)泄心靈秘密”,說是一家餐廳設了一堵墻讓客人(多為學生)寫上留言、涂鴉。文章指出,現(xiàn)代學生渴望與人交流、渴望被人理解,而心里的情感堆積與心理問題應在一定的條件下得到調節(jié)釋放,涂鴉就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調節(jié)方法。我們的藝術教育何嘗不是要求發(fā)掘教材,尋找切入點,利用各種綜合藝術活動,讓學生盡情表達,減輕過重壓力?因此,在藝術教育中加強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對學生形成健全品格,健康成長,有著獨特的意義。
美術是一種精神活動,它包含了對作品的題材、主題思想、人的生活經(jīng)驗、道德判斷的認識與理解。唐代畫家張彥遠提出:“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把繪畫的作用與“六籍”相比。同時他又提出:“圖畫者所以鑒戒賢愚,怡悅情性……人之高志,發(fā)人之浩氣”,深刻地認識到繪畫除認識教化之外還可以陶冶性情,豐富精神生活,得到美的享受。顯然,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理想,而小學生正是求知欲迅速萌發(fā)的時期,通過美術課各領域的教學,不僅使他們自然生理的耳目性獲得豐富發(fā)展并形成觀念,也使他們對美的辨別力和鑒賞力得以提高。因此,美術課中除“練手”以外,“練眼”“練腦”,追求真善美,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觀也別具意義。
當然,美術課的品格教育不同于純粹的理論辨析式教育或道理宣示式的法紀教育,它是潛移默化對人的思想進行陶冶,是“移情”,是“積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凈化,它可以通過教學的滲透作用達到目的。早在春秋時期,孟子就明確地把人格精神、道德的善與審美聯(lián)系起來,認為審美包含了道德修養(yǎng)與人格美的問題,涉及善與信和精神愉快,這是美術教學的目標,也是美術教學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
展望未來,社會將需要更多有創(chuàng)造性、有良好的審美品格、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才,美育的全面發(fā)展功能尤顯重要。美術教學作為美育的重要手段,能使學生耳濡目染,把美聚成甘露,滋潤渴求美的心靈。而美術教師應該提高認識,遵循教學規(guī)律,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發(fā)揮潛能,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