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智
從露天到電影院,從一年一場電影到天天可以看電影,從買票看電影到公益放映電影,從黑白小屏幕到大彩屏……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見證著偉大祖國的光輝歷程,蘊含著黨和政府振興鄉(xiāng)村文化的初心使命。
20世紀60年代末,鄉(xiāng)村生活貧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吃飽穿暖,文化生活是一種奢望。出生在那個年代的我們,接受革命教育的渠道就是看紅色電影、聽紅色歌曲和閱讀小人書。
村里來了放電影的,那比過年還熱鬧。一部電影從這個村放到那個村,我們一個村跟著一個村地看,跑遍十里八鄉(xiāng)?!堕W閃的紅星》《洪湖赤衛(wèi)隊》《紅色娘子軍》《鐵道游擊隊》《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上甘嶺》等一批優(yōu)秀紅色影片,成為我童年生活的重要記憶。這些紅色電影讓我懂得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電影中一個個光輝燦爛的形象,時刻激勵著我,成為我成長路上閃爍著的路標。
上學后,我能看小人書了。一部電影公映后,緊跟著相關的小人書也出版了,這對于我來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小人書里面的畫面和文字加深了我對電影內涵的理解,只是,我們沒有錢買書。當時,我幻想著等我長大了,有了錢,一定要買許多小人書,放在學校里,讓學生們想怎么讀就怎么讀。
現(xiàn)在想來,國家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用電影這種形式關心百姓的文化生活,教育人民愛黨愛軍、愛國愛民,永遠跟黨走。
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父老鄉(xiāng)親解決了溫飽問題,對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農村開始有了收音機、錄放機、黑白電視機,還有了在種地之余做生意的人家。茶余飯后,特別是夏日的夜晚,十余人擠在一個農家院子里看電視,有電視的人家就成了村里的娛樂中心。
鄉(xiāng)村文化生活逐漸豐富起來,然而,人們對電影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豐富。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不怕風吹雨淋,成為百姓新的生活向往。于是,黨和政府把改善百姓看電影的條件當作頭等大事來抓,修建了不少電影院。20世紀80年代,全國修建了1萬多家集鎮(zhèn)影院和6萬多個售票放映點,使百姓從露天看電影過渡到室內看電影。離我家大約2公里處就建起了一家電影院,農閑時節(jié),附近的村民天天都能去看電影。農村集鎮(zhèn)電影院的修建,滿足了人們對電影文化的需求,標志著我國電影放映網(wǎng)的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鄉(xiāng)村影院逐漸退出鄉(xiāng)村文化舞臺。政府轉變職能,對電影放映實行政府采購、群眾受惠的新模式,建立完善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服務網(wǎng)絡,保障了農村群眾觀看電影的需求。
我從事文化宣傳工作20余年,其間七次駐村包點,兩次任職駐村第一書記,深知富起來的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向往。每到一個村,我都會關注文化建設,滿足群眾讀書、看報、看電影的需求。
2014年,我在山東省沂水縣沙溝鎮(zhèn)擔任石槽峪村駐村第一書記,那年我們?yōu)榇謇锝ㄆ鹆擞?000余冊藏書的書屋。2015年深秋,我們?yōu)檫@個村修建文化廣場。建成后,群眾紛紛來到廣場,載歌載舞,一位80多歲的老大爺拉著我的手動情地說:“沒想到我們石槽峪村能過上如此幸福的生活?!贝鬆?shù)脑?,讓我深受感動。石槽峪村是山東沂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是一個回族村。我小時候看過電影《回民支隊》,戰(zhàn)爭年代,這個村有許多人參加了回民支隊,是一個英雄的村莊。黨組織派我來村里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是我的光榮,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身邊是我的責任?,F(xiàn)在,每逢村里有大的文化活動,都有村民打電話約我參加,我放下電話,幸福感油然而生。
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建起了農家書屋、文化廣場,讓群眾有書讀,有電影看,有文化娛樂活動場所。黨的十八大以來,鄉(xiāng)村文化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充分體現(xiàn)出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貧窮的年代,紅色電影在我們幼小的心靈播下紅色的種子。改革開放后,電影成為滿足百姓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糧,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電影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也成為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一根標桿,成為實現(xiàn)文化強國和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