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劍
美國,這個標榜“所有夢想都能實現(xiàn)”的地方,它的底層人民過著怎樣的生活?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視角。
為揭開美國底層勞工生存之謎,尤其是近400萬名女性勞工如何在時薪6—7美元的職場求生,芭芭拉隱去專欄作家身份,與女性勞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于是有了《我在底層的生活》這本書。
為了獲得有關底層勞工的第一手材料,芭芭拉輾轉(zhuǎn)于不同地區(qū),在佛羅里達當餐廳服務員,在緬因州當家庭清潔工,在明尼蘇達當看護助手、售貨員……經(jīng)過長達數(shù)月的“臥底”體驗,她最直觀的感受是,“他們的生活就算不用悲慘來形容,說是非常捉襟見肘也不為過”。
對這些底層勞工來說,高強度勞作、低薪與高額房租造成的生活窘迫,只是一方面。為維系生計,他們不得不接受無休止的測謊試驗、搜身檢查等嚴苛管理,還要忍受服務對象的漠視、嘲諷,甚至侮辱。他們所做的是“被放逐者的工作”。
這本書并沒有停留于淺顯的“呈現(xiàn)艱難”,比如對勞工的憐憫與關懷,對雇主的質(zhì)問與譴責等。作者把思考的觸角伸向社會深處,試圖找到導致勞工“捉襟見肘”的根源。
作者認識到,在超大規(guī)模企業(yè)秩序之下,這些處于生物鏈最底端的人“被巨大而盲目、忙著獲益的全球化機器所吞噬”。在這個強大的系統(tǒng)面前,“就連樹林和草地都無法以沒有秩序的自然方式生長,被迫穿上水泥制成的制服”。
如同馬修·德斯蒙德在《掃地出門》中的慨嘆,在“貧窮也是一門生意”的汲取性制度之下,不是某個人、某個群體,而是整體的“制度共謀”堵死了貧困者的脫困之路。同樣,在勞工問題上,在超大規(guī)模企業(yè)秩序背后,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驅(qū)動著“把貧窮變成生意”的巨大機器高速運轉(zhuǎn)。
這種力量,被芭芭拉稱作“共謀的沉默”。她寫道,在這個兩極分化的社會里,有某種“詭異的光學特性”,使得經(jīng)濟地位高的人幾乎看不到窮人?!肮仓\的沉默”一方面是對窮人的忽視,另一方面是對維護利益集團財富和地位的制度共謀。勞工問題的根源,就是這種“共謀”催生的職場專制主義。其表現(xiàn)形式,是高壓管理造成的高成本與低薪資的惡性循環(huán),即企業(yè)主為了維持對勞工的高壓管理,不斷增加投入,由此造成了更多必須壓低工資的壓力。
作者進一步剖析:“更大范圍的社會領域似乎也落入類似的循環(huán)中:削減給貧窮者的種種公眾服務,又增加在監(jiān)獄和警力上的投資?!边@是一個悲劇性的循環(huán),它把人們更深地打入不平等境地之中。在這個循環(huán)體系內(nèi),“從最底層的20%移動到最頂層的20%,就像是進入一個魔法世界”。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職場專制主義對底層勞工自主精神的閹割。作者在書中詳解公司和上司如何通過利誘、威迫等手段,剝奪勞工的基本公民權,以及最終的自尊。久而久之,勞工失去反抗的欲望,變成“只能這樣”的勞動機器。
作者最后得出結論:在社會如此富足豐裕的時刻,即便有著種族、教育、健康等所帶來的一切優(yōu)勢,一個人在經(jīng)濟的最底層仍然必須掙扎求生。
這就是美國底層勞工的生存現(xiàn)狀:就算你努力工作,努力到你從來沒想過的程度,還是有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深陷在貧窮中,甚至越陷越深。
作者體驗和記錄的勇氣,探尋和思索之深刻,令人欽佩。但她只是一個作家,無力也無法找到打破“共謀的沉默”的根本之道。她說,我們真正該有的感受應該是羞愧。她吁請有良知的人“成為一名貧窮工作者,一個沒有名字的恩人”。
而在她之后,馬修·德斯蒙德寫了《掃地出門》,J.D.萬斯寫了《鄉(xiāng)下人的悲歌》。在他們筆下,貧窮成為越來越火爆的“生意”,“共謀的沉默”也愈加堅固。芭芭拉·艾倫瑞克的吁請,也僅得到“只能這樣”的回應。
關于天地萬物與煙火人間的散文合集
作者:賈平凹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21年7月
體悟中國人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生活美學
作者:劉悅笛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