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常銀
(安徽安慶太湖縣百里鎮(zhèn)農業(yè)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安徽 安慶 246400)
太湖縣地處皖西南大別山南緣,是典型的低山丘陵為主的山區(qū)農業(y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氣候四季分明,具有較典型的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 16.4℃,年平均日照1937.7 h,無霜期249 天,年平均降水1368.4 mm,雨季集中在5~7 月。全縣耕地面積 3.44 萬hm2,近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約7.67 萬hm2,以種植糧、油和經(jīng)濟作物為主。糧食種植面積3.75 萬hm2,其中水稻播種面積3.04 萬hm2,占糧食播種面積的81%;年產(chǎn)稻谷18.94 萬噸,占糧食總產(chǎn)的90.8%,產(chǎn)值20836 萬元。
根據(jù)地域因素進行選擇,盡量選擇優(yōu)質高產(chǎn)、抗逆性強、適合當?shù)厣a(chǎn)的成熟品種。目前適合太湖縣種植的品種有兩優(yōu)688、深兩優(yōu)8010、隆兩優(yōu)3463 和Y 兩優(yōu)98816 等。
太湖縣可以采取半旱式育秧方式,秧床不需灌水,播種期在4 月下旬至5 月中上旬,秧齡30 天。
(1)苗床選擇
選擇苗床時需確保土壤肥力充足、排灌方便、背風向陽、土質松軟適宜,為幼苗生長提供良好條件。種植土壤需在秋冬時節(jié)進行翻耕曬垡,實行旱耕水整,耕作前按照375 kg/hm2施加配方肥,提升土壤肥力。
耙后整地做畦,一般畦寬1.5 m,溝寬0.4 m、深0.2 m,邊溝深0.20~0.25 m,這樣便于排水。畦長保持在20 m 之內,便于日常耕種操作。遵循上平下松原則,確保土壤松軟度,維持良好透氣性,確保植株根部茁壯生長。
(2)種子處理
為了提升出苗率,可以使用強氯精500 倍液浸種,時間大約為24 h。浸種后洗凈藥液,用清水浸泡種子,保持時浸時露,自然破胸后播種。
(3)科學播種
播種時畦面應確保一定的濕潤度,根據(jù)種植區(qū)域定量均勻落谷,踏谷力度宜輕,然后在表面撒草木灰。2 葉期時需及時補充水分,確保溝中濕潤度,不建水層,避免土壤水氣矛盾問題,確保氧氣供應充足,有利于扎根立苗促進植物根系茁壯成長,保證良好出苗率,避免根系腐爛。在2 葉至4 葉期間,應保證養(yǎng)分供應,適時補充氮素,促進4 葉期分蘗。此外,還需重視苗期病蟲害防治工作,根據(jù)當?shù)剞r技部門的病蟲情報制定防治措施,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理[1]。
栽插秧苗時需保證種子密度合理,一般維持在每公頃24萬~27 萬株,植行距為13 cm×26 cm。栽插基本苗應保持在每公頃75 萬~90 萬株,栽種高峰苗可以每公頃在420 萬株以內。
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35% 配方肥(16-9-10)675 kg/hm2、氯化鉀75 kg/hm2為基肥;尿素110 kg/hm2為分蘗肥;尿素90 kg/hm2、氯化鉀90 kg/hm2為穗肥;尿素45 kg/hm2為粒肥。齊穗后用磷酸二氫鉀3 kg/hm2,兌水1.5噸/hm2,葉面噴施;葉面褪黃田塊可加尿素5 kg/hm2混噴。
完成移栽后應保證淺水灌溉,有利于護苗返青?;羁煤蟛扇¢g歇灌溉方式,能夠有效促進植株分蘗。栽種后7 天左右建寸水3~5 天,并且適當使用除草劑。植物莖蘗達到每公頃270 萬~300萬時,則可以展開烤田工作。
水稻孕穗、抽穗揚花期間,兩系雜交稻生長快速,對養(yǎng)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較高,應建立水層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乳熟期、黃熟期應確保種植土壤養(yǎng)分、水分以及空氣充足,在此期間露田程度可加重;種植土壤表土出現(xiàn)開裂1~2 mm 時澆灌。黃熟期需預防根系木質化,需采取土壤增氧措施,適當提升露田程度,表土開裂3~4 mm 時澆灌,保證干濕交替,活水到老,農作物收割前7 天斷水[2]。
水稻生長中很容易受到病蟲害侵染,太湖縣地區(qū)主要蟲害有二化螟、稻飛虱、三化螟等,主要病害有稻瘟病、枯紋病、稻曲病等。隨著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病蟲害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需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防治病蟲害。
病蟲害防治需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爭取早發(fā)現(xiàn)、早治理。針對不同時期可能出現(xiàn)的病蟲害制定防治措施,提升秧苗抗病能力,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使用藥劑防治時,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避免農藥殘留影響水稻品質。
太湖縣主要為害二化螟是第1 代,一般在5 月下旬發(fā)生,會造成枯鞘和枯心。以后各代世代重疊嚴重,除造成枯心外還造成白穗。防治藥劑主要有毒死蜱、阿維菌素、三唑磷等。
稻縱卷葉螟屬遷飛性害蟲,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遷入太湖縣,主要為害代是四(2)代和五(3)代。近年來發(fā)生很不整齊,世代重疊非常普遍。
一般選擇卵孵盛期、低齡幼蟲期或葉尖開始縱卷時防治用藥。要求所用藥劑持效期長,并對高齡害蟲有效,具體以縣植保植檢站病蟲情報為準。目前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有氯蟲苯甲酰胺、毒死蜱等。綠色防控區(qū)選用蘇云金桿菌、短穩(wěn)桿菌、球孢白僵菌、核多角體病毒等生物農藥。
太湖縣主要有白背飛虱、褐飛虱2 種。白背飛虱耐高溫,主要發(fā)生在早中稻,以稻株上中部為多;褐飛虱喜陰涼,主要發(fā)生在水稻生長中后期,以稻株中下部居多。
持效期較長的藥劑主要有吡蟲啉、氯噻啉、撲虱靈等;速效性較好藥劑主要有速滅威、葉蟬散等。對白背飛虱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主要是吡蟲啉、毒死蜱等;對褐飛虱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主要有撲虱靈、毒死蜱等。綠色防控區(qū)選用球孢白僵菌、苦參堿等生物農藥。
稻瘟病近年來一般局部發(fā)生,部分品種或部分區(qū)域發(fā)生較重。結合紋枯病、稻曲病防治,于抽穗前和齊穗期重點用藥。選用43%戊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等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用富士一號治療,綠色防控區(qū)選用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等生物農藥[3]。
稻紋枯病是造成當?shù)厮緶p產(chǎn)的主要病害,近幾年呈加重發(fā)生趨勢。封行以后開始流行,抽穗前進入高峰期。
可結合稻瘟病、稻曲病進行防治,選用噻呋酰胺、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己唑醇等。綠色防控區(qū)選用井岡?蠟芽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農藥。
稻曲病在太湖縣有逐年加重趨勢,不同品種對該病的抗病性有明顯差異,抽穗后至成熟期均能發(fā)病,其中孕穗期最易感病。氣候條件是影響稻曲病發(fā)育感染的重要因素,其中降雨量和溫度關系最為密切。水稻孕穗至抽穗期高溫多濕,利于病菌生長,同時長期低溫寡照、多雨可減弱水稻抗病性。另外,化肥用量增加,水稻抽穗后生長過于繁茂,也會加重稻曲病的發(fā)生。
防治稻曲病需抓住防治適期,孕穗期、破口期和齊穗期是3個關鍵防治適期。可在破口前5~7 天用愛苗20 g 或25%戊唑醇25 mL,兌水30 kg,噴霧,破口1/3~1/2 時再噴1 次。
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好的經(jīng)濟效益,需學習先進的水稻栽培技術,重視病蟲害防治,保證水稻健康生長、成熟,提高水稻的質量與產(chǎn)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