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丹
摘要:在幼兒園課程中,既有游戲,也有教學。在制定和實施幼兒園課程過程中,難點不是如何開展游戲,也不是如何進行教學,而是如何處理好游戲與教學之間的關系,特到是在以游戲為主的活動中教師如何給子幼兒指導。
關鍵字:幼兒游戲、教育方法、游戲指導、教師觀察、解讀游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7-182
游戲其實并不難,因為幼兒天生就會游戲,喜歡游戲是他們的天性??梢院敛豢鋸埖卣f,游戲是上天賜予孩子的禮物。這個禮物是孩子看得懂和喜愛的,而這又恰恰不是成人完全看得明白、完全能理解和真正懂得欣賞的??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幼教界,很少有人會不贊賞幼兒游戲,會不尊重幼兒游戲,會不津津樂道地談論幼兒游戲,盡管他們贊賞、尊重和談論幼兒游戲的力度可能不盡相同。
一、各種簡單游戲的樂趣
看到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孩子在河道里嬉水,在田野上追逐,在曬場上用各種不同的種子“搞自己的名堂”,沒有人會不投以羨慕和贊許的眼光。翻出舊時生活在城市弄堂里孩子們游戲的影像或照片,看到那些在做踢鍵子、抽陀螺、斗雞、跳馬、跳繩、打彈子、飛香煙牌子、頂橄欖核、造房子、翻花繩、抖空竹、刮片片、跳橡皮筋、玩老鷹抓小雞等游戲的孩子時,有過此種經(jīng)歷的人無不發(fā)出陣陣感嘆,感嘆自己已經(jīng)過去而不再回來的童年,感嘆而今的孩子沒有了這樣的游戲福分。
游戲其實并不難,這是因為幼兒游戲通常無需特別的材料,一張紙、幾塊磚、一根繩子、幾條橡皮筋、幾顆彈子,甚或沒有任何東西,幼兒都可以做游戲。相反,有時成人給予幼兒一大堆玩具,幼兒反而不會游戲了。
二、游戲指導如同一把雙刃劍
游戲其實并不難,但是在幼兒園教育中,一涉及游戲,問題就變得復雜了,游戲似乎就變難了。幼兒園是培養(yǎng)人的地方。培養(yǎng)人就一定會涉及教學,涉及教學就一定會提及培養(yǎng)目標以及培養(yǎng)途徑和方法等,教學雖然與游戲并不對立,但兩者容易被混淆。
從教育的視角看,只順應幼兒的自然發(fā)展是遠遠不夠的。換言之,只在意幼兒的游戲,而不在意教師的教學,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幼兒園教育。如果任憑幼兒自然發(fā)展,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就會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只有教學,特別是把握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的教學,才能促使幼兒在更高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在理論上,可以將玩(游戲)與教(教學)絕然分開,然而在兒童教育實踐中,很難將兩者分割清楚,兩者實質(zhì)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是所謂的“玩中有教,教中有玩”。
可以說,要做到“教中有玩”已屬不易,而要做到“玩中有教”就更難了。這是因為前者是以教師為主的活動,教師多少能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而后者則是以幼兒為主的活動,含有太多教師無法把握的因素,如幼兒的必趣和需要、幼兒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等,教師不小心就可能出現(xiàn)“游戲幼兒”的傾向。因為它不同于純游戲,幼兒在純游戲時通常是無需教師教的;它也不同于高結(jié)構(gòu)的教學,教師在開展高結(jié)構(gòu)的教學活動時能否顧及幼兒的游戲有時并非十分重要。
“玩中有教”指的是在幼兒游戲時教師給予指導,這就一定會涉及“為什么指導”“指導什么”以及“如何指導”等問題,而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很難回答的。
三、教師不同的解讀產(chǎn)生有不同的指導
提出“讀懂幼兒這本書”,愿望是好的,邏輯似乎也是清晰的,因為只有了解和認識幼兒,懂得幼兒“為什么游戲”“游戲了什么”以及“如何游戲”,才有可能在適當?shù)臅r候用恰當?shù)姆椒ㄈブ笇в變旱挠螒颉?/p>
既然幼兒是一本難讀懂的書,人們就改變了思維方式,試著運用解讀的方式去理解幼兒的游戲,以便更為貼近幼兒,這比持無為的態(tài)度要積極一些。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許多“真理”只是相對的,是在否定之否定中發(fā)展起來的,是在人們不斷解讀、互相對話的過程中逐漸建構(gòu)起來的。人們對于幼兒游戲的認識也是如此。
對一些復雜的事物,特別是對一些可以有多種解釋的事物進行觀察,就不如對一些簡單的事物進行觀察那么容易。對于簡單事物的觀察,也許人們會強調(diào)客觀性,而對于復雜事物的觀察,人們會部分地強調(diào)主觀性和解釋性。換言之,當人們在觀察一些可以有多種解釋的事物時,觀察者所“看到”的事物往往是自己想看到的,而不是客觀存在的;同樣,觀察者所看到的事物含有的意義也往往是觀察者所賦予的,而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教師對幼兒游戲的觀察也不例外。
教師在觀察幼兒游戲時,必須先有立場,有了立場,才會有視角,才會從這個視角看到幼兒游戲的表象,才會賦予其意義。也就是說,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幼兒游戲,看到的是不同的游戲表象,賦予的是不同的意義。例如,看一組幼兒將球從斜坡上滾下來,持建構(gòu)主義立場的人看到的是幼兒如何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獲得物理經(jīng)驗和數(shù)理邏輯經(jīng)驗,賦予的是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主動建構(gòu)兩類不同知識的意義;持成熟理論立場的人看到的則是幼兒滾動球的即時發(fā)展水平,考慮的是幼兒下一步的發(fā)展會是怎樣的,賦予的意義則是成人應順應幼兒在滾球游戲中的自然發(fā)展過程。
將“看到”的幼兒游戲記錄下來,并賦予意義,編成一個“故事”,這就是所謂的“記錄”?!坝涗洝敝皇且粋€能給教師帶來思考和啟示的案例,而不是一種可以照搬的規(guī)則和方法,更不是所發(fā)生的過程的客觀記載。由于“記錄”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對于同樣的幼兒游戲,不同的觀察者就會確定不同的游戲指導方案。例如,對于將球從斜坡上滾下來的幼兒,持建構(gòu)主義立場的教師不會急于要求幼兒學會什么知識和技能,而會讓幼兒自己動手去操作,去嘗試,去體驗,因為他們]相信物理知識和數(shù)理邏輯知識的建構(gòu)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們可能會在適當?shù)臅r候通過改變斜坡的長度、傾斜度以及球的種類、球放置的位置等讓幼兒獲取不同的經(jīng)驗,但不會去要求幼兒完成事先設定的任務。對于同一組將球從斜坡上滾下來的幼兒,持成熟理論立場的教師也不會急于要求幼兒學會什么知識和技能,而是會耐心等待幼兒成長,讓幼兒自己去游戲,至多可能會要求幼兒用體現(xiàn)下一步發(fā)展水平的滾球動作去嘗試。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解讀幼兒游戲,演繹不確定的、情景化的指導策略、內(nèi)容和方法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高水平的教師才能實施。這也就是說,對于一般水平的教師,不如先放手讓幼兒盡情地去游戲,在積累了諸多教育經(jīng)驗之后再著手去指導幼兒游戲,這樣的做法可能更加務實。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國教育部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