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兄叢槐是個文化人,做過教師,當過校長,也有過書記、局長一類的官銜,算得上是我們村比較大的一個干部。退休后修志編譜,為宣傳故鄉(xiāng)多方奔走。有一天他來單位找我,讓我以“火”為題寫寫故鄉(xiāng),他認為故鄉(xiāng)峰嶺底村是一個有“火”特點的地方。其緣由有四:有火的燃料煤炭,在火紅窯爐煅燒的陶瓷,村南山上歷史遺留的烽火臺,以及二十世紀早期馬克思主義播火者高君宇。據此提綱,我思考良久,便記下了下面一些文字來。
煤炭產自村東的陶洼溝和村南的前村。從哪年開始開采,我不得而知。只記得小時候,村中馬路上買煤的人熙熙攘攘,拉煤的車輛成群結隊。有毛驢馱籮筐,有騾馬拉平車,也有人工擔挑。牲口脖頸上戴著的銅鈴聲清脆悅耳,趕牲靈的人邊走邊唱調子高亢悠長。煤場堆著烏黑發(fā)亮的煤堆,像一座座小山包。我小時候常跟隨父親去煤礦買煤。父親拉著平車,我坐在車廂里,一路唱著山歌,便來到煤礦上。裝滿煤后,父親手握轅桿,肩膀上綁著一條皮帶,彎腰傾身向前拉著。我沒有力氣,只能小跑著跟在平車后面。到我家大門口時,兩人早已大汗淋漓,手上、臉上全是黑,像極了戲臺上的包公。
我家住著磚木結構的平房。冬天時室內溫度很低,要生兩個火口才能取暖。一個火口盤在炕頭,是做飯和燒土炕的,我們叫“灶火”。一個火口立在室內中央,是烘烤全屋的,我們叫“火爐子”?!霸罨稹睙拿阂话闶敲好妫凶鳌敖q煤”。點火時,先用一把柴草燃著,再用小鏟子鏟少量“絨煤”置于其上。邊拉風箱,邊填“絨煤”,火苗便呼呼地躥將起來?;鹂谏戏胖豢阼F鍋,火在風箱的吹拂下,火苗直沖鍋底,鍋中的水和食物頃刻便沸騰起來。鍋蓋周圍噴著熱氣,白白的,像煙、像霧,更像雨前的云彩。濕漉漉地拂著人們的臉龐,夾帶著香香的、甜甜的米味兒、菜味兒,直抵鼻腔、食道和胃囊中。“火爐子”一般燒煤塊,叫作炭或黑炭。爐火燒得旺時,爐面的鐵蓋通紅,離爐子近的煙筒也有半截呈暗紅色。滿屋在爐火的烘烤下,便溫暖如春了。每日清晨,當我們兄弟姐妹還在熟睡時,父親早已將我們的棉襖棉褲在煙筒上烤得火熱,放置在各自的被子底下,等我們起床穿衣時,格外溫暖舒服。自幼生活在產煤的村子里,看著熙熙攘攘來我們村買煤的人們,心里常有一種自豪感和優(yōu)越感??傆X得外地人缺煤,一定過著寒冷的冬天。而我們有燒不完的煤,取不盡的暖,是天下最幸福的。
峰嶺底村另一個特色產業(yè)是陶瓷,通俗地講是黑瓷。究竟何時開始燒制,無資料可考。村里人有的說是北宋就有,也有人說是清朝時由太原晉源董姓或迎澤孟家井李姓引入的。不管何時開始,不管源自何地,峰嶺底的陶瓷都是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有兩個歇后語在坊間口口相傳,其中一個叫做“峰嶺底的夜壺好嘴嘴”,意即會說話,花言巧語。另一個叫作“峰嶺底的尿盆釉也不搭”,這里的“釉”通“語”,意即高傲不搭理人,都具有諷刺意味。
峰嶺底早期有多少座陶瓷廠,我不太清楚。但清朝后期和民國年間就有四座。我的高祖父曾辦有一座陶瓷廠,叫“溝門口瓷窯”。“溝門口瓷窯”在解放后收歸國有,成為縣陶瓷廠,是當時享譽晉西北的黑瓷制作場所。峰嶺底的陶瓷品種豐富,適用性很強。大物件主要是甕、盆、罐,小物件有鹽缽、蒜缽、扣盆、海碗等。材料叫作矸子,取自東山的陶洼溝。每日由馬車拉到廠內,粉碎后,加水和泥攪拌,即可使用。如是制作海碗等小件,還需在水池中粉化、沉淀,才能成為如白面一樣的細泥。工人們將泥和好放在車間轉著的輪子上,經過打、拍、摸等各種工藝流程,便制成了陶坯。陶坯再經過晾曬、修整、上釉,方能裝窯燒制。燒瓷的爐窯像一座蒙古包,周邊有六七個火口。工人們要用鐵鍬逐個從火口填煤,火口內火光洶洶,炭聲嗶叭,足有幾千度的高溫。陶坯經過幾天煅燒后,便成了油黑發(fā)亮的陶瓷產品了。我的父親是遠近聞名的陶瓷工藝大師,年輕時師從“來云”師父,做得一手好陶瓷,人們尊稱為“大師父”。他制作的瓷器精致、輕巧,每一件生活用品就是精美的工藝品。父親心靈手巧,精通泥塑、面塑、美術等。在陶瓷工藝方面,除制作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還經常制作一些泥塑小工藝品。記得小時候,每次將毛坯裝進窯后,便高溫燒制幾天幾夜。待開爐出窯時,總會有父親制作的小工藝品一并拿出來。小工藝品著實好看,卻一般不對外出售。廠里會將這些珍貴的小玩意當成禮品,贈送給客人的。記得有一個盛醋的小壺,外觀是一個黑黝黝的小獅子,內部卻是空的,且開口在獅子肚子底下。將醋倒入小獅子后,再平放到桌子上,醋卻流不出來。這件東西已失傳,再也尋找不到了。前年有同學給兒子辦婚禮時,聽一馮姓同學說,他家仍存有我父親制作的這一工藝品。心里非常高興,慶幸父親的作品仍存在世間。
村南有一座山,叫作峰嶺山。海拔雖然不高,卻遠近聞名。究其原因,主要是此山不但是南北氣候的分水嶺,而且具有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意義。山的頂端有一座殘存的烽火臺,是北宋年間修建的。其實,無論是峰嶺山,還是峰嶺底,正確的名稱應為烽嶺。烽嶺變?yōu)榉鍘X,不知是誤寫,還是刻意修改的,誰也說不清。多少年來,人們一直這樣稱呼,一直這樣書寫,望有識之士能恢復舊稱。近年峰嶺山上種植了不少樹木,鄉(xiāng)賢段叢槐自費建了一座“望汾亭”,使山上有了靈氣和活力。如能再增加一些元素,來配合山下的幾個景點,勢必能為當?shù)氐穆糜挝幕錾簧?。比如,修復烽火臺,復建宋軍營。既可觀光,又能讓人們了解當年北宋抗金的歷史,確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峰嶺底村最有名的莫過于高君宇了,是本村土生土長的人才。十九世紀末出生在本村,后在太原上中學,北京上大學。是李大釗的得意門生,也是北大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會員,中共最早的五十多名黨員之一,山西第一個共產黨員。1919年“五四”運動時,他是學生領袖。也是第一個翻墻進入趙家樓的人。據他胞弟高全德稱,高君宇自幼喜歡爬墻上樹,因此練得一身好本領?!拔逅摹睍r,第一個爬上墻頭,第一個沖入趙家樓,并與同學痛打章宗祥,又一把火燒掉了趙家樓,成為名垂史冊的英雄人物。當然,也有史書稱第一個翻墻進入趙家樓的是湖南的匡互生。究竟誰先進入,我覺得沒有爭論的必要,當時也沒有錄像和監(jiān)控。也許是一起進入的,只是翻墻的地段不同而已。高君宇后來成為中共二大的執(zhí)委,可見其在黨內的貢獻是頗高的。他的一首言志詩歌,足以概括他短暫的人生:“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這首贈給他志同道合的革命戀人、被人稱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評梅,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革命先驅志存高遠的偉大抱負。他像火花,以拯救工農大眾脫離貧窮苦海作為理想。他的一生是偉大的,如閃電、火花般耀亮。他的一生又是短暫的,像彗星一樣逝去,但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為振興中華而奮斗。如今,峰嶺底建有他的紀念館,有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去憑吊、去瞻仰。高君宇故居紀念館已成為山西紅色旅游勝地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峰嶺底村原屬靜樂縣,后劃歸婁煩縣,位于兩縣交界處的汾河谷地中。由于汾河和嵐河水長年沖積,形成了一個扇形的小平原。這里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文化發(fā)達,早有人類在此聚居。峰嶺底位于汾河東岸,峰嶺山下,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全村有近四千人,是方圓幾十里的大村。歷代名人輩出,與汾河對岸的下靜游村都是遠近聞名的“名村”。小時候在這里生活時,曾記得村里熱火朝天的“農業(yè)學大寨”情形。比如:壘汾河大壩抗洪,提高壓水力淤田,筑萬米水渠澆地。這一項項工程,無不體現(xiàn)著故鄉(xiāng)人勤勞、勇敢的品格。
高高的烽火臺燃燒著,直沖云霄的煙柱,不知為周圍的百姓提供了多少次安全預警;深埋于地下的煤炭,始終把燃燒自己、溫暖別人作為永遠的理想;火紅的陶瓷窯爐,經過極度的高溫之后,把泥土變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希望;大山的兒子高君宇,他在彗星般迅忽的人生中,把革命火種播到中華大地。這便是峰嶺底,一個把火作為圖騰崇拜的地方,一個具有熱情、倔強、勇敢、奉獻性格的地方,一個熠熠生輝的地方。
【作者簡介】 段新民,1963年生,山西婁煩人。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員。作品散見于各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