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海平
摘要:在初中古代游記散文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文體特點,引領學生揣摩和挖掘文本之美,體會作者的情感。本文主要從細細品讀、準確譯文、借助圖形、文本互用這四個角度出發(fā),闡述了古代游記散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代游記散文? ?策略
當前,古代游記散文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缺乏興趣,對古代游記散文有倦怠感;第二,朗讀流于形式,機械乏味的閱讀難以讀出其中的情與美;第三,譯文“千人一面”,囿于模塊化的套路,使文章變得無美感可言,缺少意境之美;第四,不注重結構的梳理,不能體現(xiàn)古代游記散文的價值;第五,情感的滲透較為淺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處于混沌模糊的狀態(tài)。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教師要立足古代游記散文的特點,豐富教學形式,挖掘其中的語言、意境、結構、情感之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一、細細品讀,讀出語言美
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準古代游記散文,做到吐字清晰、發(fā)音準確,能合理停頓、準確斷句,能理解其中的文意,體會其中的情感。如在讀《三峽》中的“清榮俊茂”時,學生要讀成“清/榮/俊/茂”,才能避免將它誤讀成一個詞,弄明白它們分別代表山清、樹榮、山高、草盛,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學生要“讀好”,就要把握讀的語調、語速,或高亢,或平緩,或低吟,在讀中把握其中的情感基調,理解其中的輕重緩急。
同時,學生要“讀美”,就要細細咀嚼、用心感受,讀出文中蘊含的情感,要不拘一格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只有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讀出文本的情緒,所以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吟誦的方式去涵詠,把自己融入文章的境界,不仿制、不照搬,以自己的方式去咀嚼文本,從而體會文本的美。
二、準確譯文,感受意境美
古代游記散文中有諸多文言詞匯,如果教師一味強調翻譯,就失去了語言的意境之美。對一些生僻字,文本中已經做了注釋,如果教師過深的解讀,勢必會增加學生的理解負擔。如《桃花源記》中的“云”“言”“語”“說”等都表達“說”的意思,教師要能異中求同,激發(fā)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
三、借助圖形,把握結構美
古代游記散文的結構往往反映作者的游程,具有很美的畫面感,教師要置身文中,將文本內容轉換成一幅幅具體的圖畫。在學生閱讀后,教師可提出問題:“作者游歷了哪些地方?游程是什么?游記的路線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這些游程圖畫出來,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學生借圖還原場景,就是立足作者的視角,想象出一個立體的、融入作者情感的景象。如在教學《小石潭記》時,教師從《始得西山宴游記》引入永州,再到華西亭,再到西山,再到鈷鉧潭,西行二十步到小石潭。學生立足獨特的視角,跟隨作者融入意境,理清了整個游程。又如在《醉翁亭記》教學中,“環(huán)”可以看出作者的視角為俯視,再聚焦于西南林壑優(yōu)美的景色,再到瑯琊山,實現(xiàn)了由遠景到中景再到近景的變化。學生只有抓住游程路線,了解散文寫作的特點,才能把握文本的結構美。
很多古代游記散文是將諸個獨立的景觀聯(lián)系成具體的畫面,學生只有記住這些畫面,才能體會作者描繪的畫面,才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圖畫能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畫面,調動學生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理解一些難字疑句。
四、文本互用,揣摩情感美
文本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教師可以利用其他文本來解釋所學內容。如在教學《岳陽樓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表現(xiàn)作者“悲”情感的句子,再利用《登幽州臺歌》《早發(fā)白帝城》等理解作者的情感,體會作者“感極而悲者矣”的情緒。學生只有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礎上,才能深入挖掘文本蘊含的內容,才能借用其他文本的情感去理解文本,從而引發(fā)情感共鳴。
總之,在古代游記散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細細品讀、準確譯文、借助圖形、文本互用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游記散文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毛超.初中文言文教學應重視誦讀[J].中國教育學刊,2018(2).
[2]王兆勝.論20世紀中國游記散文[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4).
[3]陳天嬌.柳宗元《小石潭記》賞讀札記[J].語文建議,2014(4).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秉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