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賢
曾有學生問我這樣的問題:“假如兔子都在拼命奔跑,作為烏龜?shù)哪悖斑M的動力是什么?”
我請她解釋一下,她說:“這個世界永遠都存在一些比你更牛的人,如果把人生比作攀登,也許你窮其一生只能達到某個高度,但對某些人來說,登珠峰都不成問題。如果明知爬不到頂端,那你攀爬的動力和意義是什么?”
當我們用龜兔賽跑來比喻我們的人生時,它隱含了我們對人生的一些信念:
(1)人生是一場賽跑。(是這樣嗎?)
(2)終點處會有一個勝利者,有一個失敗者。(是這樣嗎?)
(3)跑得快還是慢,是一種固定的能力。如果你跑得慢,你就一直跑得慢。(是這樣嗎?)
(4)奔跑很辛苦。但既然你已經(jīng)跑得很慢了,就只有拼命奔跑,才能獲得成功。(是這樣嗎?)
這些隱含的信念所體現(xiàn)的,正是僵固型思維的特征:用一個假設的、“必然會存在”的、比我們強的人作為比較標準,來消減我們成長和進步的意義。
而成長型思維,會用另外一些隱喻故事來形容人生。采銅老師寫過一篇文章,說他想變成一棵樹:“我想成為一棵樹……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總是在生長,一方面往地下去伸更深的根,一方面往天空去發(fā)更高的枝;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是連續(xù)的,我的年輪一點點變粗,新的枝葉在老的枝葉上抽出,乃至我樹干上的疤痕也總是留在那里,覆上一點青苔,成為我久遠的印記……”
一棵樹總是把另一棵樹當成朋友,而不是對手。
更多的樹組成森林,它們一起抵御狂風,為動物的棲居提供家園,構建生態(tài)系統(tǒng)。
樹,追求共贏,它們不相互競爭,而總是默默地相互致意,既相互獨立,又攜手完成使命。
如果從樹的角度,重新回答開頭那個同學的問題,我大概會說,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并不只有比較和競爭。我們做事的動力,也不只是想比別人優(yōu)越。我們每個人都努力生長,既相互競爭,又彼此扶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是親人、朋友、同學、同事、公民……也許我們有高有低,但我們在共同生長的土地下面根須相連。如果你問一棵樹為什么還要生長,既然總有其他樹比它長得高。它大概會回答:“傻孩子,因為我是一棵樹啊。”
(摘自《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江西人民出版社,暮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