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音
(張掖市甘州區(qū)民族小學,甘肅張掖 734000)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在課后練習、語文園地等處滲透綜合性學習。在三、四、五、六年級的下冊,綜合性學習則以一個專題單元集中呈現出來。這樣的編排方式,體現了部編版教材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觀照。教師必須站在課程的高度,站在學生的立場,深度解讀教材,開展積極有效的教學實踐。
從整體上看,綜合性學習內容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是呈遞進式的。具體來說,一、二年級的綜合性學習,主要采用滲透的方式;三、四年級的綜合性學習專題,則是穿插在單元教學中的,與閱讀教學、語文園地等同屬一個單元,并且有活動的提示,這是一種“小綜合”;五、六年級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則完全取代了常規(guī)性的單元教學內容,綜合性學習就是一個單元,這是一種“大綜合”。通過系統(tǒng)化解讀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是有層次的,它是一種螺旋上升式的。這樣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綜合性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素養(yǎng)。
綜合性學習,是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檢閱,具有綜合性的特征。綜合性學習,不僅涉及閱讀,還涉及識字、寫字、口語交際、習作等多項內容。因此,教師要有跨學科的意識、知識整合的意識。比如,五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包含“漢字真有趣”和“我愛你,漢字”兩個板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猜字謎、猜歇后語、猜圖謎等活動,也可以舉辦“趣味漢字交流會”等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能感受到漢字無窮的魅力,了解漢字發(fā)展、演變的歷程,從而認識到漢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教師要深入地發(fā)掘漢字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在對漢字文化、歷史的講解中,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漢字的深刻意蘊。
綜合性學習,為教師的課程教學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因此,教師在認識部編版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時,要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進行豐富、充實、完善。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才會豐富多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其他學科知識作為資源引入課堂,讓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成為一種連接課內外、校內外、學科之間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形態(tài)的學習。從這個角度來看,盡管綜合性學習專題在部編版教材中所占的篇幅相對較少,但其教學空間卻是巨大的。教師必須將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相關內容納入課堂,幫助學生實踐主題。應該說,綜合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課程形態(tài)。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與語文課程相關,還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關。以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為例,該內容編排在第三單元,這一單元的人文話題是“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這樣的主題單元,顯然是開放性的。
在教學時,教師除了將課文中冰心的三首短詩、艾青的《綠》、葉賽寧的《白樺》以及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作為引子外,還要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中在報紙、雜志、書籍等中閱讀到的詩歌收集起來,制作小詩集。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詩歌朗誦的環(huán)境布置、節(jié)目編排、化妝道具準備等,讓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更加豐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評選“小小朗讀家”“最美小詩集”等,并舉行頒獎儀式。因為連接了生活,學生在課堂上會主動地進行收集、整理、朗誦、寫詩、編詩集、評選、展示等系列活動。教師借助詩歌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能走入一個豐富多彩的詩歌王國,積極融入語文學習之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綜合性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究、深度思考的過程。在學生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積極的指導。無論是活動的建議,還是學生閱讀的材料,教師都應主動介入,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活動提示,告知學生在什么時間節(jié)點應該做什么、怎樣做,等等。只有這樣,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才會具有指向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比如,六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包含“回憶往事”和“依依惜別”兩個板塊。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主題進行探究,讓學生做活動的策劃人、設計師。從“填寫時間軸”到“寫活動策劃書”,從“制作成長紀念冊”到“舉辦畢業(yè)聯歡會”,學生要眾籌眾謀、群策群力。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才能落地生根。在教學中,教師要“扶放結合”,轉變教學方式,不斷地調整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樣態(tài),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在學生的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活動機會,賦予學生活動權利,豐富學生的活動形式,開辟學生的活動空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性、自能性的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已經學過的篇目進行統(tǒng)整,引導學生研發(fā)綜合性學習內容,使其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對于學生的活動情況,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評價與指導,促進學生活動水平、素養(yǎng)的提升。
比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課文都與魯迅相關,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有關魯迅的資料進行重組,以綜合性學習的方式開展“走近魯迅”的主題單元學習。教材中有魯迅撰寫的文章,有紀念魯迅的文章。筆者引領學生設計、研發(fā)了“走近魯迅”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活動主要分為兩個板塊,一是“魯迅是個怎樣的人”,二是“魯迅是怎么寫人的”。在第一個板塊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主動收集魯迅的生平資料,他人對魯迅的評價資料等,或以表格的形式,或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對資料進行整理;在第二個板塊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收集魯迅寫人的文章,包括《祥林嫂》《孔乙己》等。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認識魯迅,初步把握魯迅寫人的一些方法。綜合性學習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綜合性學習,學生可以豐富其創(chuàng)造性實踐。
綜合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方式,其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綜合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綜合性學習教學中,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讓教學體現綜合性學習的特質,通過調動學生綜合性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推動學生逐漸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