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冬平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是以地方上特有的紫砂泥為料,以雙手代替機械工具,摶泥制作而成的一門工藝,非常具有地方特征。紫砂在宋朝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萌芽發(fā)展,明朝正德年間正式誕生了第一把紫砂壺,從此紫砂加入了陶瓷藝術的隊伍,開始了興盛繁榮地發(fā)展。到目前為止,宜興紫砂發(fā)展了六百多年,這段時間中,以紫砂壺為主的紫砂器綿延發(fā)展,種類繁多,千姿百態(tài),同時各類不同器型的陶藝品也逐漸誕生,裝飾手段也隨之增加。紫砂器皿如紫砂花瓶、賞盤、文房等,裝飾如陶刻、泥繪、彩繪等,它們大大豐富了紫砂的隊伍,使得壺藝世界更加的絢麗精彩。
紫砂陶刻藝術近代歷史上出現(xiàn)了任淦庭大師,他和徒弟譚海泉、毛國強等對紫砂陶刻進行重新演繹,使得陶刻成為紫砂藝術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受到重視和發(fā)展。通過欣賞這些陶刻大師的作品,會讓我們對紫砂陶刻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陶刻方面的紫砂,我們才能讀懂紫砂藝術中的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
其實在紫砂陶誕生后,就有大批文人參與設計與制作,所以紫砂的裝飾藝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空間,尤其是紫砂陶刻,已經(jīng)成為了裝飾中的主要技藝,并單獨成為了一門值得學習和研究的藝術形式。文人雅士十分喜歡紫砂具有的古拙韻味的肌理,于是就萌生了在紫砂器上作畫,再用鋼刀進行篆刻作為裝飾的想法。我們現(xiàn)在欣賞紫砂陶藝術,就會發(fā)現(xiàn)不管何種形式的紫砂陶都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雕刻藝人喜歡把詩情畫意直接刻畫在紫砂陶土上,這一點以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為最,甚至有著“壺隨字貴”的說法,由此可見陶刻受歡迎的程度了。紫砂器一直都是以樸拙古雅示人的,它不施釉,不添加化學試劑,以純天然的紫砂泥之色澤進行裝飾,陶刻講究的是一種高古幽深的意境,這一點和紫砂樸實的特質(zhì)重合了,于是紫砂陶刻成為了最能反映紫砂器古雅特征的裝飾,并且陶刻內(nèi)容、陶刻意境與紫砂肌理三者結(jié)合,往往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讓人在紫砂中、陶刻中獲得與眾不同的藝術享受。
紫砂賞盤不僅延續(xù)了紫砂壺的各種特征,且在陶刻裝飾方面更加利于陶刻內(nèi)容的表達和意境的顯現(xiàn)。賞盤的器表相對于紫砂壺來說比較平整,可以適當減少刻繪的難度,但由于其也是使用紫砂泥制作,所以飽滿的顆粒,或大或小,或隱藏或顯露,或雜亂或均勻,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陶刻的發(fā)揮。但是這些都難不倒紫砂陶刻藝人,他們通過繪畫內(nèi)容的展現(xiàn)以及鋼刀的深淺,使得手中的作品傳承了紫砂這種特殊的藝術表達形式,締造出了陶泥的肌理美、質(zhì)感美、形式美。
紫砂賞盤《萬水千山》就是一件將紫砂泥與陶刻完美融入的優(yōu)秀作品,段泥為底盤,紫泥為口沿,造型上出奇的一致和諧,內(nèi)容上更是融天地之山水,構(gòu)成了一件宜作詩、作畫的紫砂載體。陶刻藝人的繪畫功底十分深厚,他將山石的紋理和樹木的根基,以刀在紫砂壺泥坯上作畫,刀痕的質(zhì)感、刀刃與砂器間產(chǎn)生的鋒味,一并構(gòu)造出了工整的雕琢,突出了畫面的磅礴大氣,也襯托了字體的明快質(zhì)樸,凜冽的線條在賞盤上自由流暢地游走,氣韻生動。
陶刻手法,對陶刻作者的要求極高,必須要作者具備極其豐富的藝術內(nèi)涵和表現(xiàn)技法。這件藝術感極強的賞盤刻繪,以山水為體,很好地體現(xiàn)了陶刻的深入淺出,技能技藝。所以我們欣賞紫砂陶刻需要把握器皿的整體,包括內(nèi)容與形式、技藝與刀法等,使之和諧統(tǒng)一,相得益彰。由此可見,作品陶刻與器皿結(jié)合,互為一體,作品風格細膩雋逸,兼工帶寫意境深遠,刻法細膩生動,糅合竹雕留青手法,刻繪出不同的美感。所以作品風格獨特,精細入微,生動別致。
山水畫一直是繪畫者的鐘愛,中國的山水更是別有意境,一座山、一條河流就能構(gòu)建起一套完整的藝術表達體系。而在賞盤《萬水千山》中,巍峨的山,流動的水,草木茂盛,天高地遠,遠處朦朧的山,近處清澈的水,人于天地間,渺小又自在。陶刻的精致與粗狂、細膩與豪情盡在器皿上得到展現(xiàn),鋼刀代替了筆墨,所以線條多了清冷之感,但是山水中流露出的溫情卻并沒有因為鋼刀而減少,相反通過刀刻這一技法得到了重新的詮釋,讓我們在刀痕中感受一番陶刻的美妙。古人喜歡一日三省,從而達到人生三重境界:觀自己,觀天地,觀眾生。在這幅精致的賞盤畫中,我們似乎就是那兩個隱于山水中對弈的人,是看到了自己,還是看到了眾生,這就智者見智了。陶刻藝人正是通過這樣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意和靈動的陶刻手法,將中國畫中獨有的山水元素和紫砂語言巧妙融合,表現(xiàn)了中國山水畫中特有的詩意,并在泥與刀的碰撞中產(chǎn)生了恰到好處的絕妙藝術效果。有別于普通材質(zhì)做的賞盤,紫砂賞盤不僅是在外形上進行精致的制作,更是在內(nèi)容上讓砂泥與山水、山水與陶刻達到統(tǒng)一。于是這件賞盤,可讀,可賞,在一砂泥之間、一山水之間,陶冶情操,洗滌心靈。
其實陶刻,對于畫家出身的刻手來說并不為難,但保留紫砂藝術“樸拙”的本質(zhì)卻需要下一番功夫。所以我們觀紫砂賞盤《萬水千山》之陶刻,陰刻和陽刻結(jié)合,時而逆鋒疾走,時而淺逐深刮,時而提刀慢雕,藝人將嫻熟的雙刀正入法、單刀側(cè)入法等各種技能運用得融會貫通。同時又能切合壺本身的器型特點,創(chuàng)作出不拘一格又風格獨特的賞盤,讓所有欣賞到這件陶刻作品的人都能沉浸于這萬水千山中,感受天地間的那一份浩然清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