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課程中,《金融學》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如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中,對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一個重要平臺,尤其是像金融這種技術含量高的行業(yè),對于高校畢業(yè)生自然是求賢若渴,但是一些老師受傳統(tǒng)觀念和舊的教學模式的影響,所應用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信息化的大時代了,所以需要人們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積極改變教學方式,探究新的教學方法,促進金融行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金融學》;教學模式改革
引言
目前為止,對《金融學》這門課程的安排有很多高校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的課程安排較多,有的課程安排較少,這就導致學生對金融學這門課程的價值看法不一樣,而且在信息化橫行的大時代,沒有認清目前的現(xiàn)狀,也沒有對停滯不前分析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高校的領導沒有積極做出改變,存有僥幸心理,使這門課程的質量越來越低,老師的教學水平也逐漸下降,直接導致金融行業(yè)對這門課程的人才需求不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信心。究其根本是沒有對如今時代進行分析,所以,人們應該尋求在信息化時代下《金融學》課程發(fā)展的策略。
一、高校在信息化大時代的背景下,金融學發(fā)展的狀況
(一)教學設施較為落后
信息化的普及為人們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便利設施,互聯(lián)網(wǎng)就是信息化的產物,它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一些高校固守成規(guī),仍然使用破舊的老式設備,導致上課的效率不高,那些設備還經常會出現(xiàn)問題,又缺少維修人員,擠占了上課時間。因為設施的老舊,導致信息閉塞,老師和學生不能及時了解社會上的各種資訊,使學校逐漸落后于社會。有的還導致一些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產生厭煩心理,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不管在生活還是學習上都習慣了得過且過,嚴重影響了對金融行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教學的設施落后,是目前在信息化時代大背景下高校金融學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老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金融學》這門課程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較為枯燥,對于正值青春期的學生來說缺少學習的耐心,而且這門學科的學習難度也非常大,一些老師采用落后的教學方式以及古板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在課堂上老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是自己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被動的接受,并沒有主動的去思考,缺乏參與感,老師也沒有去正確的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培育出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老師的教學方式也很單一,主要受教材本身的制約,我們都知道,一些課程的教材都編輯于很多年前,知識相對比較落后,沒有及時的更新,知識應該用于實踐,教材上的知識應該符合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可是現(xiàn)在的金融課程理論的教學,卻忽視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導致學生缺乏理論實踐活動,也破壞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沒有及時的進行溝通,降低了學習的效率。
(三)實踐體系相對落后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得以檢驗,實踐與理論的地位同等重要。但是在當下信息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入學許多高校忽視了實踐體系的建設,使學生忽視了實踐的作用,還有一些老師對當前的形式了解較少,使學生和老師之間產生了代溝,距離越來越遠,出現(xiàn)了觀念斷層。同時,學校所建存的時間體系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尤其是《金融學》作為一門適用于實踐上的學科,長久的時間缺失,導致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所以學校應該完善健全實踐體系,使其適應于信息化的大背景。
二、信息化大背景下,高校對金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一)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高校在社會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既然如此,就不應該過分看重于理論而忽視實踐。老師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學生的學習需求,然后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綜合性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老師還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今的金融行業(yè)人才穩(wěn)定性很差,主要原因是因為金融學科難度大,內容枯燥,使金融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出現(xiàn)了青黃不接的現(xiàn)象。業(yè)務操作和客戶服務人才的極度缺失,使金融行業(yè)逐漸開始走下坡路,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要解決這種問題,作為高校的金融課老師,有著必不可少的責任。要注意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為接下來的學習創(chuàng)造出便利的條件,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
(二)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學生一般綜合能力都比較高,尤其是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互聯(lián)網(wǎng)極速發(fā)展,擁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學生,往往比較容易適應這種背景,各種技術更新迭代,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強,學習能力也就高,也就更容易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來。老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可以讓他們獨自解決金融課程上的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為他們到社會上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
三、信息化大背景下金融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建議
(一)實行體系改革,找到自身的準確定位
在金融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進行教學改革,準確找到相應的定位,明確教學目標。同時,老師更應該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提高學生對學習這門課的信心,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金融產品與金融產品營銷認知》這門課時,老師就可以先確定學習目標,然后從三個層次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應該聯(lián)系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投身于生活實踐,老師還可以自己進行現(xiàn)場演示,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二)運用多媒體等技術設施設備,注意學生的實踐活動
高校在進行金融教學時,應該更新教學設備,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極大程度方便老師的教學,還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例如,在學習《金融產品模擬營銷》這一課時,老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講解,通過給學生展示營銷視頻,讓學生進行獨自思考,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營銷的整個過程。不僅如此,還可以讓學生運用科學技術,自己設置一個金融產品,提高了其動手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信息化的大背景,促進《金融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應該改善教學設施,改變教學方法,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日新.應用型本科院?!督鹑趯W》課程教學改革的問題研究——教學內容的動態(tài)性與教學方式的互動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01).
[2]隆宗佐,羅荷花,廖子貞,尹宜民,蔣重霄.基于普惠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學課程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時代金融,2017(11).
2020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信息化時代下《金融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編號:2020JG02-01-03。
作者簡介:張丹,(1983—),女,籍貫:河北秦皇島,漢,學歷: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