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連
摘要:我國明確指出教育要全面減輕學生作業(yè)的總量與時長,轉(zhuǎn)變我國傳統(tǒng)教學學生作業(yè)量沉重的現(xiàn)象,減負成為了當代教育的重點,雙減政策的提出,具有重大意義。除了作業(yè)量外,還對校外補習班培訓進行了嚴格的控制與要求,保證學生休息的時間。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雙減政策下更要提質(zhì)增效,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政策;提質(zhì)增效;策略分析
引言:小學階段學生思維活躍,在課堂中教師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擁有學習自信心,全面增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本篇文章基于雙減政策,對小學語文提質(zhì)增效展開深入的探討分析,并對此提出相應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課堂提質(zhì)增效的必要性
在傳統(tǒng)教學當中,常常存在一個問題,學生課堂中不認真聽講,課后依靠補習班進行補習。又或者是在課堂當中,教師還未講解某一篇文章時,學生已經(jīng)通過課外補習班學習過這篇文章,這時校內(nèi)教師就十分不好把控整堂課程的教學進程,已經(jīng)提前學習過的學生也會認為自己已經(jīng)理解掌握了,就不需要過多的聽從教師的講解。這兩種現(xiàn)象長久發(fā)展下去,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就會存在錯誤的思想,自己在學校沒有聽懂沒有學會的,這都不重要,有課外補習班幫助自己進行補習。在補習班當中,無論花費多長的時間,都可以不停的讓課外輔導教師反復講解,這樣會大大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zhì)量,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雙減政策的提出,就糾正了這種錯誤的現(xiàn)象,在語文教材當中,蘊含著豐富的優(yōu)秀文化,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個人修養(yǎng),從而獲得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在課堂當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分析,是課外補習班無法替代的。雙減政策下,學生不會再參加額外的課外補習班,教師就必須要對課堂進行提質(zhì)增效,只有如此才能帶領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語文知識,彌補課外補習班的空缺。通過多元化、豐富化、趣味化的語文教學活動,最大限度的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抓住學生的目光,使得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去,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引導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此同時,在不斷地學習活動過程當中,使得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課堂提質(zhì)增效策略探究
(一)抓重點分層次
在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堂當中,教師都想讓學生多學習一些內(nèi)容,每堂課程都會安排較多的學習任務,學生十分容易出現(xiàn)疲憊的情況。提質(zhì)增效是增強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質(zhì)量,而不是一味地增加課堂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任務。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課堂要做到抓重點,有層次的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學習語文。
例如,教師必須要做到靈活運用教材,熟練把握教材當中的知識結(jié)構(gòu),能夠科學的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重新組合,讓所學內(nèi)容更加符合學生實際。領學生學習《少年閏土》這篇文章相關知識內(nèi)容時,很多教師會想通過這篇文章,引導學生了解魯迅先生寫作的特點,魯迅先生作為文學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具有很深的造詣,并不是學生通過一兩篇文章就能理解的。因此教師所制定的教學任務,必須要從學生主體出發(fā),帶領學生更好地去探究理解這篇文章。對此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首先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理解文章當中句子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體會“我”思想感情的變化。其次能夠通過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閏土這個人物特點,能夠說出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語句,最后就是認識魯迅,了解魯迅先生的一些文學成就,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難度與深度都是層層遞進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就能感受到探究帶來的樂趣。在攻克第一場難關之后又有興趣繼續(xù)攻克下一難關,這樣一來整堂課程有重點有內(nèi)容,學生學起來也不會十分的疲憊。
(二)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傳統(tǒng)學習中,許多學生并不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即便是年級較高的學生通過多年的語文學習,也未能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在雙減政策下,若想有效落實課堂教學中提質(zhì)增效,教師就要格外注重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探究引導,使得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
例如,帶領學生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相關知識內(nèi)容時,教師都會先帶領學生閱讀文章內(nèi)容,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就可以先為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題目當中叫五壯士而不是五戰(zhàn)士!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去閱讀,會更加的認真仔細,細致考究文章內(nèi)容,從中探尋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無論對與錯,同學們都要大膽地站起來,勇于表達自己,當學生表達后教師要及時地與鼓勵。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繼續(xù)拋出探究性問題,文章當中主要講了什么故事?是借助什么樣的方法來體現(xiàn)五壯士的偉大形象?這個問題同學們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來獲取問題的答案,在小組當中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相互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思維的碰撞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就能有效增強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三)將閱讀與寫作有機融合到一起
語文課程教學是一個整體,為了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學質(zhì)量,教師就要有計劃分模塊的展開教學。通常情況下,閱讀與寫作都被當作兩個模塊來進行,這就造成學生無法將閱讀當中所掌握的知識內(nèi)容應用于寫作當中,做不到融會貫通。
例如,帶領學生學習《夏天里的成長》這篇文章相關知識內(nèi)容時,同學們都知道秋天是碩果累累的日子,秋天的豐收是得益于植物在夏天努力的成長,因此夏天就是努力成長的日子。通過閱讀文章同學們了解到,許多植物在夏天生長的特點,以及是如何進行生長的,與實際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在閱讀完成這一篇文章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同學們開展寫作活動,教師可以制定一個較為廣闊的寫作題目,就叫生活當中的細節(jié),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寫作的具體內(nèi)容。通過這篇課程的學習,同學們紛紛從身邊的植物景象來入手,如有的同學寫到了秋天的落葉,有的同學寫到了夏天盛開的玫瑰花,有的同學將植物比喻成自己的成長書寫了一篇作文。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將閱讀與寫作有機融合到一起,更加靈活的運用所學到的語文知識內(nèi)容。
結(jié)束語: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應當格外注重提質(zhì)增效,使得學生擁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不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學習知識,全面轉(zhuǎn)變傳統(tǒng)教學的落后行為。在新時代背景下,帶領學生感受全新的小學語文課堂,讓同學們真正愛上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魏潔,俞愛宗.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研究綜述[J].教育觀察,2020,9(07):16-17+20.
[2]孫麗娟.新課程背景下構(gòu)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索與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6(18):93-94.
[3]張常偉.試論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10):259.
[4]鐘金輝.談小學作文教學的減負、提質(zhì)、增效[J].才智,2009(17):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