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標不斷實現,小康夢想成為現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乘勢開啟。啟航新征程,成就新夢想。站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國人又在因何而喜?為何而憂?
2021年10月至11月,《小康》雜志社聯(lián)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進行了“2021中國現代綜合發(fā)展指數”調查。
《小康》雜志從2005年第1期開始推出“中國小康指數”,從媒體角度全面感性監(jiān)測、調查、發(fā)布中國全面小康進程。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勝利完成,我國現代化發(fā)展有了堅實基礎,站上了新的起點,內涵可以更加豐富,標準可以不斷提高。順應時代發(fā)展節(jié)拍,綜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主要目標,以及未來一段時間要實現這些目標提出的具體舉措,我們對中國小康指數指標體系進行了更新、完善,順勢推出了“中國現代發(fā)展指數”。
從今年初開始,我們對關系中國百姓生活的11個關鍵詞組成的“中國現代發(fā)展指數”,即:飲食指數、消費指數、公共服務指數、生命指數、生態(tài)指數、居住指數、平安指數、信用指數、教育指數、休閑指數和幸福指數分別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本年度,得分最高的是平安指數,得分為75.5分;其次是生命指數,得分為74.8分;再次是幸福指數,得分為71.2分;緊隨其后是教育指數和居住指數,得分均為70.0分。得分少于70分的有6項,由高到低依次是飲食指數(69.3分)、生態(tài)指數(67.3分)、信用指數(66.9分)、公共服務指數(64.0分)、休閑指數(62.2分)和消費指數(61.4分)。
經過對“2021中國現代綜合發(fā)展指數”調查與2021年度發(fā)布的11個關鍵詞組成的中國現代發(fā)展指數調查進行加權綜合處理,得出“2021中國現代綜合發(fā)展指數”為68.4分。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現代綜合發(fā)展指數”的測評指標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大方面,通過這五個方面的發(fā)展狀況來反映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
“2021中國現代綜合發(fā)展指數”調查顯示,面對飲食、消費、公共服務、醫(yī)療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平安狀況、教育、信用、居住、休閑、養(yǎng)老、幸福感受這12個選項,最讓受訪者滿意的就是平安狀況。超八成的受訪者為社會治安狀況點贊。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9月17日,國新辦就公安機關護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關情況舉行發(fā)布會,據公安部副部長杜航偉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公安機關深入開展“云劍”“長城”“凈邊”“斷卡”“命案積案攻堅”“團圓”等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涉槍涉爆、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刑事案件多發(fā)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嚴重暴力犯罪發(fā)案率逐年下降。2018年至2020年,全國公安機關充分發(fā)揮主力軍作用,共打掉黑社會性質組織3644個、惡勢力犯罪集團11675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成為近些年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
延續(xù)“中國綜合小康指數”慣例,“2021中國現代綜合發(fā)展指數”調查請受訪者從政府機構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醫(yī)療改革、教育改革、食品安全等30多個選項中評選出了“2021年度國人最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結果顯示,排在首位的是食品安全問題,得票率為48.7%。
這也是食品安全問題時隔3年時間再次登上榜首。調查顯示,對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給出正面評價的受訪者占比22.8%,給出負面評價的占比19.8%,二者相差無幾。近六成受訪者給出了“一般”的評價。
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工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zhàn),微生物和重金屬污染、農藥獸藥殘留超標、添加劑使用不規(guī)范、制假售假等問題時有發(fā)生,食品安全標準與最嚴謹標準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風險監(jiān)測評估預警等基礎工作薄弱,安全與發(fā)展的矛盾仍然突出。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發(fā)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國消協(xié)組織受理投訴情況顯示,在具體商品投訴中,食品位居投訴量首位,高達15509件。此外,在消費者投訴的有關食品案例中,肉及肉制品、保健食品、乳制品投訴量居前列。
和食品安全問題一樣,與每個人的生活都休戚相關的教育問題,也頗受中國公眾關注。在歷年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之“國人最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調查中,教育改革一直位居前列?!?021中國現代綜合發(fā)展指數”調查顯示,教育改革依然在列,以32.9%的得票率位居第三,僅次于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
2021年可以說是教育改革大年。3月份,《“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出臺,突出“破五唯”,摒棄“貼標簽”,強調“雙一流”建設動態(tài)調整,凸顯滾動競爭、優(yōu)勝劣汰、注重持續(xù)改進價值取向。5月份,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教育部、人社部印發(fā)《“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啟動實施教育強國推進工程。6月份,職業(yè)教育法修訂草案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職業(yè)教育法施行20多年迎來首次大修。7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針對中小學生負擔重尤其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作出重要部署,“雙減”政策重磅出擊。9月份,《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yè)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guī)范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相繼出臺,高校藝術類專業(yè)和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改革正式啟動。同時,《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9月1日正式施行,明確禁止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營利性民辦學校。10月份,改革仍在繼續(xù),教育部發(fā)布消息,將在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河北省廊坊市、山西省長治市、江蘇省常州市、浙江省金華市、安徽省銅陵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宜昌市、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qū)、山東省諸城市12個省市區(qū)建立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qū),直面我國基礎教育最緊迫最核心的重要任務——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認為,依托于“雙減”政策和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國內教育改革已初見成效,但真正實現教育公平,還需要些時間。尤其發(fā)展職業(yè)教育是順應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儲朝暉建議,未來發(fā)展職業(yè)教育,首先要從改變職業(yè)教育在國人心中的形象入手,“職、普同等地位”不能只存在于口號和法律條文里;其次要投入充足的教育經費,職業(yè)教育要與市場親和,依法保障其市場主體權利。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育亦沖進了本年度“國人最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排行榜前十,以16.4%的得票率位居第十名。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速度加快,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和功能發(fā)生深刻變化,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以勢待時,以時取勢。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由舊時期的傳統(tǒng)“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
除了前三甲食品安全、疫情防控、教育改革和第十名家庭教育外,“2021年度國人最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排行榜第四至第九位依次為能源供應、個人信息保護、住房改革、社會信用、反壟斷、人口老齡化。
(感謝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