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摘要:笙在中國傳統(tǒng)樂器中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在傳統(tǒng)樂隊中被廣泛運用,就因其獨特的黏性的音色可與其他樂器互相交融,相映生輝,是樂隊中不可或缺的粘合劑。而笙在現代樂隊中更是起到了橋梁的作用,隨著現代樂團規(guī)模的不斷發(fā)展,笙的聲部也不斷擴大,從低音聲部到高音聲部一應俱全,不光調和各聲部之間的音色,大大豐富了整個樂團音色飽和度的同時,又調和了各個聲部之間不同的音色,使樂團的音響融為一體,厚重穩(wěn)定,和諧統(tǒng)一。
關鍵詞:笙;包容性;特性
一、演奏技法的獨特
1、呼舌。呼舌是一種笙獨有的,極為特殊的技巧,以舌根推動和收回的動作在口腔中形成氣流,以相對固定的密度與頻率持續(xù)性的密集發(fā)音,以達到一種波動的,柔和的音響,一般運用在較自由的樂段和慢速的旋律中,很善于音樂形象中一些情境的表現。如著名笙演奏家閆海登先生的代表作《孔雀開屏》與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先生的代表作《鳳凰展翅》中大量地運用了呼舌段落,用以展現孔雀開屏時,積極抖動著全身美麗的羽毛,自信而端莊,生動開屏的音樂形象。
2、歷音。歷音通常由相鄰的數個音組成,按照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音階排列快速演奏而得,比較適合表現活躍熱烈,奔放,粗獷,豪邁的音樂場景,在慢速樂曲中可起到點綴和豐富旋律的效果。如閆海登先生在其最著名的一首的代表作《晉調》中,廣泛運用了歷音的技巧,以手指在固定音級之間快速地來回滾動,加之固定音的保持,以完成上歷音與下歷音融合的完整歷音技巧。
3、鋸氣。鋸氣的技巧顧名思義是如同鋸般的氣息節(jié)奏,以口腔聚集起來,下巴帶動面部肌肉一張一合的動作,在笙斗中形成特有的氣流,制造出彷佛拉鋸時鏗鏘有力的規(guī)律節(jié)奏型,通常用于樂曲中高潮部分,用以表現較為火爆熱烈豪放的氣氛,如《微山湖船歌》在結尾快速段落中穿插的鋸氣技巧,能夠迅速地烘托出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將湖面上正在勞作的搖櫓拉纖撒網的場景通過鋸氣的效果立刻呈現在音樂情景之中。
4、打音。打音的運用源于笙可以同時按多孔的手指特點,在保證旋律主音的同時,按指法排列的方便,通常不超過八度以內的各音,手指在音孔上快速按下并迅速抬起,通常按樂曲氛圍的需要用以襯托旋律中的重音,以加強旋律音的氣勢,加強氣氛,或以相對輕柔的力度修飾潤色旋律和節(jié)奏,用以豐富演奏效果。如文佳良先生創(chuàng)作的《冬獵》中有一段描述狩獵時的場景,場面雄偉壯觀,浩蕩恢宏,節(jié)奏鏗鏘有力,加之打音與花舌在每一小節(jié)開頭重音的相互配合,令每一句的旋律擲地有聲一般的堅定,從音樂中給人以不可動搖的力量之感。
5、顫指。笙的顫指技巧通常配合一個特定的保持音完成,在另一個音孔上由小臂帶動手指快速開閉形成的一種特定的音響效果。如唐富先生所作《天鵝暢想曲》從引子部分開始到中段都有許多顫指的出現,以持續(xù)不斷的顫指效果用以展現天鵝振翅欲飛的生動場景,顫指在此的運用實為點睛之筆,為樂曲淋漓盡致地呈現天鵝高貴,從容的音樂形象增色不少。
6、舌顫。舌顫的方法在于松弛,隨著吹與吸氣流,讓舌頭在口腔中上下擺動,發(fā)出快速均勻的“?!钡穆曇?,使氣流形成波狀,從而帶動簧片震動,而發(fā)出特殊的音響,一般常用于慢速舒展的旋律。由肖江與牟善平先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微山湖船歌》中如歌的段落最后運用了舌顫的技法將整個慢板段落推向高潮,盡情展現了勞作時酣暢淋漓,抑制不住身心愉悅的情感,在舌顫激情舒展而不顯突兀的表達下再度得以呈現。
7、碎吐。碎吐則是作為笙技巧的另一種特殊的表達,碎吐以雙吐技巧為基礎,改以柔軟細膩的輕巧吐音,配合連貫的長音氣息,在口腔中形成的一種持續(xù)不斷的波浪形的聲響,常常表達一些內心情感抒發(fā)的段落,豐富音色。碎吐技巧在同樣由肖江與牟善平先生創(chuàng)作的《織網歌》中也有很好的運用。在旋律主題高潮的部分,用碎吐營造出激動澎湃的情緒,在流暢與悠揚的旋律中,碎吐的特有技法,令音樂語言豐富了許多。
8、撥舌。撥舌的用法在于舌頭,由舌尖在上下齒之間保持快速均勻的頻率左右來回撥動,同時氣息保持平衡的長音,讓原本一條直線的長音音響中因為舌尖在內的快速撥動,所以產生波浪般的長音效果,適用于慢速優(yōu)美的樂句表達。而唐富先生在《天鵝暢想曲》將撥舌的技法運用在深情段落的表白,則讓大段抒情的長線條旋律中融入了均勻波形的音色,讓原本平淡描繪的旋律中增添了些許激蕩的漣漪。
二、演奏效果的獨特
笙是中西方樂器中唯一可以演奏和弦的管樂器,可以同時演奏兩個及兩個以上的音。笙的傳統(tǒng)和音基本上遵循著“上五下四”的原則,即在旋律音的上方配五度音,或下方配四度音,構成兩個音的傳統(tǒng)和音,又或在五度和音的上方再加上純四度音,或在四度和音的上方另加純五度音,由此構成三個音的傳統(tǒng)和音。兩個音中由上五度構成的傳統(tǒng)和音,音色具有統(tǒng)一和諧,旋律音清晰凸顯的特點。而兩個音中由下四度構成的傳統(tǒng)和音則有別于上五度傳統(tǒng)和音的明亮感,音色具備渾厚,含蓄,較為內斂的特點。三個音中由五度和音上方再加純四度的傳統(tǒng)和音,即在純五度明亮統(tǒng)一的基礎上,又加入了純八度的豐滿感,且旋律音清透。而三個音中由四度和音上方再加純五度的傳統(tǒng)和音,則在純四度厚重內斂的音色中,加入了純八度的明亮度,使得旋律音飽滿,具備力量感。
笙獨特的發(fā)音原理決定了這件樂器對所有現代作品中的和音和弦?guī)缀蹩梢孕攀帜閬?。無論是四五八度的傳統(tǒng)和音,抑或是二三度六七度的現代和音;無論和弦是八度以內密集排列抑或八度之外非密集組合,無論是和諧統(tǒng)一的和弦效果抑或是不和諧沖突的聲效營造,笙在獨一的演奏中都可以同時完成,手到擒來,僅僅依靠幾個手指就可以完成譜面標記所需要的所有和聲。
笙是一件既能演奏單旋律,又能演奏復調的樂器,笙作品中的復調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在演奏旋律的同時有一個固定的伴奏音型。例如肖江與牟善平先生創(chuàng)作的《騎竹馬》,樂曲中運用了大篇幅的復調段落,主要由兩個音交替的方式構成上下聲部的固定音型,同時演奏舒展流暢的旋律,風格獨特,調式新穎,復調調式中高音聲部的輪換與交替,為樂曲詼諧的主題平添了一副生動與活潑的意境。二是兩個旋律聲部同步交織進行。例如徐超銘先生創(chuàng)作的《林卡月夜》中借以二聲部復調的方式,完成了不分主次,互相襯托,交相呼應的兩個完全不同的聲部旋律,將一對青年男女在美麗的月夜下互相傾訴衷腸的情景描述得優(yōu)美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