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征
【摘要】課程思政的客觀影響力符合社會對于教育改革的客觀需求,在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巧妙的融入課程思政,則能夠突破傳統(tǒng)教育課程的弊端,使學生思維得到活躍。基于此,本文將從“課程思政”在高中教學中體現的特點,“課程思政”在高中教學中實施的策略的兩個方面淺析如何把“課程思政”巧妙的融入高中物理教學中。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階段;物理教師
引言
隨著“課程思政”在社會中的熱度不斷增加,把“課程思政”融入到高中物理的教學之中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國民經濟的穩(wěn)步提升,國家越來越重視全民的德育問題,不僅要求學生學好思政課程,同時也要求在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之中也融入思政課程的核心。高中物理課程在舊時的課程教學之中,往往只注重學生做題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略學生德育意識的提升。以至于在社會新聞中常常出現高知分子道德敗壞事件,人們往往被他們的外表所蒙蔽,這就是課程教育對于德育的忽略而造成的相應后果。如果把“課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教學,使學生在上課學習期間不斷地進行道德教育,那么就可以達到學習能力與道德培養(yǎng)并舉的目的。
一、“課程思政”在高中教學中體現的特點
首先,課程思政在所有學科中都有體現。雖然在高中階段,課程學習中包含思政課程,其實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中也有“課程思政”的身影。如果憑借課程思政在所有學科中都有體現的特性,那么就可以使思政的影響逐漸擴大,不再局限于一個課程學科,而是在學習其他課程的同時也在學習思政,達成一舉兩得的效果[1]。
其次,課程思政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在進行高中物理教學時有效的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他們的思想潛移默化地進行改變。眾所周知,如果強行的改變一個人的想法那么可能激化人們心中的逆反心理,愈發(fā)的囂張。而通過其他課程的展開,讓課程思政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地改變人們思想,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達到德育的最終目的。
最后,課程思政的體現方式具有多元化特色。課程思政體現為對知識進行實踐,對知識的解釋通過故事進行導入。在實踐的過程中了解實踐才是檢驗知識的真理。需要強調的是,課程思政并不是單純的指學習思政內容,提高政治覺悟。同樣,它也意味著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展,質疑能力的提升,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二、“課程思政”在高中教學中實施的策略
(一)為物理知識理論提供背景
在高中物理知識的體系學習中,教師對知識的教授往往通過灌輸式的教授方式。這種方式過于死板,不利于學生質疑和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如果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思維理念,把生澀難懂的物理知識進行背景導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了解物理知識的來源歷史,以及物理學家的人生經歷,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參與感。
比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解釋環(huán)節(jié)時,在物理知識點的講述前,教師可以進行背景導入。1644年,笛卡爾在他的《哲學原理》一書中彌補了伽利略的不足。1687年,牛頓在笛卡爾、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撰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擺脫舊觀念的束縛,把慣性定律作為第一原理正式提了出來: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他提出了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和靜止狀態(tài)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的觀點,以及從中得出的慣性參照系的概念,使學生在進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促成思維的活躍[2]。
(二)加強進行物理實踐的意識
物理實驗是對于物理知識的進一步拓展,高中物理知識絕不僅限于課本上的文字知識,往往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收獲的知識會更加牢固。同樣,在這種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積累自己的實踐經驗,以及相關的物理知識,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處處存在物理知識。通過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培育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課程思政絕不僅限于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它也預示著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育,以及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比如,夏天從冰箱里那出的啤酒瓶出“汗”,所體現的物理知識是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著在瓶子上。冬天窗戶上結冰花,體現的是物理知識水蒸氣凝華。早上睡醒覺看見大霧,所體現的物理知識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現象。冬天被凍住的衣服會變干,所體現的物理知識是冰的升華。
結束語
“課程思政”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有巨大影響,它并不是單純的指學習思政內容,提高政治覺悟。同樣,它也意味著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展,質疑能力的提升,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強調的是,“課程思政”不僅僅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巧妙融入,同樣也需要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相互配合,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德育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向紅.課程思政融入高職物理的實踐與探究[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49):158-159.
[2] 賈林艷;左明輝;韓俊鳳;陳玉鋒;邵長斌.《物理化學實驗》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廣州化工,2021,(21):177-17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