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琴 鄭州旅游職業(yè)學院
“課程思政”這一概念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首次提出。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了課程思政這一概念。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系統(tǒng)全面地闡述了課程思政建設。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形成協(xié)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梢?,“課程思政”是當前我國高校各類課程面臨的新課題、新使命,它不是某一門特定課程,而是一種教育理念和思維模式[2]。
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各專業(yè)課有責任和義務深入梳理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當下的內涵式發(fā)展強調教育質的發(fā)展,其核心屬性之一是質量。高職院校英語專業(yè)承擔為我國培養(yǎng)擁有語言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交際技能,而且要重視其文化素質的培育,如何培養(yǎng)切合我國知識經濟轉型需要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是各大高職院校需要著力解決的難題,高職院校英語專業(yè)的課程思政建設勢在必行。
經CNKI文獻搜索關鍵詞,發(fā)現(xiàn)高校英語課程思政研究較少,且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階段,主要宏觀探討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可行性、存在的問題、實施策略及培養(yǎng)路徑等,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在外語教育中,往往存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面臨外來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侵蝕,“外語熱”引發(fā)母語危機與文化安全,外語教學中本土文化主權意識被削弱等現(xiàn)象。[3]可見,高校英語教育存在中國文化“失語”及學生受西方思潮沖擊、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現(xiàn)象。高校英語專業(yè)教育與德育教育兩張皮的情況也很嚴重。英語教師德育意識較弱,德育觀念有待提升。
此外,發(fā)現(xiàn)研究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非常稀少。高職院校的英語專業(yè)教育不同于本科院校,課程融合了學科專業(yè)知識與英語語言技能,致力于教授學生與某種特定職業(yè)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提高其在某個行業(yè)中的英語應用技能和研究能力。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更側重語言知識技能,對于社會責任感、道德品質、文化自信等人文素養(yǎng)教育方面的挖掘較為不足。
《綜合英語》課程是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基礎階段的綜合技能課程和主干課程,以精讀為中心,融合聽力、語音、口語、語法、詞匯、泛讀、翻譯、寫作等語言學習的各種技能,內容覆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價值觀念等各個領域,是一門融思想教育于英語語言教學的隱性課程,可以把學生的三觀培養(yǎng)、語言知識學習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機統(tǒng)一起來。教師在教授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同時,可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三觀。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很重要的德育教育的戰(zhàn)場。本研究嘗試以筆者所在學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綜合英語》課程為例,探索高職英語專業(yè)融入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生成路徑及具體教改模式,不僅注重語言知識和技能,而且要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德育內容,以確保學生能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我們國家培養(yǎng)真正意義上的擁有語言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課程建設是課程思政的主戰(zhàn)場,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的主渠道[1]。結合實際需要,高職院校英語專業(yè)課程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的生成路徑主要包括教師隊伍(Teacher)、課程建設中的教學大綱(Outline)(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方法與手段(Methods and Means)以及課程評價(Evaluation)四個方面,形成了TOME模式。
依據高職英語專業(yè)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TOME模式,《綜合英語》課程融入思政的改革具體如下:
調研發(fā)現(xiàn),筆者所在學校教授《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師大都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信息素養(yǎng)和政治素養(yǎng),能有效推進教學實施。但教學觀念急需更新,課程思政意識較為薄弱,很多老師不知道什么是課程思政,不明白為什么要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有待合理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能力有待加強。因此,同頭課教師組成了課程思政團隊。一起研讀課程思政的文件,了解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及意義,培養(yǎng)課程思政意識;線上線下積極參加相關課程思政講座,參與相關比賽,自主學習結合討論研究,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水平;集體備課,分工合作,借助信息化手段,一起討論挖掘課程思政資源,重塑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挑選適宜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革新課程評價手段;在課堂實施教學,在教學完成后撰寫日志,一起討論反思,不斷調整,形成良性的教學生態(tài)環(huán)。
依據學情、教材、思政資源、國家政策、專業(yè)特色、地域特色等重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三維教學目標,不僅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且要突出課程的德育功能,重構和整合教學內容。
筆者所在學校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是受試對象。單招生源學生約是統(tǒng)招生源的兩倍,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充分,處于自卑不自信的狀態(tài)。已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但語言基礎薄弱,還無法用英語完成跨文化無障礙交流,個體差異大,學習反思意識薄弱,自主學習能力有待加強,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化外宣意識較弱。
課程教材《新航標職業(yè)英語》是“十三五”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最新版并未融入思政元素。因此,教師團隊依據現(xiàn)有內容挖掘了相關思政資源,找到融合思政的契合點。比如,在講到第一單元Automobiles這個主題時,課文中提到了汽車給世界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在提到這些影響分兩方面時,插入了看問題的方式,凡事都需要一分為二客觀地看待。講到汽車類型時,引入了新時代的新能源汽車,鼓勵學生比較傳統(tǒng)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優(yōu)劣,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提到汽車品牌及產地時,引導學生關注國產車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大國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筆者所在高職學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與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大為不同,未來主要就業(yè)方向是導游服務、涉外酒店服務、幼兒英語教育、國際電子商務等服務行業(yè),需要主要培養(yǎng)其聽說讀寫譯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需要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及個人道德水平。
項目獲批為校級教學改革項目后,課程主講教師集體備課,確定了五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重塑的三維教學目標中的情感目標及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綜合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選擇與安排
教師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水平,課程思政元素與資源也已到位,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教師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可以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課程思政團隊教師集體備課,一起商討,決定采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模式,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信息化手段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使用個人展示、分組討論、情景教學、小組競賽等方法和手段實施。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綜合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與安排
由表3可見,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的終結性評價,本次教改注重過程性評價,加大平時成績占比至50%-60%,除常規(guī)的考勤、課堂表現(xiàn)和作業(yè)內容外,加入個人展示、小組競賽、網絡作品評分等,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等軟技能的引領和塑造。
表3 課程思政評價方式
篇幅有限,筆者挑選一個單元作為典型案例加以說明。第3單元“Controlling Our Finances”的主題是“個人是否應該及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務”。在該單元作者主要探討了個人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務,基于該話題,結合課程思政建設,主講教師可以借此引出大學生是否有必要管理自己的生活費,如果有必要,那應該如何進行管理,該把錢花在哪里,怎么花,激發(fā)學生學會正確的金錢觀、理財觀以及消費觀。
首先,在課前,教師集體備課,融入課程思政,確定本單元的知識、技能及情感目標。教師在第三課堂職教云平臺利用關于大學生消費的網絡動圖、支付寶微信等應用圖標、小視頻等相關背景知識,布置師生互動問題“財務管理是否只與企業(yè)有關?”,查看學生答案,上課時展示學生答案匯總表,引出本單元教學主題“財務管理不是只與企業(yè)相關,而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在主題切入后,全班提前分好的五個小組開始負責依次講解課文兩個段落的內容,教師將準備好的小組討論問題下發(fā),各小組開始由小組長組織討論形成觀點,教師可以參與小組討論,討論時間到時由小組代表上臺陳述觀點。陳述結束后先由同學們在微助教平臺點評,再由教師進行一分為二的點評,先肯定努力,后提出可改進措施。依據課文內容,順勢插入課程思政點,肯定大學生需要進行個人財務管理的觀點,鼓勵學生學會制定計劃,學會自律,努力管理自己的金錢甚至是人生。最后在職教云平臺設置問題“大學生應該如何花錢?過去與現(xiàn)在有何不同”,引導學生培養(yǎng)理性消費的習慣,不要盲從跟風,要量入為出、開源節(jié)流。教師不僅要讓課程發(fā)揮其育人功能,不僅傳授語言知識,更要進行價值引領,把中戶民族傳統(tǒng)美德融入課程教學中,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4]。
英語專業(yè)教育與德育教育并不脫節(jié),二者可以找到完美契合的融合點,英語專業(yè)課程可以成為課程思政的主戰(zhàn)場,英語教師可以成為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在教學中可以做到將語言知識目標、跨文化交際技能目標與價值觀引領的情感目標統(tǒng)一起來。綜合英語課程作為高職英語專業(yè)的基礎核心課程,在教師隊伍、教學內容及教學大綱、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教學評價方面融入“思政”,將德育貫穿英語專業(yè)教育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基本知識、學會跨文化交際技能的同時,感受到了大國自信、民族自豪感,學會了唯物客觀辯證得看問題,樹立了正確的消費觀、人際觀、職業(yè)觀,可以助力培養(yǎng)符合內涵式發(fā)展背景下新時代擁有語言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些環(huán)節(jié)如如何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融入課程思政還需繼續(xù)深入研究,今后可以做進一步的探索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