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個基礎能力,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閱讀能力可以讓學生在掌握課文主要內容以及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閱讀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啟蒙意義?;诖?,本文淺要闡述了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路徑,以以期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作為小學時期的基礎內容,長期受到社會各個領域的關注。而語文閱讀又是小學語文在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因此受到學校、老師以及家長的高度關注。語文閱讀作為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主要方式,增強學生自身的閱讀能力是培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培育學生自身的閱讀能力變成語文教學當中無法跨越的環(huán)節(jié)。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提升學生自身的閱讀能力進行探討,希望可以給大家?guī)韼椭?/p>
一、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一)預習方法的教授
預習在語文教學中是很重要的,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就會對課文進行預習,潛移默化中學生的閱讀才能可以得到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在剛開始讓學生去閱讀課文的時候,教師需要進行有效的帶領,要讓學生將自主閱讀的方法學會。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在學生了解了文章的內容后,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生字和易錯字進行糾正。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將人生百態(tài)、世事無常了解,還可以有效地獲得理解能力。
(二)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
讓學生預習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主動的思考。比如要讓學生將課文中的關鍵句子詞語找出來,讓學生將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找出來,然后提問。還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本身進行懷疑,然后進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查閱的動力、討論的渴望激發(fā)出來,才能有效地將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例如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這樣的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為什么老屋總也倒不了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將課文內容整理出來。這時教師可以選取學生上講臺進行教授,讓學生當一回小教師。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有效的討論,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而且學生與作者之間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開展多樣化朗讀,培育學生良好語感
朗讀作為語文教學當中的重要部分,是由古至今都沿用的教學方式。但是,伴隨社會的持續(xù)進步與發(fā)展,老師在進行教學方式探索與創(chuàng)新上逐漸迷失,過分追求某些“花樣”,或是不斷涌現的新“方法”,對于以往的教學方式卻并不屑一顧。這就造成語文課上陣陣的讀書聲逐漸減少,使得朗讀這個實用且“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越來越不受重視。伴隨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教學中的持續(xù)推進,以及人們恢復語文課上朗讀愿望得更加迫切,使得朗讀得以重新回到老師的視野中。小學時期的低年級,是學生完成漢字學習以及提升認知的初始階段,學生能夠結合漢字具體的發(fā)音與朗讀,實現自身朗讀能力的提高,進而強化對于漢字的語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事實上就是讓學生借助自己的口講出作者所寫的話,學習作者的語言以及遣詞造句,了解作者當時的神氣和音韻,感知到作者所表達的是思想感情。借助大量的朗讀,指導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難點部分進行多樣化的朗讀,理解并掌握課文的語氣、節(jié)奏以及句式,研究其中所隱藏的情趣與意志,深入感知文章中的用詞、造句、排布以及情境。像是在講述《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文閱讀,尤其是利用部分語句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黃山石頭到底奇在哪里,經過多次閱讀,其對黃山的喜愛之情,也隨著語氣展現出來。情感閱讀不只是感知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也是調動學生情感的主要方式。
三、注重課外閱讀,拓寬閱讀視野
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是有限的,要想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需要提高對課外閱讀的重視。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興趣愛好選擇適宜的課外閱讀書籍,讓小學生在閱讀的同時不斷開闊自身的知識視野,激發(fā)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閱讀愛好可以分為三大類,首先是情節(jié)豐富的書籍,這類書籍具有比較強的故事性,跌宕起伏的故事能夠為學生留下深刻的閱讀印象,針對喜好這類讀物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推薦《愛麗絲夢游仙境》、《安徒生童話》以及《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等課外讀物。其次是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的書籍,一些小學生喜歡閱讀情感細膩、情境優(yōu)美的書籍,比如詩詞或散文等等,針對這類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推薦《唐詩宋詞三百首》、《新月集》和《千家詩》等一系列書籍。還有的小學生對科普類和科幻類的書籍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針對這類學生,語文教師可以推薦他們閱讀《海底兩萬里》、《居里夫人的故事》以及《上下五千年》等書籍。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他們推薦不同的書籍,更好地滿足他們的課外閱讀需求,調動他們整本書閱讀的積極性,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感悟,積累閱讀的技巧。
四、做好閱讀計劃
教師要知道好的閱讀計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在讓學生進行閱讀前,教師要讓學生先將閱讀計劃做好。閱讀計劃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長期的。例如,在讓學生閱讀《魯濱孫漂流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書的章節(jié)將閱讀計劃做好。比如學生可以每天讀一章,按照這樣的閱讀計劃來看,學生能在一個月或者兩個月內將這本書讀完。而做閱讀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督促自己,讓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自己以前的閱讀經歷進行回顧。由此可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前將閱讀計劃做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才能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才能將閱讀的效率提高。
總而言之,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是很重要的。想要培育學生自身的語文閱讀能力,就應從激起學生閱讀熱情開始,這是增強學生自身閱讀能力的重要基礎,而閱讀習慣與閱讀方式則是增強學生自身閱讀能力的一項輔助手段。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參考上述教學策略,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積累豐富的閱讀技巧和經驗,提高他們的語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安宗慧.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分析[J].才智,2020(20):161-162.
[2]蔡文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