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方面,還是在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方面,亦或是在發(fā)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方面,閱讀,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閱讀的各項作用,教師必須要想方設法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益。盡管大部分高中學生都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但,歸因于高中語文教材中閱讀篇目難度的增加與提升,所以教師應該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啟迪與點撥,助力他們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助力他們在閱讀中汲取更多的精神養(yǎng)料。
閱讀,是學生習得語言知識、豐富精神世界、開闊文化視野的一條必由之路。歸因于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參差不齊”,所以在閱讀這條道路上,他們必定會遇到一些現(xiàn)實困難、陷入一些現(xiàn)實困境。在這樣的時候,教師的指導、引領和啟迪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合情合景、適時適度、恰如其分地指導、引領和啟迪,能夠讓學生“豁然開朗”解決學習困難,“撥云見日”擺脫學習困境。
事實上,高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困難、陷入的各種各樣的困境,主要歸納為三類,即語言理解類、情感體悟類和理解片面類。鑒于此,教師可以指導、引領和啟迪學生從“品語言、悟情感和談收獲”三個方面入手,切實解決三類閱讀困難,或閱讀困境,暢通高中學生的閱讀之路,讓高中學生在閱讀世界里發(fā)展自身、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一、品語言:夯實語言基礎
語言,是文本傳情達意的符號、載體、密碼、媒介。倘若高中學生對語言理解不夠準確、不太透徹,甚至理解有誤,那么,他們也就無法通過語言符號理解文本主旨大意,也就無法通過語言載體感知文本思想境界,也就無法通過語言密碼破解文本深意隱義,也就無法同語言媒介接受作者所思所想……正因為如此,引領學生深入淺出、細致入微地品讀語言,也就成為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一項首當其沖的教學任務。以品讀語言為契機,學生就可以透過語言文字“表象”,理解文本的深層次內(nèi)涵。不僅如此,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夠循序漸進地夯實自身的語言基礎,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
魯迅,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開山巨匠,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向惜墨如金,但,在《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中,他為什么居然四次,使用近乎雷同的筆法,“簡單重復”地描寫“劉和珍君”的微笑呢?在教師的啟迪、引領之下,每一位學生在內(nèi)心深處也頗感詫異。是啊,魯迅先生為什么要用“復制粘貼”版的重復去描寫“劉和珍君”的微笑呢?緊接著,教師進一步啟迪、點撥:同學們,在看電影時,你們有沒有注意過其中的一些“特寫”鏡頭?這些“特寫”鏡頭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有學生說,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會虛化場景,凸顯主題;也有學生說,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會反復不斷地呈現(xiàn)某一個動作、某一種表情等……是的,電影中的“特寫”鏡頭,的確,有這些特點。同學們,對比一下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和魯迅先生“復制粘貼”式的重復,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學生說,我也沒發(fā)現(xiàn)什么呀?有學生說,我發(fā)現(xiàn),這種“復制粘貼”式的重復,就如同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一樣,能夠緩緩地放大“劉和珍君的笑容”,遞進式地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無比哀痛。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時,啟迪、引領、點撥學生品讀語言的一個片段。以這樣的語言品讀為抓手,學生不僅能夠更為通透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還能夠更為厚實地積累語言知識。
二、悟情感:豐富精神世界
體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將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內(nèi)化為自己的一種品質(zhì)、一種精神、一種素養(yǎng),是貫穿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始終的一項基本任務。真切、準確、深刻地體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不僅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背景知識,還需要依托一定的教學情景。以背景知識為“引子”,以教學情景為“支撐”,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走進文本的情感世界,至真至切地體會、感悟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領學生解讀文本背景、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讓學生體悟文本的思想情感。
以《荷塘月色》為例,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感受這篇文章的語言美,還要讓學生體會這篇文章的情感美。為了讓學生更為精準地感悟這篇文章的情感,教師首先要引領學生脈絡清晰地梳理這篇文章的線索。通過仔細研讀,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即顯性的線索,是作者漫步荷塘月色的行蹤;暗線,即隱性的線索,是作者在欣賞荷塘月色過程中的心情變化。循著明暗交織的兩條線索,學生就能夠更為精準地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悟情感,是教師引領學生深度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一條蹊徑,更是教師指引學生以閱讀為契機,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種方式。隨著學生精神世界的逐漸豐富,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會全面發(fā)展。
三、談收獲:提升閱讀效益
不同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有不同的收獲,有些學生的感悟多一些、理解深一些,有些學生的感悟少一些、理解淺一些。為了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有更多的收獲,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討論與交流的機會,搭建一方討論與交流的平臺。借助于這樣的機會、立足于這樣的舞臺,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暢談讀書感悟、分享讀書收獲,就可以顯著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益。
(一)談在語言文化方面的收獲
研習語言文化,是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也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項基本任務。盡管教材內(nèi)容、閱讀文本中所蘊含的語言文化是一定的,但,學生通過閱讀研習、積累的語言文化的量,卻是千差萬別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存在差異,所以他們找尋、挖掘、吸收教材內(nèi)容、閱讀文本中語言文化的“量”也不盡相同。
比如說,一些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理解、掌握、吸收、內(nèi)化語言文化知識的“量”會更多一些。反之,則不然。為了每一位學生聚焦文本內(nèi)容,積累、習得更多的語言文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文本中的“語言文化”展開討論交流。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與交流過程中,每一位學生所習得的語言文化也就會更加厚實。
你有一份收獲,我有一份收獲,交流之后,我們每人就會有兩份收獲。與更多的人討論與交流,必然就會有更多的收獲,必然就會積累、習得更多的語言文化知識。
(二)談在閱讀方法方面的收獲
多元有效的閱讀方法,就好比是高中學生翱翔閱讀天空的翅膀。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積累厚實的、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還要指導學生掌握多元的、有效的閱讀方法。一樣的課堂活動、一樣的教學內(nèi)容、一樣的閱讀方法,但是,往往會因為學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而出現(xiàn)“差異”,即有些學生掌握的閱讀方法更多一些,有些學生對某種閱讀方法運用得更加靈活、更加自如一些。為了縮小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閱讀方法”談一些收獲。
例如,在課堂教學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反觀、反思自己的閱讀過程,并深入思考在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與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方面,自己運用了哪些閱讀方法?這些閱讀方法的運用,是否真正提高了自己的閱讀速度?是否顯著提升了自身的閱讀效度。在完成某項閱讀任務時,除了可以運用某種閱讀方法之外,是否還可以運用其他閱讀方法?
以這些問題為切入點,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深入淺出地討論與交流閱讀方法。與此同時,學生也就能夠更為熟練、更為扎實、更為牢固地掌握各種閱讀方法。
(三)談在閱讀習慣方面的收獲
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習慣的培養(yǎng)。閱讀,也是如此。一旦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會反作用于學生的閱讀過程。在良好閱讀習慣潛移默化的作用之下,高中學生的閱讀過程就會變得更加扎實,閱讀效益就會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從扎實有效的閱讀過程中,高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會進一步提升。為了更好地立足閱讀課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的交流自己在閱讀習慣方面的收獲。
例如,在閱讀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專門圍繞“閱讀習慣”展開討論交流。在形形色色的閱讀課堂中,學生會逐漸養(yǎng)成讀思結合、讀寫結合等良好習慣。讀思結合的好習慣,能夠讓學生閱讀的過程更加深入、閱讀的效益大幅提升;讀寫結合的好習慣,能夠讓學生從閱讀中感悟寫作技巧,在寫作中揣摩閱讀蹊徑。
當然,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之路上的引領者,在學生討論與交流各種閱讀習慣的時候,絕對不能“袖手旁觀”,而應該實時觀察、擇機介入,指引學生更為有效地形成各種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引領學生“品語言”,也要引領學生“悟情感”,還要引領學生“談收獲”。通過“品語言”“悟情感”“談收獲”,學生對語言基礎知識就會變得更加厚實,文化知識視野就會變得更加開闊,閱讀思維能力就會變得更加敏銳。與此同時,高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會更加濃厚,從閱讀中汲取的精神養(yǎng)料也就會更加充足、更加豐富。
石峰,甘肅省清水縣第六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