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敏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 彭山 620860)
雖然從文學體裁的角度來說,詩詞是感性的,在詩詞當中所描繪的內(nèi)容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無法像歷史體裁那樣秉持公正的態(tài)度,客觀記載歷史事件。然而,正是因為古典詩詞當中包含了作者充沛的個人情感,才會使中華文化蓬勃發(fā)展,古典詩詞中涉及的內(nèi)容多姿多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一本百科全書 。在眾多題材的古典詩詞中,茶詩詞作為一種包含深刻寓意的題材,受到了歷代文人騷客的鐘愛,留下了大量與茶文化有關聯(lián)的古典詩詞。從這些茶詩詞描繪的主題場景中可以體現(xiàn)出詩人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和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
在我國詩歌鼻祖《詩經(jīng)》當中,已經(jīng)開始有很多涉及到茶文化的作品。在《詩經(jīng)》當中,“荼”是“茶”的最初書寫形式,例如《邶風·谷風》中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和《大雅·綿》中的“周原膴膴,菫荼如飴”都道出了人生如茶的真諦,人生和品茶一樣都是先苦后甜,在嘗盡失敗的體驗后才會迎來成功的甘甜;《豳風·七月》中的“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描繪出茶農(nóng)采完茶葉和砍完柴后因為自給自足露出欣慰表情的生動畫面,反映出當時的西周已經(jīng)步入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歷史學家考究中國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
晉朝杜育所作的《荈賦》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茶賦,在這篇短短的一百多個字的賦詞里面,杜育系統(tǒng)地介紹了茶農(nóng)種植茶葉到品嘗茶葉的整個過程,反映出在晉朝時代的茶葉培育過程已經(jīng)發(fā)展到成熟的階段,“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反映出當時的生產(chǎn)工具已經(jīng)較為先進,極大地提高了生產(chǎn)力,使中國的封建社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西晉詩人左思所作的《嬌女詩》當中,生動地描繪出詩人的兩個小女兒為了能盡快飲到茶水,爭相對著水壺吹氣的畫面,反映出茶葉在當時的中國已經(jīng)得到普及,成為老少咸宜的飲品,也從側面證實了我國茶文化詩詞的源遠流長。
唐朝是我國封建主義社會發(fā)展到巔峰的朝代,這個階段的生產(chǎn)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農(nóng)業(yè)得到很大的發(fā)展,“開元盛世”的朝代成就了唐詩的無比繁榮,造就了“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等一批流芳百世的詩人。相對于李白詩詞里面狂放瀟灑的酒文化,唐詩里面的茶文化則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海納百川和文人騷客對理想的寄托。
在眾多的文人墨客當中,杜甫對飲茶情有獨鐘,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涉及到茶文化的詩句。例如在《寄贊上人》中的“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反映出唐朝佛教的興起以及佛教寺廟促進了茶葉的發(fā)展;在杜甫的另一首茶詩《進艇》當中,“茗飲蔗漿攜所有”反映出飲茶已經(jīng)成為唐代文人騷客的一種時尚,是居家遠行必備的物品。
宋朝延續(xù)了唐朝的發(fā)展,經(jīng)過宋初的休養(yǎng)生息,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yè),經(jīng)濟呈現(xiàn)出空前的繁榮。在這個時期,文人士大夫當中的茶文化逐漸向社會其它階層流行開來。在朝廷上形成了皇帝給大臣賞賜貢茶的風氣,被賜茶后大臣要作詩表示“謝主隆恩”,因此這類的“謝茶詩”乃是最高榮譽的象征。例如北宋的名臣、文學家蔡襄在《北苑茶》中寫道:“特旨留丹禁,殊恩賜近臣”,反映出“杯酒釋兵權”事件之后宋朝的皇權得到進一步的鞏固,群臣對皇帝唯命是從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茶文化也開始在下層階級流行起來,當時的社會盛行斗茶和茶宴,因此很多詩詞描寫出以茶會友的社會現(xiàn)象,例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月兔茶》中的“君不見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團,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形象刻畫了斗茶公子們小心翼翼地拆開茶餅的形象;而歐陽修在《雙井茶》中的“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生動描繪出茶友之間日常品茶的生活樂趣。
在明朝建立之初,政局不穩(wěn),朱元璋為了加強兵力穩(wěn)定邊疆,加重了人民的賦稅。有不少文學家以茶為題材,揭露朝政黑暗和反映民間疾苦。例如,明初的文學家高啟所作的《采茶詞》,當中的“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深刻揭露了當?shù)刂畬Σ刹枧膭兿饕约安柁r(nóng)艱苦的生活。
清朝期間,我國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良的茶葉品種,其中浙江杭州的龍井茶尤為著名,成為朝廷的貢茶。乾隆在位期間,曾六次下江南考察民情。他為西湖龍井茶所作的五首詩就是這段歷史的最好佐證。其中有一首《觀采茶作歌》寫道:“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尤恐開奇巧”,充分體現(xiàn)了乾隆深入民情,體恤民情的為政思想。
茶文化與禪意在佛教傳入我國不久之后就產(chǎn)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從環(huán)境位置的角度來看,佛教的寺廟通常建造在山上,而山上的土壤也更加適合種植茶葉,于是我們常??梢钥吹皆诜饛R的不遠處會有一片由佛門之人種植的茶園,他們在種植加工茶葉以及品茶的過程中,更加加深對佛門禪意的理解;從精神特征的角度來說,茶文化和佛道都講求修心養(yǎng)性,兩者從本質(zhì)上來說具有共通性,很多詩人在品茶的過程中都不由自主聯(lián)想到“茶禪一味”。
唐朝著名詩僧皎然在隱居杼山妙喜寺時,曾經(jīng)寫下不少富有禪意的茶詩。有一天友人崔石前來拜訪皎然,皎然很高興,泡上越人相贈的剡溪茶和崔石一起品嘗時,詩意興起寫下了充滿禪意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在詩里面,皎然高度贊揚了剡溪茶的清香和甘甜,在一飲再飲之中進而對世人喝酒自欺欺人的行為以及崔石在以前喝醉酒的丑態(tài)進行批評,最后以“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兩句禪宗詩句結束,全詩透露出茶道與禪宗“修心養(yǎng)性”的意境,給人無窮無盡的韻味。
唐朝不但是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的朝代,而且是幾大宗教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時代。然而唐朝朝廷采取了“尊道”的政策,確立道教在王朝當中的主導作用,規(guī)定了道教的地位高于儒教和佛教,唐玄宗還親自為《道德經(jīng)》作批注,將其列于諸經(jīng)之首。在這種政策的影響下,文人騷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道教思想的影響,所作的茶詩也多有包含“無為而治”、“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溫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通過描述詩人在目睹道士煮茶的過程中“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感覺自己羽化登仙了。
這種含有道教思想的茶詩后來蔓延到文人那里,很大程度上賦予了茶文化更高的仙境。在“詩仙”李白的一生所著的詩詞中,有很大一部分受到道教思想的影響,例如在李白的茶詩當中,曾經(jīng)描繪了在一個神秘仙境生長著一種仙人掌茶,“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這種茶具有神奇的功效,飲用之后使人返老還童。李白在詩中描繪的仙人掌茶意境,跟道教求仙煉丹的方式不謀而合,由此可見,李白在詩中化身道徒,將仙人掌茶象征為“仙丹”,表達了詩人對求仙問藥的渴望之情。
唐朝這種獨尊道教的思想一直延續(xù)到了宋朝,北宋有個著名的道士施肩吾,其在作品《蜀茗詞》中曾經(jīng)把蜀山新摘下的茶葉比作天上的瓊漿,喝完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的一生多次被貶,這種長期處于貶謫的狀態(tài)不但沒有消磨掉蘇東坡的意志力,反而讓他磨練出淡泊名利的心態(tài),并且在很多與茶文化詩詞中透露出自己隨遇而安的心境 。例如蘇東坡在《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當中,通過平淡無奇的乳白茶葉和野菜,悟出了“人間有味是清歡”的人生感悟,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唐朝的繁榮盛世激發(fā)了許多文人墨客建功立業(yè)的熱情,他們把滿腔的熱情投放到詩詞中,把唐詩的發(fā)展推到了巔峰。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當這些文人懷著熱情投身到政治時,朝廷的條條框框和宮廷的黑暗壓得他們透不過氣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當滿心的希望換來巨大的失望時,在現(xiàn)實中無法得到解脫的詩人通常把超脫之境的情感寄托到詩詞上,由最初的“入世”思想轉變成一種“出世”的觀念,不再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而是寄情于山水之間。這種或被貶或隱居的文人常常與山中僧侶為伴游山玩水,長期受到僧侶以茶會友的影響,開始發(fā)覺茶的隱逸特質(zhì)剛好與自身“出世”的思想不謀而合,于是在詩詞的寫作中更多的傾向把茶文化作為詩詞的意境,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唐朝文人韋應物的詠茶詩《喜園中生茶》中,詩人描繪了茶高風亮節(jié)不同流合污的秉性,“為飲滌塵煩”,在詩人看來,茶是具有靈氣的植物,飲茶可以洗滌人的心靈,擺脫世間的煩惱。全詩通過對茶的歌頌,表達了詩人不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超脫境界。
古典詩詞和茶文化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瑰寶,深入理解茶詩詞在歷史變遷當中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有助于我們切身體會到詩人通過茶這種意境所想抒發(fā)的情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將茶詩詞和茶文化傳承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