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欽,顧 碩
(海南省婦女兒童醫(yī)學中心神經(jīng)外科,海南海口 570206)
顱內蛛網(wǎng)膜囊腫是腦脊液在腦外的積聚或包裹,與腦脊液循環(huán)不通,是一種良性顱內占位病變,在兒童神經(jīng)疾病中占2.6%[1],蛛網(wǎng)膜囊腫部分患兒并無臨床癥狀,可因行顱腦CT 或MRI 偶然發(fā)現(xiàn),部分患兒具有明顯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頭痛、頭暈、癲癇、巨顱癥、頭顱畸形、智力發(fā)育遲緩、肢體功能障礙等[2]。蛛網(wǎng)膜囊腫腹腔分流術是目前治療兒童蛛網(wǎng)膜囊腫的主要手術方法,術后存在分流管阻塞、折斷、感染、移位等并發(fā)癥,但分流管移位是臨床罕見并發(fā)癥,筆者回顧性分析本院神經(jīng)外科于2019 年11 月收治的左側大腦額部蛛網(wǎng)膜囊腫,分析術后分流管移位并痊愈過程,并文獻回顧兒童蛛網(wǎng)膜囊腫腹腔分流術后分流管移位的移位原因、發(fā)病機制及預防措施。
患兒,男,2 歲4 月,語言發(fā)育障礙1 年,術前顱腦MRI,見圖1。蛛網(wǎng)膜囊腫位于額部大腦凸面,T1WI 呈低信號、T2WI 呈高信號,囊腫水平位最大截面90 mm×23 mm,層厚56 mm,估算體積約58 cm3。患兒入院時存在語言交流障礙,要求手術治療,家屬不接受開顱手術,選擇蛛網(wǎng)膜囊腫腹腔分流手術,手術方法:顱骨鉆孔1 枚,直徑0.5 cm,雙極局部電凝,尖刀切開約2 mm,置放低壓分流管,頭端分流管留置顱內3 cm,并4 號絲線固定分流管于骨膜上,經(jīng)皮下隧道將分流管送至腹腔,過程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手術過程順利,出血少。患兒安返病房。術后復查顱腦CT 提示位置良好,提示頭端顱內分流管在位??梢娦g后囊腫較術前明顯減小,轉流泵儲液囊按壓彈性好。見圖2。
圖1 術前顱腦MRIFig 1 Preoperative MRI of the brain
圖2 術后顱腦CTFig 2 Postoperative cranial CT
患兒術后1 個月出現(xiàn)分流系統(tǒng)自顱內管道起始至轉流泵周圍皮下積液,皮膚組織無紅腫,哭鬧或活動時壓力可明顯增高,透光實驗陽性,考慮腦脊液漏,夜眠時皮下積液減少,患兒未訴不適,臨床觀察隨訪,未做處理,后隨訪1 個月皮下積液消失。患兒2020 年1 月因左側陰囊增大,平臥時可縮小,觸診有條索狀物,無痛感,行腹部彩超提示陰囊內可見置管影,行腹部立位片可見分流管盤曲在左側陰囊內,陰囊明顯腫大,分流管末端折返鞘膜囊內,可見分流管末端盤曲在左側陰囊內,箭頭指示,見圖3。探查發(fā)現(xiàn)腹腔分流管墜入左側陰囊,給予行左疝囊高位結扎術。術后患兒陰囊恢復至正常。
圖3 腹部立位片F(xiàn)ig 3 Abdominal vertical CT image
術后6 個月,患兒門診隨訪,查體發(fā)現(xiàn)轉流泵位置較前向前下偏移,復查顱腦MRI 在T2WI 可見分流管顱內段外移,囊腫較前縮小,見圖4A。顱骨平片可見分流管顱內段末端位于顱骨孔處,見圖4B?;純簾o頭暈、頭痛等不適,語言交流及詞匯較前明顯好轉,繼續(xù)門診隨訪。
圖4 復查顱腦MRI 及平片F(xiàn)ig 4 Follow-up check of brain MRI and CT image
術后18 個月,門診隨訪查體發(fā)現(xiàn)分流系統(tǒng)轉流泵向前下移位較前更加明顯,復查顱腦CT 三維重建,見圖5。圖5A、B 提示囊腫消失,圖5C 可見分流管頭端脫出顱內??紤]分流管故拔除分流管。術中見原顱骨孔已完全為纖維組織封閉閉合。
圖5 復查顱腦CT 三維重建Fig 5 Follow-up check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brain CT
通過中國知網(wǎng)及pubmed 檢索蛛網(wǎng)膜囊腫分流管移位文獻報道,文獻報道僅1 篇,因囊腫腹腔分流手術方法與腦室腹腔分流手術基本相同,筆者按照“分流管移位”、“兒童”為關鍵詞,檢索文獻進行復習,納入腦積水術后分流管移位的文獻。
患兒蛛網(wǎng)膜囊腫分流術后3 個月期隨訪,語言發(fā)育明顯改善,言語清晰表達及交流,較前進步。分流管遠端移位至陰囊,疝囊高位結扎,手術痊愈;顱內段分流管完全移位至顱外,同時囊腫最后消失,拔除分流管。文獻復習國內僅1 例相關蛛網(wǎng)膜囊腫分流管移位報道:董程遠等[3]報道1 例顱內蛛網(wǎng)膜囊腫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移位盤曲在胸部,引起顱內良性高壓,給予再次置管好轉。但囊腫腹腔分流手術與腦室腹腔分流手術類似,有關手術腦積水腹腔分流管移位的報告文獻國內有數(shù)例報道,產(chǎn)生嚴重的臨床并發(fā)癥,顧碩等[4]報告分流管胸部移位致胸水、肺部感染,再次手術調整分流管;許常林[5]報告1 例、孫勇等[6]報道6 例分流管移位至胸部案例,均給予分流至重置術。韋拳堂等[7]報告分流管移位至心臟兩例,1 例單純拔除,1 例給予拔除后再次手術置管。胡佳等[8]和楊亮等[9]各報告1 例分流管自肛門脫出,均拔除分流管。葉玉勤等[10]在分析142 例患兒蛛網(wǎng)膜囊腫資料中報告兩例罕見并發(fā)癥,1 例分流管進入陰囊,1 例自肛門脫出。
在蛛網(wǎng)膜囊腫治療中,很多學者做了大量的臨床工作,探索不同手術治療方案。Deopujari 等[11]在其經(jīng)驗介紹中認為,蛛網(wǎng)膜囊腫75%發(fā)生于18 歲以下,1~10 歲常見,內鏡造瘺首選,對于伴有腦積水及頭圍增大者建議分流術。Ali 等[12]做了手術預測因素及手術方法對比的83 例臨床分析,認為大的囊腫,或囊腫壓迫顱內結構形成腦積水或顱內出血,需要手術,并且內鏡手術組、開顱手術組、囊腫分流組之間比較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張斌等[13]和葉玉勤等[10]單中心囊腫腹腔分流術回顧性分析,肯定了囊腫腹腔分流術的臨床診療價值。蛛網(wǎng)膜囊腫腹腔分流術是目前治療蛛網(wǎng)膜囊腫的主要外科技術手段之一。對于囊腫腹腔分流術后的并發(fā)癥,張穎麗等[14]報告囊腫分流術后并發(fā)癥15 例:其中術后感染4 例、分流管梗阻3 例、低顱壓3 例、腦脊液對腹膜刺激引起消化道癥狀5 例。Li 等[15]報告囊腫腹腔分流術后發(fā)生分流管依賴15 例。分流管移位臨床少見,伴有分流管移位囊腫消失痊愈的案例尚未見臨床報告。
筆者報告的病例位于左側大腦額葉凸面,患兒家屬選擇創(chuàng)傷較小的囊腫腹腔分流術,術后3 d 復查顱腦CT 提示囊腫較前稍縮小,術后2 個月發(fā)現(xiàn)分流管進入陰囊,患兒存在鞘膜積液,鞘膜囊未閉合,顱內蛛網(wǎng)膜囊腫患兒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可能。術后半年復查顱腦MRI 提示囊腫明顯縮小及顱內段分流管移位,此時分流管頭端部分在顱內,考慮患兒無臨床癥狀,分流管轉流泵彈性好,故門診隨訪。術后1 年半再次門診隨訪,發(fā)現(xiàn)分流管轉流泵明顯移位,行顱腦CT 三維重建提示囊腫消失,分流管移位至顱外,病例罕見,國內尚無類似分流管移位痊愈病例報告。本例患兒分流管移位屬于漸進性,術后存在皮下積液及轉流泵周圍積液的情況,不除外囊腫帽狀腱膜下的引流情況,在光滑的帽狀腱膜下轉流泵發(fā)生移位,或者患兒存在分流管下墜陰囊后,發(fā)生盤曲牽拉移位,逐漸移位至顱外,同時囊腫縮小至消失,分流管失去作用。
目前文獻報道的分流管移位病例多為遠端分流管移位,本案例也發(fā)生分流管墜入陰囊情況,這與分流管腹腔端游離范圍大,活動范圍廣有關。隨著腸蠕動,腹腔端分流管可進入腹腔內任何有空隙的地方,如分流管通過未閉鞘膜囊進入陰囊。胡佳等[8]報告分析肛門脫出多發(fā)生在兒童,可能與兒童腸壁薄,腸壁炎癥有關。顧碩報告分流管進入胸腔可能與食管裂孔疝相關,這也符合遠端分流管活動度較大,有著見縫即鉆的臨床特點。
對于分流管移位的預防,目前尚無有特殊應對方法,但分流管移位及時發(fā)現(xiàn)并行手術治療,預后好。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分流管移位痊愈臨床案例相對罕見,系統(tǒng)研究困難,但筆者會繼續(xù)對大腦半球蛛網(wǎng)膜囊腫腹腔分流術中囊腫痊愈病例進行研究分析,為大腦凸面蛛網(wǎng)膜囊腫痊愈病例拔除分流管提供合理依據(jù)。
蛛網(wǎng)膜囊腫腹腔分流術可能是治療兒童大腦凸面蛛網(wǎng)膜囊腫的有效方法,也提示大腦凸面蛛網(wǎng)膜囊腫消失后可以拔除分流管,分流管移位臨床罕見,需要及時手術處理。
作者貢獻度說明:
張欽:文獻檢閱,論文的寫作,病例隨訪;顧碩:指導手術的實施,論文的設計,論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