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牡丹江市第二十中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教學的最基本任務是完成教學任務,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提高學科教學效率,讓學生能夠接受更多的知識,鍛煉自身能力。初中學生在語文素養(yǎng)方面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源自于小學階段的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而這種素養(yǎng)的差異也直接影響到初中語文教學效果。
在初中教學階段,每一個班級、每一名老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不想學習。這里的“不想”并不是沒有能力學習,而是主觀上的放棄。這種“不想學習”源自于學習態(tài)度的不端正,其原因有很多種,家庭教育的誤導、學生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的缺失等。這些“不想學”的學生與課堂中正常學習的學生形成強烈的對比,一方面影響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一方面影響班級課堂紀律,極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教育教學影響很大。
葉圣陶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好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初中語文學習的作用明顯,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語文學科中,良好的記憶和思考習慣對語文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學生因為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學習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學習內容的時間過長,效果也不好;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很弱,不能夠進行形象思維;文字辨識和應用能力弱等。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嚴重影響學生的初中學習態(tài)度和成績,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也讓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十分頭疼。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差異性是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會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顧此失彼,學優(yōu)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課堂教學效率低,甚至基本授課內容都難以完成。所以急需探索一條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平衡學生的差異。從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和學習習慣培養(yǎng)兩方面對學生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和實踐,讓初中語文教學真正走出困境。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三層五步策略,首先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性,按照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的差異將學生劃分三個層次,再通過五步走的方法進行教學實踐。其目的在于轉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知識儲備和能力應用素養(yǎng)。
在語文教學設計中,由淺入深地制定三級目標。通過不同學習目標的制定,為學生劃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的,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為自己選擇一個基礎目標,也鼓勵學生挑戰(zhàn)高層次目標,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和競爭意識,讓學生對語文課堂更有興趣,轉變學習態(tài)度。這種分層次目標的設計根基于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強弱,初級目標一般是識記部分,中級目標是大部分學生都應該掌握的分析運用部分,而高級目標則是為少部分學優(yōu)生拓展的更加復雜的綜合性理解分析問題和課外知識的延申。例如在一節(jié)古詩詞閱讀課上,基礎目標是能夠背誦并正確默寫,中級目標是把握詩詞的主旨并進行賞析,高級目標是聯(lián)系寫作背景進行拓展學習,學習作者在不同時期更多的詩詞作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jù)自己選定的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關注教師的講解和同伴交流,真正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分層次學習是將學生按照不同層次劃分小組,要求在學生充分自學后,小組內兵教兵,由自學成果好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解決問題,組內學習,組外交流,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例如《社戲》一課中對景物描寫的賞析,能力強的學生理解感官賞析的知識點,就可以在組內給其他學生做講解,根據(jù)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尋找相應的語句進行組內分析,再交流賞析的結果。組與組之間也可以進行交流,相互補充。通過分層次學習將課堂交給學生,既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交流探討,又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分層次練習是指教師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題,每個層次學生在完成相應練習后鼓勵學生繼續(xù)闖關,完成更高層次的練習。分層次練習是承接分層次學習而來的一種學習檢測,目的在于復習鞏固固有的知識,進行能力應用,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分層次練習要根據(jù)不同課型的特點進行設計,以基礎知識為底線,拉開層次。如閱讀課文應從字詞識記到內容情感再到寫作手法這樣的層次進行習題設計,有條件還可以進行拓展延申的內容。通過分層次練習,學生能夠把握自己在課堂上的定位,課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
分層次作業(yè)指的是教師布置作業(yè)時要有層次、有梯度,對于學優(yōu)生要給予更高的作業(yè)要求,讓他們吃的飽。分層次作業(yè)承接分層次練習,在課上練習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定位已經(jīng)了解,課下完成作業(yè)是對課上知識的再次鞏固。授課教師設計分層次作業(yè)要更加有技巧,因為作業(yè)大多是學生回家獨立完成的,期間沒有教師輔導,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完成自己層次的作業(yè)對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是很大的鼓舞。而如果能挑戰(zhàn)更高層次的作業(yè),則有助于語文素養(yǎng)的自我提升。教師在設計分層次作業(yè)的時候可以靈活多變,語文是一門很生活化的學科,生活中的語文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和思考人生中的一點一滴。而分層次作業(yè)的設計也不拘泥于語文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真正的體驗和思考。例如設計綜合性語文學習作業(yè),學生首先完成一項自己擅長的家務勞動,設計的作業(yè)分為撰寫勞動日記和拍攝《我是家務小能手》演講視頻兩個層次。一般學生能夠完成日記撰寫就是成功的,如果有能力的學生就可以把自己的日記轉寫成演講稿,從寫和說兩方面進行展示。通過這樣的分層次作業(yè)設計,即培養(yǎng)學生于生活中進行的寫作習慣,又能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鼓勵他們進行演講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分層次反饋是指定期開展測試反饋,并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的反饋要求,特別是對進步學生要給予表揚和鼓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自信。分層次反饋的方向主要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運用,可以采取的形式很多,如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不定期測試等。課堂上學生的狀態(tài)和知識掌握程度直接影響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課下作業(yè)完成情況也是對課堂內容理解程度的反饋,通過緊密的測試更能直觀地分析學生一段時間內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情況。在進行分層次反饋的過程中要注意的是這種反饋是針對學生本身的,而不是生與生之間的比較,只要學生本身能夠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那么對這個學生的分層次策略就是成功的。
新教學理念指出:學生是我們老師施教的主體,我們所作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學生更加健康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差異性的存在。面向全體學生是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使全體學生都能夠達到語文學科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是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過程的展開、學生練習的安排、課后作業(yè)的匹配、學生問題的反饋,都要盡可能地調動所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三層五步教學策略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解決了學生存在學習差異性問題,能夠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不同基礎,進行因材施教,層層推進,轉變學生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進而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