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琪惠 白光華(.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院)
明清御窯廠是專門為皇家生產(chǎn)瓷器的窯場,其產(chǎn)品的支配者、使用者是帝王、嬪妃,或作觀賞,或作日用,或作賞賚,或以物易物形式對外交易。嚴格意義上講,這些瓷器不是商品,而是賦予審美最大化的藝術(shù)奢侈品。皇家的任何愛好和訴求,只要在人力、物力、材質(zhì)、工藝技術(shù)允許的情況下,通常很快就會千方百計去最大化實現(xiàn),尤其是處于盛世的王朝更是如此。本文就明成化御瓷若干制作工藝作粗淺分析。
成化青花瓷紋樣發(fā)色,大致呈現(xiàn)兩種形態(tài),一是濃艷暈散型,大部分底款為雙圈六字款;一是線條纖細,混水青花濃淡層次非常清晰型,幾乎為方框六字款。出土地層顯示:前者為成化早期,是采用進口回青繪畫,器型、紋樣主要沿襲永樂、宣德。后者為成化中晚期,使用樂平陂塘青(平等青)繪畫。
樂平陂塘青不暈散的性能特征,為成化青花瓷和斗彩瓷的小型化、精品化提供了材質(zhì)保證,即使是在方寸之間,也沒有妨礙表現(xiàn)豐富、生動的各種紋飾,如:青花羲之觀鵝圖小杯的人物神態(tài)極其傳神,充滿故事性;斗彩雞缸杯,繪兩個雞群,外加湖石花卉,紋飾飽滿,卻并不擁堵;青花蓮荷水草紋小杯,其紋樣的分朱布白,其適合性、生動性都可謂登峰造極;青花瓜藤紋宮碗,料分五色,層次感極強,構(gòu)圖和線條看似纖柔,卻充滿彈性和張力。
成化年款書寫樣式有五種,即雙圈六字楷書豎寫款、無框線六字豎款、無框線六字橫款、雙圈四字楷書豎寫仿“宣德年制”款、方框雙線六字楷書豎寫款。
從御窯出土文物看,雙圈六字楷書豎寫款、無框線六字豎款、無框線六字橫寫款、雙圈四字楷書豎寫仿“宣德年制”款、雙圈六字楷書豎寫款器物,都是成化早期產(chǎn)品。換句話說,此種款識樣式是承繼宣德款式,畢竟任何王朝的更替之初,其產(chǎn)品的工藝技法總會與前朝的工藝延續(xù),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新皇帝登基之初,日理萬機,一時還無心顧及,而御窯仍舊按部就班生產(chǎn)。
方框雙線六字楷書豎寫款,較前三種晚,如按工藝分析,其成因應(yīng)該與當時熱衷于大量生產(chǎn)小杯小蝶等小件器物有關(guān)系,因為數(shù)量龐大的小件器物在陶車上打青花雙線箍比大圈足難度大,不容易周正,于是,不得已參照一些宣德壺類器物的長方形框線,握在手上畫橫豎八條直線。另外,也不排除這種款式,或許有皇室的強制性要求,即明確提出參照方形印章的樣式,否則,就不會在大碗大盤底下仍然書寫方框雙線六字楷書豎款。
明成化初期青花斗彩瓷器,是在繼承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斗彩瓷器的工藝的基礎(chǔ)上,不斷加以改進的結(jié)果。大致經(jīng)歷了三步走,即先后模仿宣德青花斗彩蓮池鴛鴦紋盤和正統(tǒng)青花斗彩蓮池鴛鴦紋盤,最后才形成了勾線填繪模式。
仿宣德青花斗彩蓮池鴛鴦紋盤,除了在造型上較小之外,其他則盡量按原樣模仿,整體上給人大同小異的感覺,其裝飾工藝為:內(nèi)口沿飾青花藏文吉祥經(jīng)文一周,盤心繪一對追逐嬉戲的鴛鴦于三組紅蓮綠荷及紅蓼、蘆葦、慈姑、浮萍之間。具體裝飾技法為:以青花填繪鴛鴦的頭、翅及水波紋,入窯高溫成瓷,再用紅、赭、黃、綠等低溫色料繪花、葉、紅蓼、蘆葦、慈姑、浮萍。但如果與宣德青花斗彩蓮池鴛鴦紋盤仔細比對,則會發(fā)現(xiàn):宣德器在內(nèi)底心的主題紋飾采用了先刻出紋樣的輪廓,然后在輪廓內(nèi)回填青花及釉上上色,而成化器沒有刻劃線。
仿正統(tǒng)青花斗彩蓮池鴛鴦紋盤,盤心繪一對相對嬉戲的鴛鴦于四組紅蓮綠荷及紅蓼、蘆葦、慈姑、浮萍之間。鴛鴦、葉、蘆葦、慈姑、浮萍、水波紋均以青花勾畫,然后再在勾線內(nèi)用赭、黃、綠等低溫色料繪填涂其中。最為特別的是:蓮花、紅蓼沒有勾線,而是直接用紅料繪就。
上述兩種裝飾技法,顯然宣德器最繁瑣,其次是正統(tǒng)器。特別是對大批量規(guī)?;a(chǎn)來講,更是個大麻煩:不僅生產(chǎn)周期長,而且成品合格率也必然低。于是,帶有試制性的兩種技法都被淘汰了,進而直接采用青花勾線后,并間以青花料填涂部分紋樣,然后再在勾線內(nèi)用赭、黃、綠等低溫色料繪填涂其中,這也不失為一種權(quán)衡利弊之后作出的工藝妥協(xié)。
另外,成化青花斗彩瓷的釉上彩繪的鮮艷與青花發(fā)色柔和淡雅、藍中閃灰,也是相得益彰。
成化斗彩上的礬紅一直面臨脫色的困擾,因為脫色,導(dǎo)致大量斗彩器被淘汰。如果我們從御窯出土遺物來觀察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礬紅的脫色現(xiàn)象,不光是成化,而是明代御窯瓷器的困擾,如:永樂礬紅云鳳紋碗、宣德青花礬紅海水龍紋盤、成化斗彩流花紋杯、正德皇帝紅綠彩龍紋盤等。也許是為了規(guī)避礬紅的脫色風(fēng)險,有的斗彩器干脆就不用礬紅,如:成化斗彩天字蓋罐,到了嘉靖、萬歷時期,為增強礬紅料的附著力,還將礬紅作為單色釉料,涂抹于澀胎瓷上,如:嘉靖礬紅料帶蓋梨形壺、嘉靖礬紅料豆。礬紅脫色現(xiàn)象,至少說明礬紅是比較難燒制的,其原因不外乎溫度不寬泛難以把握,或是料的加工不到位。不過,由于礬紅是彩瓷的最重要的色料之一,即使工藝難度高,還是要使用它。何況礬紅還有它自身的優(yōu)勢,即礬紅相對于綠、黃,其著色力或者說覆蓋性較強,還能勾畫涂抹出物體濃淡,獲得陰陽向背的光影效果,如:永樂礬云紅鳳紋碗、斗彩鴛鴦蓮池紋的蓮花。到了清代,才有了比較成熟穩(wěn)定的各種色階的釉上紅料可用于景德鎮(zhèn)瓷器上。
明代御器廠早在永樂時期就開始仿制宋龍泉青釉瓷,如:永樂仿龍泉翠青釉盤、青釉凈瓶;宣德有仿哥和龍泉青釉瓷,如:仿哥各式小罐、盆、大盤、梨形壺、過籠、蟋蟀罐、花缽等;仿龍泉青釉渣斗、高足杯、小足斂口缽、刻劃唇口洗、花口折腰碟、仰鐘式花缽、六邊形刻花花盆、鼓釘三足盆、折腰碗、花口碗、蟋蟀罐、帶座梅瓶、斂腹梅瓶、雙耳六邊形花瓶、僧帽壺等。正統(tǒng)~天順有仿龍泉青釉刻花纏枝蓮紋碗。
成化時期御窯仿宋官哥青釉瓷,比之前朝,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品質(zhì),都有大幅提升。御窯遺址出土瓷片中,近半成為仿宋瓷器,且大多有開片,品種有:仿哥灰青釉獸耳長頸瓶,仿影青海棠形水仙盆,仿宋官龍泉青釉觚、長頸瓶、瓜棱貫耳瓶、渣斗式花盆、青釉鼓釘三足盆托、斗笠碗、三足水盂、雙耳三足爐、雙耳簋式爐、八角高足杯、菊瓣杯、盤等。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宣德時期嘗試性使用灰胎泥料生產(chǎn)的仿哥器,在成化時期已經(jīng)趨于成熟,筆者由此推斷:宣德時期御窯即少量引進了可能來自浙江處州龍泉青瓷泥料,用于生產(chǎn)仿宋官青釉瓷器,而成化時期的御窯則先期使用景德鎮(zhèn)本地瓷土進行嘗試,后期才規(guī)?;褂猛鈦聿牧稀槭裁闯苫瘯r期會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呢?我們不妨從文獻資料去窺探一些信息。
《明實錄·憲宗實錄》卷一天順百年成化帝即位詔書謂:“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nèi)官在役燒造瓷器,詔書到日除已燒定者照數(shù)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員即便回京,違者罪之?!闭f明浙江處州為皇家生產(chǎn)青瓷的龍泉窯,在成化帝即位時就停止生產(chǎn)皇家用的青瓷了。但是,景德鎮(zhèn)御窯瓷器不僅沒有停燒,反而燒造規(guī)模越來越大,產(chǎn)品也越來越精,及至成化中晚期朝廷有了生產(chǎn)青瓷需求的時候,調(diào)派浙江龍泉制瓷工匠和原材料在景德鎮(zhèn)御窯一并燒造,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一現(xiàn)象,也間接證明,景德鎮(zhèn)在成化時期,已經(jīng)是中國陶瓷業(yè)集大成者,它標志著景德鎮(zhèn)世界瓷都地位的確立。
御窯出土的成化三足卷耳香爐有三種:一是白釉,口沿露胎;一是綠彩,口沿露胎處填涂黃料;一是紅地綠彩,口沿露胎處填涂礬紅料。稍加分析,顯然白釉器是沒有裝飾的白胎器,綠彩可以說是成品,也可以是紅地綠彩的半成品。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口沿露胎,即采用了覆燒工藝,目的是為了防止香爐口變形,保證爐外底部及三足釉面完整,同時還不妨礙書寫年款。值得一提的是,成化三足卷耳香爐采用覆燒法,最后以色料填涂露胎,可以說成化御器廠督陶官與工匠在御器廠追求審美最大化生產(chǎn)語境下,養(yǎng)成的一個職業(yè)敏感性所帶來的結(jié)果。這樣的案例,在明代永樂、宣德、正統(tǒng)御瓷中都可以看到。
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成型工藝采用模印,分上下兩截,以子母口相合,鴨身及器座分別以低溫黃、綠、紫為裝飾。整體看,造型肥碩而不失精巧,色彩華貴而不失素雅,鴨子造型重心的計算非常精準,足部沒有絲毫變形。還有一項最具前瞻性設(shè)計的是:工匠利用高溫瓷子母口合縫處難以完全密閉的特點,再在子口上鏤六個如意形孔,這樣,既保全了鴨子的完整性,又不妨礙香料在爐內(nèi)的充分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