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洋 鄭雙花
井岡客家山歌是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市的一種傳統(tǒng)民歌,于明清時期的中原漢族人民大遷移后與當地傳統(tǒng)文化彼此融合而慢慢成形[1]。它主要由客家人運用客家方言演唱,類型多樣,是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為了便于思想情感的抒發(fā),人們往往即興編唱井岡客家山歌,因而這種山歌表現手法自由靈活,加之受到人文風俗、地理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它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功用意義和藝術特色。
井岡客家山歌的歌詞承載的內容廣闊,語言質樸真實,常將比喻手法運用其中,多使用整齊的格律韻腳。其歌詞多講求對稱性,從句式上來說有下列幾種:一是運用了襯詞的對稱四句式,這種句式運用得較為廣泛,這和客家人說話用方言虛詞的習慣密切相關;二是不加襯詞的對稱四句式,即標準的七言四句式井岡山歌,因為它與客家人的演唱習慣并不十分相符,故較少在歌詞中使用;三是一段多句式歌詞,它在各句子之間運用了較多的襯詞,并且歌詞的情節(jié)性、故事性較為突出;四是二段多句式歌詞,它也將襯詞用在各句子之間,并借助這種句式完成故事的講述。除上述介紹的四種句式外,其歌詞還出現過下列句式結構:二句式歌詞、三句式歌詞、三句半式歌詞、長句歌等。
總的來說,井岡客家山歌的功用在于傳情達意、抒發(fā)思想,因而其歌詞內容和歌詞結構并無嚴格規(guī)定。其詞句、樂句字數精煉、結構簡潔,多為單樂段結構形式,詞句之間充滿了起承轉合。其歌詞表達往往直抒胸臆,不拐彎抹角,講求自然化的藝術表現[2]。
中國民族五聲調式是井岡客家山歌所運用的基本調式。運用五聲征調式編成的井岡客家山歌,其骨干音通常是徵、羽、商,而角、宮音則往往被置于經過性位置。運用五聲羽調式編成的井岡客家山歌也數量眾多,此種歌曲的穩(wěn)定音級為羽、宮、商。在地域文化氛圍的浸染下,井岡客家山歌也將部分少數民族民歌的音調借鑒融入至自身的發(fā)展中,此種山歌一般為宮調式,其骨干音通常是宮、商、徵[3]。
從音階方面來說,井岡客家山歌的音階主要為五聲音階、四聲音階,同時,也會運用六聲音階、三聲音階等,很少使用其他音階。在諸多音階中運用最為廣泛的當屬五聲音階。五聲音階由五個音構成,即宮、商、角、徵、羽,其中骨干音為羽、宮、商;四聲音階則主要由四個音構成,即宮、商、徵、羽。
井岡客家山歌的行腔較為自由靈活,所以其節(jié)奏與節(jié)拍的特征十分個性化,尤其是演唱者往往會在行腔時在歌中加入襯字、襯詞等,這讓井岡客家山歌的節(jié)奏、節(jié)拍等變得更加靈活多元。
井岡客家山歌的節(jié)奏因歌曲行腔自由、運用了襯字和襯詞等而常常出現變化,這令歌曲的音符和休止符與平分時的主要形式具有更鮮明的多樣性。井岡客家山歌的旋律對等分、順分、逆分和切分節(jié)奏進行了綜合運用,另外,因為節(jié)拍較為多變靈活,所以節(jié)奏也相應變得更加豐富自由。
從節(jié)拍方面來說,井岡客家山歌往往交替多變,幾乎不會讓單一節(jié)拍貫穿整首歌曲。創(chuàng)作者們要么在一首歌中交替使用不同的節(jié)拍,讓歌曲的“板眼”關系更加復雜多變,要么將速度變化、自由延長音等手段運用在井岡客家山歌之中。
在發(fā)展早期,井岡客家山歌就已經具備了多彩的形式,這里主要對獨唱、對唱進行闡釋。
獨唱。井岡客家山歌運用得最為廣泛的演唱形式是獨唱,它又具體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個人吟唱,二是獨唱表演。個人吟唱通常為清唱,沒有伴奏,地點較為隨意,目的在于抒發(fā)內心情感。獨唱表演則常在活動、儀式、公共場合等出現,但它也將即興編創(chuàng)的成分融入其中。
對唱。對唱這種演唱形式在井岡客家山歌中也較為普遍??图胰藷o論是在閑聊、呼喚、娛樂時,還是在男女傳遞情思時都會采取這種對唱方式。他們的對唱形式有多種:男人間的對唱、女人間的對唱、男女對唱、三人對唱等。三人對唱往往由兩男一女組成,通常是兩名男子共同對某位女子產生愛意,并借助歌曲委婉地向女方表達感情。革命時代有很多男女對唱以送郎參加紅軍為主題[4]。
對歌唱呼吸的重視和運用。通常歌唱呼吸方式有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胸腹式呼吸三種,井岡客家山歌的演唱者會以歌曲風格、演唱地點為依據對氣息方法加以靈活運用。例如,在演唱禮儀性、室內敘事性山歌時,歌者常用胸式呼吸,擴大胸廓,但不降低橫膈膜,運用胸廓回收力推動和操縱氣息的呼出,其氣息較淺,聲音較為自然。而在隔山對歌或者演唱高腔山歌時,歌者注重運用胸腹式呼吸法,打開胸腔,橫膈膜下降,充分調動胸腔、腹肌、橫膈膜來控制氣息,使得歌聲穩(wěn)健有力、高亢悠揚。
對假嗓、本嗓、細嗓三種唱法的運用。井岡客家山歌的假嗓唱法更類似于真假聲結合的混聲唱法,不過假聲比例偏重。假嗓需要較深氣息支持,通過完全閉合聲帶,獲取較高位置的頭聲。這種唱法有著較強的穿透力,能夠展現高亢厚實的音質,主要在開頭和結尾處、長音處使用。本嗓即真聲唱法,即自然的未經修飾的聲音,通過氣息振動整個聲帶獲得,常用于室內敘事山歌的演唱,其聲調嘹亮、潤腔多變,也多用于長音處、說唱處。細嗓往往指單個女性的詠唱,一般演唱者以較淺的氣息振動聲帶的邊緣部分以讓音色柔和動聽,音調細膩,此種方法常用于結尾處、裝飾音處。
“三腔共鳴”技巧的使用。井岡客家山歌的演唱者能夠自如運用“三腔共鳴”,即胸腔、頭腔、口腔的共鳴??谇还缠Q主要運用于室內敘事山歌等,演唱者在演唱時會放松牙關,打開喉嚨,運用氣息實現聲帶的振動,達到自然的口腔共鳴,令歌聲婉轉明亮。頭腔共鳴在高腔山歌中運用較多,歌者在深呼吸的同時,上抬軟腭和小舌頭,放松下顎,打開口腔、鼻腔和咽腔,令聲波從上顎傳播到鼻腔及其上部,從而實現頭腔共鳴,令聲音嘹亮高亢。胸腔共鳴常用于中低音較多的山歌中,演唱時歌手自然打開胸腔,令氣息通過胸腔出現小幅的共振,實現胸腔共鳴,獲得圓潤飽滿的聲音。
即興潤腔。潤腔指的是將各種裝飾音運用到具體的演唱過程中,令山歌更具魅力和特色。井岡客家山歌的潤腔并無固定規(guī)定,它往往以方言語調、歌曲風格為依據自由地潤腔。通常井岡客家山歌運用較多的潤腔技巧有如下幾種:一是滑音,它由音的向上或向下滑動實現,多在結尾處或句末運用下滑音,此種滑音的運用并無規(guī)定,隨演唱者即興發(fā)揮,但運用時要保證氣息的沉穩(wěn)和聲帶的放松;二是顫音,它由主要音和相鄰音的迅速反復交替實現,包括上顫音、下顫音兩種,其音高也不存在特定時值,由歌手情緒決定;三是直音,多用于井岡客家山歌的延長音中,指的是一種泛音較少、有氣息支持、聲音集中靠前、共鳴較弱的聲音[5]。
襯詞襯腔的運用。將襯詞襯腔運用在井岡客家山歌之中,令歌曲情感濃郁,彰顯了客家人的親切質樸,并對客家方言的特征加以凸顯。在歌曲中運用襯詞的原因是客家人無法用直白的語言將情感傳達出來,所以,要將語氣詞置于歌詞中輔助表達;而襯腔則是由旋律和襯詞結合而成。井岡客家山歌中的襯詞襯腔有著相當多元的形式,這也使得井岡客家山歌能夠千變萬化,帶給聽者更多的風格趣味。
音韻受到客家方言影響。井岡客家山歌通常來說是“依字行腔”的,這也說明井岡客家山歌的音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客家方言語音的影響。井岡客家山歌富有經驗的演唱者往往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實現曲調和方言發(fā)音的有機結合,令旋律和方言調值能夠保持一致。另外,客家方言還決定了井岡客家山歌的演唱往往“腔隨情變”,即在歌曲不同情緒或者情境之下,詞語的音調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哎呀嘞”一類的感嘆虛詞,它們既能夠對人們的歡樂情緒進行傳達,又能夠表示人們的痛苦情緒[6]。
節(jié)奏受到客家方言影響。井岡客家山歌是以客家方言的節(jié)奏為依據形成其歌曲節(jié)奏的。通常念唱性質的井岡客家山歌都有著比較規(guī)整的速度、節(jié)奏,和語言保持著大體相同的節(jié)奏,一般一字一音,音樂中語調成分很重。此類山歌往往是勞動山歌,其節(jié)奏大多由歌詞語言節(jié)奏決定,其歌詞多規(guī)整簡潔,故節(jié)奏也較為規(guī)整和平穩(wěn)。
井岡客家山歌在風俗特點、客家語言、地域環(huán)境等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形態(tài)特點及演唱特色,可謂客家文化中的珍寶。井岡客家山歌文化歷史悠久,但如今人們卻對它愈加陌生。因此,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應當提上日程,重視此種生態(tài)文化保護,讓井岡客家山歌的文化價值得到彰顯,實現其發(fā)展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