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李鵬飛
1.伊寧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新疆伊犁 835100
2.伊犁州農(nóng)科所,新疆伊犁 835000
我國是馬鈴薯生產(chǎn)第一大國,也是馬鈴薯消費第一大國,是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馬鈴薯具有適應性廣、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營養(yǎng)全面等多種優(yōu)勢,它對于調整我國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提高農(nóng)民經(jīng)濟收入,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馬鈴薯產(chǎn)量大,但是單產(chǎn)較低,種植技術有限,與國外5 t/666.7m2以上的高產(chǎn)典型相比,還有很大增長空間。伊犁河谷位于北緯43°,土壤肥沃,陽光充沛,氣候濕潤,非常適合馬鈴薯的種植。
種植馬鈴薯,最好選取地勢平坦,排灌條件良好,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的中性或微酸性的地塊。前茬收獲后,應按照平、精、凈、細的原則進行秋翻(深度30~35cm),翻后進行耙、壓、耢。春季雪化后,視墑情進行機械整地,結合整地施腐熟好的農(nóng)家肥4~5t/666.7m2,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70kg/666.7m2,作為基肥,將農(nóng)家肥施于地表,便于機械旋耕至土壤深層40~50cm處,復合肥隨機播種時施于溝中。
最好選取一級脫毒種薯(早熟品種:費烏瑞它,中晚熟品種:冀張薯12、希森6號),將種薯晾曬2~3d,除去凍、爛、病、傷、萎蔫塊莖。選取薯塊整齊、薯皮光滑細膩柔嫩、皮色新鮮的幼齡薯或壯齡薯。[1]
種前15~20d將種薯出窯,放于背風向陽處,夜晚低溫時加蓋覆蓋物,保持溫度在14℃~16℃,堆積厚度50cm,當芽眼萌動時進行切塊催芽,切塊重30~40g,保證每個切塊最少有1~2個芽眼,芽眼在中間,切成三角形或方塊(切刀要在0.5%的高錳酸鉀中浸泡8h)。小于40g的進行整薯下種。
整薯催芽:用10~15ppm赤霉素溶液,浸種20~30min;切塊催芽:用5~10ppm赤霉素溶液,浸種15min。然后用7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拌草木灰對薯塊消毒,浸泡后將種薯撈出放在沙床上,避免陽光直射,攤放薯塊的厚度為20cm左右,濕度保持在60%~85%,夜間防止凍傷,3~5d翻動一次,保證薯塊均勻受光。
將催芽待播的種塊精心挑選一遍,芽長的先播,芽短的可以繼續(xù)催芽,這樣能促進苗齊壯秧,要想保證品質,收獲大薯塊,在催芽時薯芽一律朝上,可以保證商品薯質量。
種薯每100 kg,用滑石粉100 g,多菌靈100g,根旺2g,多元微肥100g混合均勻進行拌種,這樣可起到防病促生的作用。
一般10cm深度的地溫穩(wěn)定在5℃,土壤含水量在16%~18%時,便可播種,伊寧縣的早熟馬鈴薯播種時間在3月15日左右,中晚熟馬鈴薯在4月15日左右播種。
本地主要采取壟播的方式,選寬幅70cm的地膜,用平播4行馬鈴薯播種、施肥、覆膜機進行一體化操作。行距70~80cm,株距20~25cm,播深12~15cm,單穴單種,播種量約為170kg/666.7m2,保苗數(shù)為4500株左右。
當幼苗長出1~2片葉,且沒有寒潮時,就可以進行放苗。在對準幼苗的地方,將地膜劃一個小口把幼苗小心引出膜外(防治弄傷幼苗),然后抓一把細土封嚴幼苗周圍地膜,以利保溫保墑。放苗應選在晴天上午12時以前或下午6時以后,陰天可全天放苗。
馬鈴薯整個生育期要中耕兩次,待植株長到10~15cm時進行第一次中耕,耕深10~15cm,追施尿素10kg/666.7m2;現(xiàn)蕾期進行第二次中耕,追施尿素10kg/666.7m2。
馬鈴薯整個生育期一般需要澆水4~6次。從幼苗拱土到開花,一般不澆水,要進行蹲苗,特別干旱時澆小水。馬鈴薯初花期第一次澆水,水量80~100m3/666.7m2。從初花到莖葉停止生長這段時間,塊莖的增長量最大,植株對水分的需要量大,這個期間一般每10d澆一次水,每次用水量為60m3/666.7m2,通常土壤持水量應保持在60%~80%。澆水時切勿使水漫過壟面,若水量過大,如壟溝過長或坡度大時,可打橫隔分段灌水。土豆收獲前10d左右停止?jié)菜?,可提高其品質,耐貯藏,利于收獲。
馬鈴薯施肥遵循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大量元素為主、微量元素為輔的原則。[5]根據(jù)地力一次性施足底肥,腐熟有機肥應作為基肥深層施用(4~5t/666.7m2)。在施用有機肥同時,可施用硫酸鉀型復合肥(氮磷鉀比例為2∶1∶4),整個生育期施用100kg/666.7m2左右,播種時要施入三分之二,幼苗期要追施氮肥可結合中耕培土根追施尿素8~10kg/666.7m2,離植株根系3~5cm處開溝條施或穴施,施后覆土蓋嚴有利于促苗早發(fā)。在馬鈴薯塊莖形成期和塊莖膨大期以葉面噴施磷、鉀肥為主,葉面噴施0.3%~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40~50kg/666.7m2,若缺氮可增加10kg尿素,每10~15d噴1次,連噴2~3次。馬鈴薯對硼、鋅比較敏感,如果土壤缺硼或缺鋅可以用0.1%~0.3%的硼砂或硫酸鋅溶液根外噴施,一般每隔5~7d噴1次,連噴兩次。
馬鈴薯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蟲害主要是地下害蟲和蚜蟲。
晚疫病防治。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內(nèi),晚疫病要防治三次。第一次在馬鈴薯的團棵期,用52.2%抑快凈防治,第二次在馬鈴薯初花期,噴施72%克露防治,第三次在盛花期,用64%殺毒礬進行防治。以上3種藥劑交替施用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較好。
地下害蟲防治。整地時,用200ml/666.7m2辛硫磷拌土,均勻撒于地表然后深翻;蚜蟲的防治:可在發(fā)生期用稀釋1000~2000倍的40%氧化樂果乳油噴霧防治。
馬鈴薯葉片逐漸發(fā)黃,植株衰老,說明馬鈴薯進入采收期(早熟馬鈴薯從出苗至收獲70d左右,中晚熟從出苗到收獲100~120d),本地區(qū)的馬鈴薯主要采取人工采收的方式,采收時按商品性及大小分級裝箱,采收時盡量減少機械傷。